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兵馬俑特展

2007年08月25日娛樂
【新唐人2007年8月25日訊】【藝海漫遊】(181)兵馬俑特展:兵馬俑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藝海漫遊,今天在節目中為您介紹「兵馬俑特展」。二OOO年,台北歷史博物館首度展出兵馬俑,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另外,渡海來台的每一件陶製的標本都非常重,搬運中,千萬不能讓它們稍有碰觸而有所損傷,所以在移動的時候必須要特別的小心,也因此增加了搬運的難度;同時,又因為台灣位處地震帶,所以主辦單位也特別在兵馬俑腰部的地方加強固定,並且把它們圍起來;在嚴陣以待的情況下,兵馬俑特展終於順利的在台灣舉行。

節目一開始,我們從藝術的觀點出發,一同來欣賞這些好不容易來到台灣的兵馬俑。

長久以來,不管是繪畫或雕塑,一提到寫實的創作方式,我們都直覺的認為那是西方的東西,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藝術表現,大都不重視形象比例的準確性,所以一談到寫實,就認為它是西方的技法。

石雕家-王壬癸:在雕刻技法上,我們是有學習西洋的東西,這個倒是有西洋的雕刻技法、比例結構、美學的概念,有那個東西在,但是也有我們這邊的味道存在,所以我們像騎木馬之類,這個是比較屬於我們的東西,比較屬於我們東方的東西,然後加上西方的技法,這樣去創作。

寫實,就要先學素描,把物件的比例形體畫得準確,這是入門的第一步;所以不管以後是不是要成為一位藝術家,只要是想學習藝術創作的人,都必須先學西洋的素描,來奠定美術基礎。

但是,當我們來到兵馬俑的面前,才驚訝的發現,兵馬俑竟然是那麼樣的逼真,一尊尊活靈活現的彪形大漢就這麼站立在眼前。

它這個寫實的,寫實的概念到秦代的話,是我們在美術史上,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我們要看,整個兵馬俑發現的話,在中國總的一個雕刻,美術史上面的話,它是工藝上面已經到了顛峰,一方面我們可以講,考古學的發現很重要,可是在整個中國,一個藝術史上面的話,是有很重要的一個地位。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

何博士:那我們現在一般人看東西的話,看到跟你一般大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有一種震撼的作用在裡邊,所以這一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大約六千多尊的兵馬俑,站在那個坑裡面的時候,那這個景觀,到過一號坑的人,只要是經過它的廳,進去的話一看到兵陣的話,就被震撼在裡邊。秦俑一般的高度差不多有一點八米左右,可以說是大力士的形象;依秦俑的身材來看,就算是翻遍現代的中國人,也很難找到那麼多那麼高的人,這不禁讓人懷疑,到底是秦朝的人真的長得這樣呢?還是那些陶工塑造出理想化的秦朝將士?大陸都叫千人千面的,這個完全跟陶工有關係,我們現在仔細看所有的俑的話,臉的表情沒有一位是一樣的。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因為秦俑的製作方式是先以模型作出人頭的粗胚外型,然後再一個、一個進行細部雕刻。陶匠蓄意追求各個俑長相上的差異,無論是在五官、髮型、鬍鬚等等都力求不同。那這個坑現在只挖了三分之一,為什麼?前面有講了,主要因為彩繪的保存的問題。兵馬俑原來在地下,聽說埋在地下的時候,它的溫濕度沒有問題,可是它一出土了以後,跟現在的空氣一接觸了以後,它會發生化學作用。在開挖的時候沒有小心,所以原來的堆土跟彩繪層兩個沾在一起了,整個的彩繪層在挖的時候跟土一起剝掉,那後來在二號坑的時候,發現有彩俑的畫,他們慢慢可以了解了,原來所有的兵馬俑,並不是灰黑色的,原來是全彩的。

傳說中那個既大又壯觀的阿房宮毀於項羽之手,而那些被深深埋在地下的兵馬俑,當時也受到大火的波及,有些俑的臉上被染成黑色的部分,據說就是曾經被燒過的痕跡。那我說精品的原因是,那在大陸所講的一級文物的話,就等於台灣的國寶級的,那特別像彩俑的話,甚至於它整個衣服上的顏色,還可以保存下來,特別是面部的顏色,可以保存下來的話,現在在二號坑出土的彩繪俑的話,只有六件,我們這裡有兩件。牆上呈現的是經過考核後,所畫出來的秦朝將士的復原圖,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兵馬俑原來製作的時候,它的色彩是如此的鮮艷多彩。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秦始皇陪葬坑在一九七四年被發掘出土,包含陶俑、陶馬的數量高達六、七千個,它的出現,立刻引起全球震驚;而在這次的展覽中,主辦單位特地為觀眾展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騎兵俑、跪射俑,以及御手俑,引導我們認識兵馬俑的軍階和軍種,也讓歷史在現場重現。

