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4月02日讯】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出现新进展,台北市长蒋万安今天(4月2日)说,在餐厅环境检体中验出致病原米酵菌酸,“宝林责任跑不掉”。
台北市政府今天举行记者会说明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进展,蒋万安表示,卫生局3月24日首度前往餐厅稽查时,有采集环境及生物检体,并请台大法医所协助检验。
蒋万安指出,台大法医所昨天晚间回报,这些检体验出米酵菌酸阳性反应,确认宝林责任跑不掉,已同步将讯息转知检警,待完整报告出炉后正式送交。
卫生福利部昨天傍晚公布统计,信义区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共通报29件病例,包含2人死亡、5人住加护病房、2人住一般病房、20人返家休养。目前累计14人验出米酵菌酸阳性,但食材检体皆呈现阴性。
图为2024年3月29日,台北市政府针对信义区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召开记者会,由市长蒋万安亲自出席主持,说明最新进度。(中央社)
中央社整理待釐清关键,包含寻找产生米酵菌酸的细菌、烹饪过程是否形成适合繁殖环境、细菌为何现踪台湾与对其他食品影响程度。
釐清关键1: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哪里?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告诉中央社记者,宝林茶室抽验食材检体共35件,包含粿条、香兰叶、在来米粉、酱油等,“现场有的食材都拿回来”,因为业者已经歇业,没有再进货,取得食材检体皆未检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说,既然已经在人体验出米酵菌酸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主要关键之一,已赴宝林茶室进行环境采样,釐清能否培养出这种菌。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长吴秀梅预估,初步结果预计最快下周出炉。
卫福部推测有问题的是前批已用完粿条,外界关注若问题食品都已吃下肚、环境培养没有唐菖蒲伯克氏菌,宝林茶室将如何结案。王必胜说,目前警调已介入,卫福部的任务在科学角度提供事证,双方持续沟通,由检警说明解释最后结案。
釐清关键2:烹饪过程是否形成适合细菌繁殖、产生毒素环境?
卫福部长薛瑞元说,米酵菌酸毒素从国外飘洋过海或故意添加可能性较低,不排除厨师在烹饪过程操作出现状况,造成毒素被分泌出来的可能性,米酵菌酸源头还需调查结果综合研判。
王必胜认为,烹饪过程包含食材处理等,检方持续调查中,希望透过录影监视器画面,了解是否哪个环节可能形成适合唐菖蒲伯克氏菌繁殖的环境,也就是摄氏温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环境,卫福部角色就是协助警检评估。
釐清关键3:产生毒素的细菌是否是自境外沾染带入台湾?
农业部农业试验所主任秘书谢廷芳告诉中央社记者,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种病原型,其中3种会危害台湾农作物,但不会产生米酵菌酸;会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在国内则无危害农作纪录,过往也未曾发生中毒事件,因此较少针对其进行研究。
中兴大学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孟孟孝说明,椰毒病原型带有特殊基因,因此具有合成米酵菌酸能力。就研究唐菖蒲伯克氏菌经验,未曾在台湾验出带有此基因的细菌,“但没有相关报导纪录,也未必表示这就是第1次出现在台湾”。
谢廷芳说,椰毒病原型过去多是发生中毒事件后,在食物上被验出;这次会发生中毒事件,表示一定有菌来到了台湾,推测也可能是藉由食材等管道从国外进入。
釐清关键4:米酵菌酸在台现踪,是否影响其他食品?
谢廷芳说,米酵菌酸在食物上生成,一定是有水、有发酵过程,细菌才会长到一定量、产生足够剂量的毒素,而且这也仅止于食材上;至于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是否会生存于土壤或台湾其他自然环境中,则仍待科学实证。
“会造成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很多,如果要列个排行榜,唐菖蒲伯克氏菌不算榜上有名。”孟孟孝认为,低温、高浓度的食盐、酸性环境等条件,都能抑制大肠杆菌或霉菌等可能微生物生长,其中也包含唐菖蒲伯克氏菌,因此只要注意食物制造及保存过程,不用特地针对其进行防范。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续延烧,检方3月29日下午传唤宝林周姓厨师(前左2)釐清案情,他在警方陪同下步入北检接受侦讯。(中央社)
米酵菌酸与米无关
“米酵菌酸”的名称让不少民众担心,米食是否也会产生此毒,部分餐厅更直接停售米粉等米制品。王必胜说,米酵菌酸是中国等地使用的名称,为避免污名化国内常用主要食材、造成民众误会,预计本周将举行专家会议,讨论是否改从英文Bongkrekic Acid音译叫“邦克拉克酸”,改名为“椰黍菌酸”也获讨论,但也担心椰子、玉米等食材受影响;并将讨论因应唐菖蒲伯克氏菌的食材保存原则等作法。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亦邀请国内专家就此次事件解析并发布媒体资讯。中兴大学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指出,米酵菌酸可能出现在许多发酵制程不良(多为家庭自制产品)、盐浓度低、油脂量高、食品保存条件不佳的食品中。
孟孟孝指出,低温、高浓度食盐、和醋酸能抑制毒素产生;台湾家庭自己烹调的米饭、米粉等被污染的机率极低,家中米食料理如果存放冰箱,1、2天内即食,不须过度担心。
(责任编辑:邱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