中美监管要求相互冲突 华尔街投行头疼不已

2024年02月15日财经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2月15日讯】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关系日趋紧张,中美两国的监管机构都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由于相互冲突的要求越来越多,导致投行人士面对越来越多棘手的问题,只好去寻找中国以外的新业务。而如何定义“中国公司”,是华尔街投行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金融市场平台Dealogic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中国公司通过赴美首次公开募股(Inital public offering,缩写:IPO)筹集资金超过770亿美元。但近年来,这部分业务来源正不断减少。
据《华尔街日报》2月15日报导,在如何定义“中国公司”不明确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面对中美两国监管机构相互冲突的要求而左右为难,迫使华尔街投行寻找中国以外的新业务来源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投行人士无法确定哪些IPO需要在哪里获得批准,也无法确定中国监管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阻止海外市场的交易。
报导表示,这种不确定性源于中国证监会2023年3月实施的境外上市备案新法规。
根据上述新法规,中共证监会要求中国公司在上市前必须向该机构进行备案,不得再像过去那样事后才通知证监会。关键是,这项规定也适用于“可变利益实体(VIE)”,这是包括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内的许多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时采取的架构。
按照中方的规定,如果一家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利润或资产在中国大陆,无论其总部在哪里,都需要向中共证监会备案;甚至凡是营商活动主要在中国大陆开展的公司,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出生或主要居住在中国的公司,都被要求必须向中共证监会提交备案。
当出现有公司的“中国身分”不明确的情况而需要做出裁定时,中共证监会还会采取所谓“实质重于形式”的做法,这意味着证监会对于“何为中国公司”拥有十分广泛的解释权。
另一方面,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去年签署了一项行政令,旨在限制美国私募股权和风投基金投资中国,这对美国的银行和投资公司来说压力很大。在“中国公司”的定义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在美国的IPO申请受到了影响。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快时尚零售商Shein的总部设在新加坡,该公司在美国上市后曾融资约660亿美元。2023年底Shein打算再进行募资,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提交了IPO申请,但是在是否要告知中共证监会的问题上,这家总部曾经设在中国的公司因其是否属于“中国公司”的定义模糊不清而犹豫不决,事情出现了反覆。
Shein最后还是向中共监管机构提交了备案,但这个举动加大了美国方面的政治担忧。由于对该公司供应链的质疑,美国政界人士呼吁美方监管机构暂停Shein的IPO计划。最后Shein搁置了相关计划。
另一个反面的例子是,中国知名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出行”的运营公司Didi Global,2021年曾在美融资达44亿美元。但滴滴的IPO事先未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许可,因此在中国受到严厉的监管打击,导致该公司在上市后股价暴跌。不到一年,该公司就被迫从美国退市。
总部位于伦敦的跨国律师事务所Ashurst驻香港的资本市场律师Melody He表示,一些有中国背景和海外业务的公司已探索出避免向中共证监会提交备案的方法,比如组建一个主要由外国人组成的新管理团队。然而,年利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徐宏却说,此类变通方法会被证监会以“实质重于形式”为由予以否决。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