秦俑之所以讓人覺得震撼的原因,除了它的歷史悠久、數量龐大之外,還有就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看過這樣形態比例的陶製品,所以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拿現代的雕塑來對應著看,很多雕塑家也使用陶土,但他們是先用陶土塑造形象之後,接著製作模具,然後再轉換成銅、塑鋼等等的材質,並沒有直接把陶拿去窯裡燒製;他們只是拿來當成胚體而已,所以在做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雕塑家余燈銓:必須你要有一個支架,像我這樣的支架,它是用鋼筋下去做出來的,裡面都要焊一些鋼筋,它整個的一個骨架結構,因為這個泥土也是非常的重,利用這兩個來支撐,這裡的一個重量,鋼筋做完之後再用泥土塑上去,塑完型之後,我們要經過分模的一個動作,把模子一塊一塊分出來之後,再做灌模的一個部分…。

大家不要看了,這個俑它要做的話,先從腳踏板開始,上面做腳ㄚ、然後做腿,完了以後身體的這一部分的話,它用泥條盤住、盤上去,然後做完了以後,手、雙臂、頭都是做完以後,另外把它在一起,那在台灣跟大陸,很多人做實驗的話,他就發現了,就是說下面做好了以後,上面身體放上去的話,整個會垮掉。

陶製品和雕塑不同的地方,在於陶製品的裡面必須是中空,不能有任何支架,所以越大的作品就越重,相對的難度就越高;另外還有不同的地方是,如果要直接燒窯的話,在塑陶之前,要仔細的做好練土的動作,否則拿著留有空氣的陶土去做作品的話,在燒煉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爆破的情形。陶藝家-吳讓農:永遠讓你抓不住….好玩的地方就在這裡..。打開的時候很高興,…等冷了完全打開才知道只高興一點點而已……。陶藝家吳讓農講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再高明的行家也無法掌控窯裡的世界,陶器在火的熔煉下會產生很多無法預料的變化。 那就是說這一套技術,我們到現在為止還不太清楚。所以這一部分做陶的技術的話,現代的人幾乎是沒有辦法複製,也可以這麼說他們裡面,很多做陶的技術失傳,那這個很多人都想問這些陶工到底那裡去了?現代的陶藝家使用的還是可以控制溫度的電窯、瓦斯窯;而在古代當然沒有這些裝備了,不只如此,而且秦俑還是超乎尋常的大作品,所以即使對現代陶藝家來說也是有難以克服的難度的。那現在有人他們一直在懷疑,到底有多少人做這麼多的俑,那據陶俑在不起眼的地方,它都留了一些陶工的名字。大概應該是有八十七位陶工,這一輩子就是做,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所有的兵馬俑,都是從他們手裡做出來的,那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藝術家,他的一輩子就是做陶俑。那我想這個八十幾個人的話,也有很多人說,最近也有很多的觀眾上網,一直來問我們,說這些人是不是被活埋了?

綜觀來看,從秦朝以後所出土的雕塑品,不論在形體的比例上,或是雕塑的技法上,竟然都看不到秦朝的技法,為什麼秦俑的雕工就如同曇花一現的消失不見呢?所以人們不得不懷疑那些陶工被活埋了。在秦始皇墓附近,陪喪坑應該有五百多處,現在挖到的還不到十八處,所以也就是說未來這個工作量,相當的大,慢慢再挖下去的話,觸動的東西會更多,可是這裡面我們挖到了,只有一個我們叫它行土墓地,在這邊挖到五百多具人骨,我們現在就不清楚,這些人骨是刑犯的?或者是工人的?所以現在我們還不太清楚,這些陶工跟那個行土的墓地,兩個有沒有關係,這個我們還找不到,那當然秦始皇據說,很多的書生被埋掉,顯然說有那個可能性的話,那這些陶工,不知道有沒有跟著一起下去。

那麼裝得下這麼多地下兵團,到底秦始皇的陵墓有多大呢?根據發表的考古報告上說,它的規模相當於五個國際足球場那麼大。那另外這個兵陣的發現,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的關係,我們對於秦代,秦始皇生前的時候他的兵陣,因為一號坑的發現以後,我們慢慢開始了解了。

