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央企抢滩高标准农田业务 农民何去何从?

2024年12月25日中国禁闻新闻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6日讯】近期,央企响应北京建设高标准农田政策,跨界抢滩农作物种植领域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曙光是否已经出现,普通农民将何去何从?来听一听专家的解读。
不久前,被称为“铁道兵”的中共央企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方式,获得了东营市垦利区山东华澳大地土地经营权,进行农业种植。
这些土地的性质为基本农田,总面积14,500多亩,其中包括旱地约8000亩,其馀为水田、沟渠等。
据称,中铁十四局拿下这个地,是为了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种植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上个月,中铁十四局已在8000亩旱田上播种冬小麦,明年4月份还将种植约3000亩水稻。
中共政策要求,到2030年要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北京为此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官媒宣传称,央企抢滩布局高标准农田,不仅能拓展新业务,还可发挥在基建方面的优势,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美国经济学家黄大卫(DAVY J.Wong):“有政策支持意味着资金到位跟其它的优惠政策,说白了就是有利润有利益。那这部分来说,央企,国企它本身是盈利能力不足的,它非常依靠这种政策的引导。央企,国企也有足够的资金的政策支持,所以它们会积极参与。同时也是,也是进一步加大国进民退,国有经济的占比越来越大,包括在农业方面。”
旅美经济学者李恒青认为,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不符合市场和科学规律:如果为了提高产出压低价格,就需要投入大量有害土地的化学农药,最终不可持续。
旅美经济学者李恒青:“要是农副产品价格很高,大家就去种有机的,种这个就是说对土地本身有爱护的,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作物,现在谁还做呀? 你想提高这个农业产品的价格,也做不了。农业的主产品的,这个世界各地呀,都比中国的便宜。”
国内专家声称,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粮食安全和储备,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央企参与进来;还有评论称要相信央企的眼光,这或许是投资新风口。
美国经济学家黄大卫表示,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不可避免进入一种实体经济模式,但从过往农业发展历史看,最后只能以粮食危机的结局收场。
黄大卫:“这种实体经济的模式,计划经济的模式,A去管B的事情,由C来去进行统筹分配,最终导致的可能是一个生产力的积极性的下降,然后就是也会导致一个产权不清,导致腐败。 在这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强征土地,跟其它的问题也是,我们是抱有一个怀疑态度。而且这种实体化的经营模式国有企业参与,往往体制比较僵化,而且往往是外行管理内行。”
对于中铁十四局转换赛道种地的动作,网络上也不乏央企跨界争地,农民将无地可种的质疑声浪。
当局宣称,企业入局负责种地,农民提供土地获得租金的同时进入农业公司当工人,进行农作物的一二次加工,才是出路。
但大纪元专栏作家王赫认为,农业公司无法大规模消化失去土地的农民,而且中共不允许农村设立农会,每个农民作为单独个体要维护自身权益难度极大。
大纪元专栏作家王赫:“地方政府如果说,他是为了当前图一时快活,图一时政绩,那不顾农民,现实中也是这样,很多地方不顾农民的利益,就强行把农民赶走。这个农民强制拆迁,过去搞什么水利,这方面历史遗留问题相当多。那么在这次搞那个什么农村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里面,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个太可能出现了。”
黄大卫也指出,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失去土地的农民要转型维持生计和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并非易事,所谓12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很可能最后会不了了之。
编辑/李明飞 采访/骆亚 后制/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