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外企雇用人数下降的背后

2025年01月05日时政评论
外资撤退对中国就业形势产生重大影响。中共最新一次经济普查(时间点截至2023年末)显示:2018年末到2023年末的5年间,中国外资企业就业人数从2,824.2万降至2,040.9万,减少了783.3万人,降幅27.7%。(其中,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从940.8万人减少到至726.5万人,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从965.3万人减少至726.4万人,分别减少了214.3万人和238.9万人。)
另据中共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外企雇用人数下降15%,至988万人,创下1990年首次发布该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也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人。
这两组数据,都出自于国家统计局,大体是一致的。而外企雇用人数下降,应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密切相关。
国内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引入约5.69万美元外资将创造一个就业岗位。但是,中共的FDI数据,无论是商务部口径(见表1),还是国际收支口径(见表2),都与上述外企雇用人数下降数据相矛盾。因为,这几年FDI虽有较大波动,但每年都是净流入,而且净流入的金额还一度很大。
表1:2018—2024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商务部)
单位:亿元人民币
王赫:外企雇用人数下降的背后
资料来源:中共商务部
表2: 2018—2024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净流入(国际收支口径)单位:亿美元
王赫:外企雇用人数下降的背后
资料来源:中共外汇国家管理局
这不是个矛盾吗?怎么解释呢?本文以为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中共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数据大有问题。

其实,商务部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数据(“实际使用外资”)不实问题,早就被曝光了。这里分几种情况。一个是地方政府为政绩而造假,一个是 “假外资”严重(国内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每年实际利用的外资中“假外资”约占1/3),再有一个是中共“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这个统计指标本身不合理,因为它没有反映出外商投资企业终止运营、资产折旧以及撤资等等情况,明显高估,国际上通用的是“对外投资存量”指标。(参见笔者“中国经济迷思之四——外商投资第一?”)而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其“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规模比较大,久遭诟病,多认为关乎资本外逃,影响人们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判断。

第二,不能单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而要从跨境资本流动角度来讨论。中国不仅接收直接投资,同时也在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有时会出现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净流出。

华创证券发布研报认为,2023年中国跨境资本继续净流出,高达4866亿美元,规模为有数据以来最高,超过2008年的净流出4,40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转为净流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出额仅次于2017年与2019年,为2,078亿美元。这2,078亿美元,包括内资直接投资流出1,843亿美元、外资直接投资流出235亿美元。

第三,外企在加速撤离中国,即使仍留在中国的外企,也在深度转型。

外企进入中国几十年,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自身也在摸索、转型。总体而言,外企有这么三次大的转变。其一,从最初的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体(例如,2005年第二产业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约60%,2021年降至19.28%)。其二,以出口为中心转向以中国市场为主体(外企的进出口占比由2013年的 46.1%下降至当前的30%左右。2006年,企业出口商品销售额达到5,638亿美元,是其在中国国内销售额的7倍;2020年,外企的国内销售则高达1.45万亿美元,比出口金额高55%)。其三,去风险化,推行“中国+1”或“中国+N”的全球生产布局,降低中国在其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都使外企在中国呈现出一定的收缩态势,其在华外企雇用人数下降,也是必然的。
而在2024年,外商来华投资断崖式下降,按国际收支口径甚至可能为净流出,外企雇用人数下降的幅度应该加大。
进入2025年,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更高,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将更慎重,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或更强劲,外企雇工形势应更严峻,中国就业更为艰难。
注: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统计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差异很大,是因为统计口径、统计标准不同。商务部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代表的是窄口径下外商投资的流入数据,比如没有包括外国公司从它们国外的母公司所获得的借款,也没有包括在中国经营的外国公司的大部分再投资收益等。而国际收支口径,外商直接投资包括三个部分:股本投资(equity)、利润再投资(reinvested earning)和公司内借贷(intra-company debt)。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