只要是借展到,全世界每個地方去的話,都是很轟動,這個轟動的原因就是說,怎麼有可能死後的世界裡面,做得跟真人一般大的俑,那這種概念,在全世界其它地方比較少。不管陪葬坑裝的是人還是俑,數量都大得讓人怵目驚心,看的雖然是展覽,但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大戲,也同時上演。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動用這麼大規模的陪葬坑呢?「到底秦始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秦始皇嬴政,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三十九歲時併吞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朝。自稱始皇帝。同時宣稱其子孫延續萬世,代代承襲。然而,秦朝卻只有十五年就滅亡了,這個事實和秦始皇的理想顯然有天壤之別。作為第一個統一全中國的統治者,秦始皇的陵墓和地宮都大得驚人,而長城的規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照一般的情形推論,當時秦朝是很強大的,那麼為什麼它卻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就崩潰了?就如同璀璨的煙火一樣,在綻開出萬丈光芒的同時,戛然而止。莫非就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朝亡國的看法中說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具有厚喪的習俗,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到,秦始皇從13歲繼承王位起,就開始為自己修陵造墓,修建時間長達三十九年,期間動用了七十萬人參與;工程之浩大,實在是現代人所無法想像的。兵馬俑的聲勢浩大,然而什麼是「俑」?在《說文》中記載,俑是偶的假借字,是指殉葬用的「人形明器」。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在《孟子•梁惠王上》篇中,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在中國以前的話,比如說像商代的話,是活人陪喪,可是後來到春秋戰國以後,有的是用木頭,可是到了秦代,為什麼它是用這個陶做的俑,原大的在這裡出現了,這裡也就是說它跟前面不一樣,可是跟後面的漢代也不太一樣。到漢代的話,漢陽陵的話,它陪喪的東西就變成三分之一大,有很多人說它是受了道家的思想,就是他不希望真人這麼大,這個是他不能殺生這種概念,可是整個兵馬俑看起來的話,秦代的東西殺氣太重。秦王朝期間,剷除的對手人數超過一百四十萬人,在書中的捷報單中寫著:「破趙於長平,四十萬盡殺之。」照這樣看來,造下那麼多的殺生之業,是不是也是造成秦王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呢?

這個綠面俑的顏色,到底為什麼是綠的?我剛剛講過在二號坑只發現六件,裡面就是這一件臉是綠色的,當然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出土以後,有化學變化,可是它化學變化,為什麼身體上的,其它的紅色沒什麼變化,弦這個也是原來的顏色,而且它的領子是天藍色的,那個顏色為什麼沒有變,所以這個大概是不太可能,另外據說也許是大家都在懷疑,這個陶工在做的時候,有沒有模特兒,有模特兒的話也許他的臉,有一點點靠近綠。為什麼它的臉是綠色的呢?綠面俑是這一次來台灣展覽時,文宣上面的第一男主角,它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好奇,帶來許多有趣的想像空間,同時也沖淡了這個兵團的肅殺之氣。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陶工,反應陶工這個心情不太好的時候,就把這一尊的臉色變成綠色的,其實它這個綠色跟褲子的顏色,是一樣的,所以這一件也可以說是國寶級的,那為什麼說這一件特別重要,大概是回到大陸以後,不太可能再出來了。這些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兵馬俑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它們不但受到全球考古、學術界的重視,同時也引起了很多的話題,據說發表出來跟兵馬俑有關的文章竟然多達一萬篇以上呢。陪喪坑大概有五百多,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只是一小部分,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展場所看到的,百戲俑是從來沒有想過會出現的;另外比較重要的是這個水禽坑,到秦代的話青銅器到秦代的話,就已經結束,可是為什麼水禽是用青銅做的,而其它的俑是用陶土做的,這點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所以這裡面可以看到,到下一個階段到漢代的話,秦漢的話全部出現鐵器,所以它裡邊的話,青銅器到秦代就開始結束了。

112公分的銅仙鶴屬一級文物,當時在京畿和各地都設有許多苑囿,專門收集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秦朝人民原為牧馬的民族,工匠把馬刻畫得非常的細膩生動,陶馬的造型準確,技法熟練,對於動物塑型他們有相當高的水準。那我們也希望,讓台灣地區的民眾了解,你要變成世界文化遺產的話,它是有條件的,看到古物的話,第一個我們希望是說要原地保存,另外一個你要永久的保存,保存了以後,大家不要忘了,這個是資產,我們叫它文化資產。身為人類學家,何博士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非常的用心,因為每一件記錄著時光歲月的文物,都是無價之寶,它們都是勝過千言萬語的歷史見證。文物無法複製,歷史不能從來。兵馬俑特展除了讓觀眾欣賞到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幫大家上了一堂歷史課;而人類學博士何傳坤,深深了解文物保存的重要性,在節目中語重心長的呼籲民眾,要養成重視文物的觀念。

今天的藝海漫遊就為您介紹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觀眾朋友,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