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5日訊】在眾多旅遊書籍中,一本描述山城小國的書《到瑞士》連月來未走下暢銷書排行榜,為什麼?
無論是否會去瑞士,很多人都會買這本書,除了其作者以廓而忘言為名在新浪博客上贏得千萬點擊的號召力以外,《到瑞士》所創造的瑞士夢似乎更是原因所在,儘管該書作者燈不魯姑並不這樣認為。
在瑞士,本名李丹的燈不魯姑接受了瑞士資訊記者的採訪。燈姑的穿著非常樸素,仿佛就是在瑞士常見的、經常背著背包拿著登山棒出入阿爾卑斯的普通一員。
她來過8次瑞士,卻沒有在這裡常住過,她眼中的瑞士甚至讓瑞士人驚訝,因為她拿捏瑞士的特徵非常準確,正是別人“心裡有、口裡卻道不出”的感覺。看過她的照片,品過她的博文、賞過她的《到瑞士》,再來看看她口中的瑞士是什麼樣子的:
瑞士資訊swissinfo.ch:2005年你第一次來瑞士,還記得對瑞士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嗎?
李丹:其實第一印象是對火車的印象,沒有想到旅行還可以這樣,一張地圖在手,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交通徹底自由,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
我在《到瑞士》第一章裡寫道,與瑞士結緣也是因為這張“Swiss Pass”(瑞士通票),當時瑞士國家旅遊局向我提供了這種一票通,然後我開始寫一些文章,他們很喜歡,覺得我會發現一些別人沒有注意的地方。於是我得到他們的支持,越寫越多。
瑞士資訊swissinfo.ch:2010年第8次到瑞士,覺得瑞士有什麼改變,或者說你對瑞士的印象有什麼變化嗎?
李丹:從我個人的角度講,一開始只覺得交通便利,瑞士確實把一個人對旅遊的夢想實現到了極致;後來會喜歡這裡人的故事,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第七次八次來到瑞士,很多藏在生活中文化中的啟示慢慢凸現出來,這些與景色、國家性格結合起來,讓我非常親切——雖然是遙遠的異國,但瑞士給我一種在中國古代先哲筆下讀到的家園感。
還有一點就是,瑞士永遠不會讓你失望,你以為的錯過,都會以另一種更好的方式補償給你。比如說錯過火車,你竟會在另外一處發現更美的風景。這讓我在瑞士從不緊張,精神上非常鬆弛,也慢慢放下一些主觀的“我想要如何”,而等待客觀的安排。
這裡要說一下“瑞士夢”,它不同於“美國夢”,也不是“中國夢”。
美國夢是說:無論何種出身,奮鬥通往成功。中國夢呢,過去是“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現在則是“走捷徑,發大財”,比如說中大獎、嫁個有錢人、得到某種機會,鑽了某些空子獲得成功,但不是勤勞致富。而“瑞士夢”是:不放棄理想,做喜歡的事情,很勤勞地工作,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有品質的生活。瑞士人似乎並不追求如何出人頭地,他們只想擁有自己真正享受的東西,和世人評價無關。在瑞士,我常常想到“天道酬勤”四個字。瑞士很有天道,勤勞通往幸福,而我認識的成功人士都是非常勤勞的,儘管有了很大的成就,也許在別人看來已經不用再勤勞了。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天道酬勤”,你在書中寫道,瑞士經常讓你想起老莊的哲學,是不是想起“小國寡民”?
李丹:更多的是“無為而治”。這裡有一個很健全的機制,你付出就可以得到。這裡也不太管人,都是自己管自己,但也都生活得挺好。在中國有位名人說,瑞士搞投票,人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誰還顧國家的利益……我卻覺得,國家的利益哪裡和個人的利益能分得那麼開呢?
瑞士資訊swissinfo.ch:你文章裡的內容非常詳細翔實,這些資訊是如何得到的呢?
李丹:我做了很多採訪,隨時留意收集各種我感興趣的資訊,詢問當地人,還通過互聯網大量查詢,包括在各種論壇潛水看別人的議論。
但是,特別要感謝的是swissinfo,這是我也是最可靠的一個資訊來源,我寫書要查瑞士的很多歷史資料和新聞報導,網上資訊真假混雜,人雲亦雲,但如果看到swissinfo有同一題材的資訊和報導,我就放心了。swissinfo作為代表瑞士聯邦政府官方態度的權威網站,一是負責任,二是新聞內容很紮實,點也抓得很好,有一種很務實的態度,令人信任。
但聽說swissinfo目前面臨聯邦裁減經費的“窘境”,希望swissinfo可以順利度過難關,這是對華人世界打開的、全面展示瑞士的視窗,一個獨特的文化交流通道,在世界上難得一見,可以讓我們獲得很多東西,這不僅包括各種文字資訊,還有視角上、思路上的啟示。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描述瑞士這個小國的新浪博客點擊率超過千萬,《到瑞士》賣得也很好,您認為主要是什麼原因呢?
