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等公民怒吼 講和諧就讓我落戶

2010年03月06日大陸
【新唐人2010年3月6日訊】(中央社記者劉正慶、周慧盈北京特稿)當外界都把焦點放在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之際,有條消息卻不甚引人注目,那就是日前帶頭發表「共同社論」、促請戶籍改革的「經濟觀察報」出事了。

「經濟觀察報」等13家大陸報社,在中國全國政協、人大「兩會」開會前夕,以共同社論方式敦促中國政府明確戶改時間表,並質疑現行的戶籍政策不僅造成城鄉居民不平等地位,更限制中國公民遷徙的自由,這一政策明顯違背了憲法精神。

果不其然,在「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下,「經濟觀察報」社長劉堅被嚴重警告、1名副總編記過,起草社論的副主編遭開除,而溫家寶在「兩會」上的報告,戶籍 改革也隻字未提,僅以「我們要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變為城鎮居民,也要讓農民有一個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帶過。

隻字不提,不代表中國政府不重視戶籍改革。今年鬧出的民工荒、「農二代」面臨的不公平現象,以及大陸普遍重視的收入分配調整、社會保障、增加就業與城鎮規劃等問題,這些,都與1958年實施迄今的「戶口登記條例」密切相關。

簡單的來說,農民工到城市謀生一輩子,到頭來還是農民,等將來退休後,每個月領取的社保基金只有人民幣55元,擁有城市戶籍的職工則有1100元,其他像 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學,除非父母自願多付一筆「贊助費」給學校,否則入學沒門,等栽培好的子女好不容易畢業後,也卡在戶籍出身問題而無法在城市順利就業。

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曾提出,政府要加快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著力解決流動人口就業、居住、就醫、子女教育等問題。

溫家寶去年年底接受新華社專訪時也指出,戶改的思路之一是解決那些常年在城裡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沒有戶籍的人們,讓他們融入城市,和城裡人一樣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樣的權利和待遇。

實情又是如何呢?武漢大學畢業的張凡在北京找到一份年薪17萬元的工作後,她拒絕了,理由是這家公司不能保證提供北京戶口,沒有北京戶口張凡就不能領取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將來的護照和准生證也會有問題。

對大陸許多城市的「外地人」而言,工作、結婚、銀行開戶等,都需要戶籍證明和身份證,沒有戶籍就是黑戶,捆綁了進城的農村勞動人口原應享受到的住房、生育、社會保障和交通等大量福利,而這些福利又以集中全國優勢資源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為最。

最近聽到一個消息說,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奶西村有所農民工自辦的小學,為配合城市發展規劃被拆遷,這所專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專辦的小學,沒有之後,等 於粉碎了希望改善生活的農民工夢想,將來小孩要上學,只能想辦法籌措18000元到30000元不等的「贊助費」,把小孩送到市裡的小學就讀。

難怪,「經濟觀察報」、「雲南信息報」、河南「大河報」等13家報社,會選在政治最敏感的「兩會」前夕,代表廣大農民工進城落戶一事發出怒吼,雖然結局如預料般的並不是很好,但在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凡事講求「和諧」的理念下,中國政府應該也要以中共最高領導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角度,慎重思考一下戶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轉自《中央社》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