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10日讯】日前,大陆廉价集采药系列问题引发国人广泛担忧。多日后,国家医保局官方帐号发布一篇专访报导作为回应,但通篇专家却没有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记者和专家都没有姓名。有自媒体评论, 国家医保局“莫须有”领导接受“不存在”记者专访。
早前,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多名医生接连反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集采药物时发现病人出现抗生素过敏、麻醉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情况,甚至出现患者手术中清醒乱动的恐慌一幕。
去年年底,中共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正式公布,原研药无一中选,取而代之的是国产仿制药,尤其是低价仿制药,如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0.17元一支的氯化钾注射液,引发了医学界和民众对仿制药药效的担忧。
2025年2月9日,中共国家医保局官方帐号发布一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的专访报导,试图回应郑民华等医生对集采药质量的质疑。
文章称,“调研人员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以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7家医院负责人,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意见。”主要是反驳早前对集采药的质疑。
比如,针对“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回答称“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并引述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研究成果,原研及仿制“均能获得较好效果”。
关于“麻醉药不睡”的说法,文章中援引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
针对泻药的问题,文章也援引接受调研的某三甲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表示,“多年来做肠镜准备的两种泻药都是国产药,没有变化,没听说过‘泻药不泻’的情况”。”
文章称,总的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
但外界却奇怪的发现,首先这篇专访报导没有记者的名字,有自媒体人随便点开首页另外两条新闻,都在标题下方署了记者的名字。
除此之外,作为一篇专访的所有的采访对象,也都是隐形人。包括整篇报导里数十次出现“有关同志”“有关专家”“调研人员”“7家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麻醉科临床医生”“结直肠外科主任”“有人”等指代词,没有一个真名实姓。
科普作家、时评人“项栋梁”发文称,这篇专访本身,就是国家医保局一位莫须有的领导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一位不存在的记者专访。
文章评论称:“非媒体专业的朋友可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作为老记者,我太了解这其中的门道了。我以前当记者的时候,要是敢交上去这样一篇大几千字没有一个真名实姓的报导,一定会被编辑和部门主任骂死。原因很简单:作业没带就是没写,采访没有名字就是没采访,调研没有名字就是没调研。”
文章还称,这篇专访报导从头到尾就很奇怪,记者是不存在的,接受采访的领导是莫须有的,报导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隐形的。
与之相对应的,这篇报导涉及的内容却是和14亿人的健康切身相关,和数万亿医保基金直接挂钩,最近几个月受到舆论持续强烈关注的集采药质量与价格话题。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