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3月15日訊】近幾年中國又出現了國學熱,中共喉舌對「學術超女」的熱捧以及對電影「孔子」的造勢,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這個之前把孔子「批倒批臭」的馬列邪黨又重新拾起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只要捨得浪擲民脂民膏,在海外廣開「孔子學院」並不成問題,然而若當權者用心不良,掛的是羊頭,賣的卻是狗肉,那麼這樣的「國學」熱實際並無意義,傳統文化的復興也無從說起。
儒家思想的基點是仁義,訴求也是行仁義於天下。那麼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理解仁義,遵循仁義呢?若不能讓民眾理解仁義,遵循仁義,那麼無論表面上的國學熱搞得如何轟轟烈烈,實際上除了勞民傷財,讓白頭學究們為當年眉樣又入時而私心竊喜之外,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說起仁義,現代的中國人大多覺得那是老古董了,好像只是存在於《三國演義》之類的久遠歷史中,對當今社會,對現代人來說,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更沒有讓人去遵循的價值。其實並非如此。現代人在《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作品中所看到的是仁義在當時的表現形式,而非仁義的內涵。就如過去的中國人穿長衫,現在的中國人穿西裝,不能因為換了一件衣服,就說衣服裡面的就不是中國人了。
仁義的內涵是千古不變的,而仁義的表現形式則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穿西裝」的仁義——愛的規則。
孔子曰:「仁者,愛人」。從字面上看,要做到「仁」很容易,只要我們去愛人就是「仁」了。可是如何去愛人,這就是「仁」的學問了。從造字結構上看,「仁」字是「二人」,也就是說愛一個人其實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因為愛是要有對象的,無論我們在這世上愛多少人,對其中的任何一個人來說,愛都是我與他(她)兩個人之間的事。那為什麼不是「三人」呢?因為只要真正學會如何愛一個人,我們就已經學會了如何去愛所有的人。故曰:「仁者,愛人」。
那麼既然愛是人和人之間的事,那就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是二人轉,而非單口相聲,是有條件的,而非隨心所欲的。愛一個人很容易,難就難在如何去愛。因為對方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是一個麵團,想怎麼捏就怎麼捏的。如何使自己的愛讓對方接受,讓對方喜歡,如何形成良性的互動,這裡面大有學問,不是我想怎麼愛就怎麼愛了。
中國傳統社會講究「發乎情,止乎禮」。愛固然發端於情感,然而它的落點卻應該在「禮」上。而「禮」,就是古代中國的規則,就是仁義的外化。儒家學說的基礎是倫理,就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儒家用來規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念就是仁義,其外在形式就是禮。
當今中國社會,大家最感到頭疼的就是人際關係,做事容易做人難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社會的倫理不行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被中共邪黨有意的破壞之後,就沒有什麼能夠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這個社會還能不亂嗎?中華民族要想真正實現復興,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當前邪惡的黨文化、潛規則,重建社會倫理道德,否則十幾億中國人內耗尚且不暇,更談不上整合全體中國社會的力量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愛的人。中國當前的問題不是中國人缺少愛,而是不知怎麼去愛,不懂得愛的規則。比如說現在父母個個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就讓孩子學這學那的,恨不得把整座圖書館的藏書都輸入到孩子的大腦中去,就盼著兒子將來當高官,當大款,就盼著女兒將來嫁豪門,自己也可以跟著沾光,所以家長一個勁兒把孩子當麵團捏,你說孩子能受得了嗎?為什麼現在孩子不願和父母多交流?為什麼現在孩子和父母之間隔閡那麼深?因為他們在逃避父母的這種「愛」,他們實在受不了這種「愛」。
再有就是夫妻之間了。據統計,近年來年輕夫婦的離婚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結婚不到兩、三年就離婚的大有人在。現代的青年都樂意去愛,也都樂於接受愛,所以我看這不是因為缺少愛的問題,而是他們許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愛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在學校裡盡是教那些「愛祖國」、「愛人民」之類假大空的東西,那些有用嗎?我說最應該教的東西學校裡恰恰沒有教,那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愛父母,愛朋友,愛戀人,愛配偶,愛孩子。尤其現在的孩子也早熟,我看初中裡就可以教他們如何去愛戀人了,因為他們很多人在初中裡就開始談戀愛了,你不教他們怎麼去愛能行嗎?
