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電影《夾邊溝》將角逐金獅獎

2010年09月08日大陸
【新唐人2010年9月8日訊】(新唐人記者常春綜合報導)9月6日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揭曉了最後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中國導演王兵的新片《夾邊溝》在最後一刻入圍,有些影評家已把這部衝擊力很強的中國影片列為角逐本屆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的熱門作品之一。影片根據小說《告別夾邊溝》改編,由中國、中國香港、法國和比利時四地聯合製片。


《告別夾邊溝》的導演王兵。(網絡圖片)



《告別夾邊溝》劇照。(網絡圖片)


《告別夾邊溝》講述了一個少為人知的真實故事:約3,000名“右派”被放逐到甘肅戈壁灘的勞改營接受再教育,在極端的惡劣氣候和食物短缺狀態下掙扎求生,許多人因飢餓、疾病和勞累而死。

《告別夾邊溝》的故事

《告別夾邊溝》講述的是40年前,甘肅酒泉縣緊挨著戈壁灘的一個勞改農場,佔地約一萬畝。中國版圖上,它顯得太小太小,小得幾乎很難用一個點標出它確切的地理位置;然而在當代中國歷史上,它又顯得太重太重,重得許多人掉頭掩面,不敢去觸碰與這個地名相關的那一段段慘痛的記憶。

1957年10月至1960年底,幾乎每天都有一個生命消失在這片戈壁荒灘上,死亡最高峰時,每天有數十人死去。

這些人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精英,他們中有海外回來報效祖國的水利專家;有自願放棄優厚生活條件,來到邊疆支持建設的醫生和教授;有正直善良的工程師;有出身書香門第的熱血青年……可在夾邊溝,他們是右派,必須在這個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勞教農場終日勞作。罕見的大饑荒來臨,為了活命,他們吃光了荒漠上能找到的所有東西。夾 邊溝的死者大多是餓死的。1961年1月,“搶救人命”行動開始時,夾邊溝裡只剩下不足半數奄奄一息的倖存者。

有關夾邊溝的故事總是零散而又神祕地傳入人們的耳朵,右派們的遭遇在人們心中造成的震撼歷久不息。

反右電影仍是個禁忌題材

影片根據小說《告別夾邊溝》改編,導演王兵花了三年時間尋找夾邊溝和明水農場右派群體的倖存者和見證人。他在執導手記中寫道:過去10——20年來,中國獨立影人的關注重點一直是當代中國最貧苦勞工階層的社會問題;《告別夾邊溝》可能是第一部直接關注當代中國政治歷史、講述“右派分子”苦難的電影,直到今天這仍是個禁忌題材。

王兵出生於1967年,曾以講述瀋陽鐵西區工人狀態的9小時片長紀錄片《鐵西區》,贏得國際影評界的關注並獲得聲譽。據了解,《夾邊溝》在參賽威尼斯電影節後,還將馬不停蹄地趕往多倫多電影節。

《告別夾邊溝》週一(9月6日)成為本屆電影節競賽單元“驚喜電影”,在媒體觀映活動中引起熱烈反響。但和以往類似題材的影片一樣,這部電影不大可能在中國國內公映。

王兵說,這部影片能讓中國年輕一代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我希望講述我們的歷史……讓人們去反思,”40年過去了,知道這段歷史的人已經不多,當年的悲劇被封存,生還者大都謝世,少數倖存者大多三緘其口。夾邊溝是民族的一段切膚之痛。

雷達先生評論《告別夾邊溝》用了“含蓄”“節制”兩個詞。是呀,對於那段歲月,真正了解那段歷史,真正是從那時走過,經歷過,真是見怪不怪,是非難辯的。 “整個中華民族之痛”只能是沉默、沉默、在沉默。在小說後面也了四個字:延續沉默。

有網友評論,事實無非是慘痛的,這種痛,不是個人之痛,不是家族之痛,不是人群之痛,而是整個中華民族之痛。不僅切膚,而且徹骨,而且剜心。

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將於週六(9月11日)頒發,包括《夾邊溝》在內的24部影片將角逐該獎項。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