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環境換經濟 重金屬污染的省思

2009年11月02日尼泊爾強震
【新唐人2009年11月2日訊】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僅帶來大量的物質財富,也大量消耗環境資源。據最近統計,目前大陸重金屬污染土壤面積至少有2000萬公頃,各地污染事件頻傳,污染源附近居民出現了各種不同怪病,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研究顯示,大陸地表水中主要的重金屬污染為汞,其次是鎘、鉻和鉛,其他重金屬如鎳、鉈、鈹、銅在大陸各類地表水、飲用水體中的超標現象也很嚴重。

擁有「有色金屬之鄉」稱號的湖南省,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居全國前3位,當然重金屬的排放量也讓他位居全國之首。有色金屬產品是屬於高耗水、高排污的產業,大多依水而建。嚴重的污染不僅給湖泊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破壞,也給飲用水安全造成了威脅,影響了民生。

今年,光是湘江就發生了兩起重金屬污染事件:

6月15日,湖南婁底雙峰縣的鉻污染事件; 7月3日,瀏陽再爆發惡性鎘污染事件;8月,陝西鳳翔縣東嶺冶煉公司的鉛排放,使得當地兒童血鉛含量嚴重超標。

而貴州和四川的汞礦開發對烏江下游的生態與環境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銅、鋅和鉛對長江流域的污染,這些城郊和污染灌溉區的土壤同時遭受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複合污染。有關資料顯示,大陸江河湖泊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不少湖泊已經不復存在。

由於城市重金屬污染研究開展比較慢,對於城市土壤重金屬修復方法的研究目前並不多見。如果不改變傳統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那些孕育中華文明的湖泊,將瀕臨消亡,帶來的後果也不堪設想。


新唐人 記者 李庭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