愛,畢竟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是一個人想怎麼愛就可以怎麼去愛的,更不像電視裡演的那麼虛假。愛一個人是一段辛苦的心路歷程,愛多久,這條愛的心路就有多長。在條愛的路,不一定好走,磕磕絆絆是難免的,關鍵是自己如何去對待,如何去愛。無論是起承轉合,還是輕重緩急,都需要自己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無論是和風細雨,還是風暴雷霆,都需要自己去面對,去抉擇。
本來愛一個人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少年成熟的過程。至於婚姻,那本該是成熟後水到渠成的結果。然而年輕夫妻在婚後短短數年內就離婚的現象在社會上大量出現,那就說明他們結婚時還沒有成熟,他們是因為不成熟而結的婚,也是因為不成熟而離的婚,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之所以如此,癥結還是在於教育。
所以說到教育質量,我們不能片面的看這個學校有多少學生考上了名牌大學。沒有學會做人,學歷再高也不過是個書呆子。什麼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不明明德,何謂大學?學校的教育質量如何,與其看有多少學生畢業後考上名牌大學,有多少學生畢業後成為高官、大款、明星,還不如看有多少學生結婚後白頭偕老。
教育的成敗,事關一個社會的興衰。因此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有責任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學會愛人以仁,愛人以義。愛一個人還需要用正義去愛,不能以愛的名義教孩子損人利己,他長大後做毒奶粉,欺負楊佳,那就是你害了孩子。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愛,然而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愛原來也是需要規則的,這個規則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倡導的仁義。理解了仁義,我們才懂得如何去愛;遵循了仁義,我們才不至於讓本來合適的人消失在人海,不需要事後帶著追悔唱「後來」。
2010年3月9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
儒家思想的基點是仁義,訴求也是行仁義於天下。那麼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理解仁義,遵循仁義呢?若不能讓民眾理解仁義,遵循仁義,那麼無論表面上的國學熱搞得如何轟轟烈烈,實際上除了勞民傷財,讓白頭學究們為當年眉樣又入時而私心竊喜之外,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說起仁義,現代的中國人大多覺得那是老古董了,好像只是存在於《三國演義》之類的久遠歷史中,對當今社會,對現代人來說,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更沒有讓人去遵循的價值。其實並非如此。現代人在《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作品中所看到的是仁義在當時的表現形式,而非仁義的內涵。就如過去的中國人穿長衫,現在的中國人穿西裝,不能因為換了一件衣服,就說衣服裡面的就不是中國人了。
仁義的內涵是千古不變的,而仁義的表現形式則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穿西裝」的仁義——愛的規則。
孔子曰:「仁者,愛人」。從字面上看,要做到「仁」很容易,只要我們去愛人就是「仁」了。可是如何去愛人,這就是「仁」的學問了。從造字結構上看,「仁」字是「二人」,也就是說愛一個人其實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因為愛是要有對象的,無論我們在這世上愛多少人,對其中的任何一個人來說,愛都是我與他(她)兩個人之間的事。那為什麼不是「三人」呢?因為只要真正學會如何愛一個人,我們就已經學會了如何去愛所有的人。故曰:「仁者,愛人」。
那麼既然愛是人和人之間的事,那就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是二人轉,而非單口相聲,是有條件的,而非隨心所欲的。愛一個人很容易,難就難在如何去愛。因為對方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是一個麵團,想怎麼捏就怎麼捏的。如何使自己的愛讓對方接受,讓對方喜歡,如何形成良性的互動,這裡面大有學問,不是我想怎麼愛就怎麼愛了。
中國傳統社會講究「發乎情,止乎禮」。愛固然發端於情感,然而它的落點卻應該在「禮」上。而「禮」,就是古代中國的規則,就是仁義的外化。儒家學說的基礎是倫理,就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儒家用來規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念就是仁義,其外在形式就是禮。
當今中國社會,大家最感到頭疼的就是人際關係,做事容易做人難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社會的倫理不行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被中共邪黨有意的破壞之後,就沒有什麼能夠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這個社會還能不亂嗎?中華民族要想真正實現復興,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當前邪惡的黨文化、潛規則,重建社會倫理道德,否則十幾億中國人內耗尚且不暇,更談不上整合全體中國社會的力量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愛的人。中國當前的問題不是中國人缺少愛,而是不知怎麼去愛,不懂得愛的規則。比如說現在父母個個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就讓孩子學這學那的,恨不得把整座圖書館的藏書都輸入到孩子的大腦中去,就盼著兒子將來當高官,當大款,就盼著女兒將來嫁豪門,自己也可以跟著沾光,所以家長一個勁兒把孩子當麵團捏,你說孩子能受得了嗎?為什麼現在孩子不願和父母多交流?為什麼現在孩子和父母之間隔閡那麼深?因為他們在逃避父母的這種「愛」,他們實在受不了這種「愛」。
再有就是夫妻之間了。據統計,近年來年輕夫婦的離婚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結婚不到兩、三年就離婚的大有人在。現代的青年都樂意去愛,也都樂於接受愛,所以我看這不是因為缺少愛的問題,而是他們許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愛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在學校裡盡是教那些「愛祖國」、「愛人民」之類假大空的東西,那些有用嗎?我說最應該教的東西學校裡恰恰沒有教,那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愛父母,愛朋友,愛戀人,愛配偶,愛孩子。尤其現在的孩子也早熟,我看初中裡就可以教他們如何去愛戀人了,因為他們很多人在初中裡就開始談戀愛了,你不教他們怎麼去愛能行嗎?
愛,畢竟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是一個人想怎麼愛就可以怎麼去愛的,更不像電視裡演的那麼虛假。愛一個人是一段辛苦的心路歷程,愛多久,這條愛的心路就有多長。在條愛的路,不一定好走,磕磕絆絆是難免的,關鍵是自己如何去對待,如何去愛。無論是起承轉合,還是輕重緩急,都需要自己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無論是和風細雨,還是風暴雷霆,都需要自己去面對,去抉擇。
本來愛一個人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少年成熟的過程。至於婚姻,那本該是成熟後水到渠成的結果。然而年輕夫妻在婚後短短數年內就離婚的現象在社會上大量出現,那就說明他們結婚時還沒有成熟,他們是因為不成熟而結的婚,也是因為不成熟而離的婚,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之所以如此,癥結還是在於教育。
所以說到教育質量,我們不能片面的看這個學校有多少學生考上了名牌大學。沒有學會做人,學歷再高也不過是個書呆子。什麼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不明明德,何謂大學?學校的教育質量如何,與其看有多少學生畢業後考上名牌大學,有多少學生畢業後成為高官、大款、明星,還不如看有多少學生結婚後白頭偕老。
教育的成敗,事關一個社會的興衰。因此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有責任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學會愛人以仁,愛人以義。愛一個人還需要用正義去愛,不能以愛的名義教孩子損人利己,他長大後做毒奶粉,欺負楊佳,那就是你害了孩子。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愛,然而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愛原來也是需要規則的,這個規則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倡導的仁義。理解了仁義,我們才懂得如何去愛;遵循了仁義,我們才不至於讓本來合適的人消失在人海,不需要事後帶著追悔唱「後來」。
2010年3月9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