李丹:這不是一本綜合遊、歐洲遊的書,只有瑞士一國遊還能有如此的銷量,大家已經很滿意了,原以為是要3年才能賣完首印的,但現已經是第三次印刷。
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不是只有想去瑞士的人才會看這本書。我的編輯把這本書定位為“心靈深潛”讀物,它是讓人放鬆、休息、找寧靜,調整自己思路的。它並不是要激發羨慕,而主要是有一種啟發:原來生活也可以這麼過。讀者反應,很多小的細節給了他們啟發,比方說阿爾卑斯村屋的手繪壁畫、用松果做的窗簾裝飾,不需要錢就可以很美觀,這不僅僅是DIY,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中國有很多女孩子會為某些名牌感到壓力,自己得不到會焦慮,別人得到會嫉妒,你可以看到並不是生活中的大事,而是一些零碎小事在騷擾她、控制她;與此同時,一些決定生活品質的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會被放過。我希望這本書裡的瑞士式生活,能啟發人們更多去珍惜身邊的享受、踏實的幸福,不去追逐時髦、潮流、金錢,從而生活在越來越大的壓力中。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在您眼中,瑞士人的性格、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李丹:瑞士人比較保守。守有不夠時髦的意思,但我覺得有歷史原因,因為他們原來很苦,所以現在非常珍惜,珍惜資源、敬愛自然、尊重勞動。其次,還很有危機感。他們永遠不停步,在“有飯吃”時,要為“沒飯吃”做好所有的準備。
另外,瑞士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非常有家庭觀念,這是我特別想推薦給我的讀者的。比如週末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度過,他們的普遍觀念是:家庭是我的根,和孩子在一起是樂趣。《瑞士街頭好爸多》是被人罵得最多的文章,一些中國男人在博客裡留言質問:我們那麼累,週末還要看孩子嗎?這其實是個“愛別人幸福還是別人愛你是幸福”的問題。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書裡有這麼多瑞士的優點,那缺點是什麼呢?
李丹:寂寞的感覺。在巴塞爾我碰上一位熱心老人,在火車站幫我指路,後來我發現他整個上午都站在那裡等著有人問路,如果沒有人問他,他就表現得非常落寞。瑞士有很多這樣的老人,在無需為生存奮鬥的社會裡,寂寞更無可逃避,這是會讓人產生惻隱之心的東西。
在《到瑞士》的封底,一位讀者寫到:看了燈姑筆下的瑞士,開始留心和體味自己的生活,原來也是很美好的——有美景,有美食,有相親相愛的人在身邊,哪怕我們還租著房子,吃著速食。
或許這就是一本描寫瑞士的書受到歡迎的原因,燈姑用心、用筆、用相機描繪出一個質樸、觸手可及的瑞士夢,激起了很多中國人的嚮往而不是羨慕,重要的並不是“過得像什麼什麼人一樣,而應該是從平凡生活中獲得幸福的能力”。
好在能理解燈姑用心的人已經越來越多,燈姑說:“有讀者給我寫信,說他生活在中國最大的都市之一,在這10多年的迅速發展浮躁中,卻是從瑞士人的生活讀本裡,終於看到了幸福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幸福的羽毛是無所謂的,不一定有錢、不幹活就是幸福……世界上最富裕的國民,在勤勞和樸素的生活中享受幸福,我們也可以”。
——摘自《瑞士資訊Swissinfo.ch》
無論是否會去瑞士,很多人都會買這本書,除了其作者以廓而忘言為名在新浪博客上贏得千萬點擊的號召力以外,《到瑞士》所創造的瑞士夢似乎更是原因所在,儘管該書作者燈不魯姑並不這樣認為。
在瑞士,本名李丹的燈不魯姑接受了瑞士資訊記者的採訪。燈姑的穿著非常樸素,仿佛就是在瑞士常見的、經常背著背包拿著登山棒出入阿爾卑斯的普通一員。
她來過8次瑞士,卻沒有在這裡常住過,她眼中的瑞士甚至讓瑞士人驚訝,因為她拿捏瑞士的特徵非常準確,正是別人“心裡有、口裡卻道不出”的感覺。看過她的照片,品過她的博文、賞過她的《到瑞士》,再來看看她口中的瑞士是什麼樣子的:
瑞士資訊swissinfo.ch:2005年你第一次來瑞士,還記得對瑞士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嗎?
李丹:其實第一印象是對火車的印象,沒有想到旅行還可以這樣,一張地圖在手,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交通徹底自由,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
我在《到瑞士》第一章裡寫道,與瑞士結緣也是因為這張“Swiss Pass”(瑞士通票),當時瑞士國家旅遊局向我提供了這種一票通,然後我開始寫一些文章,他們很喜歡,覺得我會發現一些別人沒有注意的地方。於是我得到他們的支持,越寫越多。
瑞士資訊swissinfo.ch:2010年第8次到瑞士,覺得瑞士有什麼改變,或者說你對瑞士的印象有什麼變化嗎?
李丹:從我個人的角度講,一開始只覺得交通便利,瑞士確實把一個人對旅遊的夢想實現到了極致;後來會喜歡這裡人的故事,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第七次八次來到瑞士,很多藏在生活中文化中的啟示慢慢凸現出來,這些與景色、國家性格結合起來,讓我非常親切——雖然是遙遠的異國,但瑞士給我一種在中國古代先哲筆下讀到的家園感。
還有一點就是,瑞士永遠不會讓你失望,你以為的錯過,都會以另一種更好的方式補償給你。比如說錯過火車,你竟會在另外一處發現更美的風景。這讓我在瑞士從不緊張,精神上非常鬆弛,也慢慢放下一些主觀的“我想要如何”,而等待客觀的安排。
這裡要說一下“瑞士夢”,它不同於“美國夢”,也不是“中國夢”。
美國夢是說:無論何種出身,奮鬥通往成功。中國夢呢,過去是“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現在則是“走捷徑,發大財”,比如說中大獎、嫁個有錢人、得到某種機會,鑽了某些空子獲得成功,但不是勤勞致富。而“瑞士夢”是:不放棄理想,做喜歡的事情,很勤勞地工作,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有品質的生活。瑞士人似乎並不追求如何出人頭地,他們只想擁有自己真正享受的東西,和世人評價無關。在瑞士,我常常想到“天道酬勤”四個字。瑞士很有天道,勤勞通往幸福,而我認識的成功人士都是非常勤勞的,儘管有了很大的成就,也許在別人看來已經不用再勤勞了。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天道酬勤”,你在書中寫道,瑞士經常讓你想起老莊的哲學,是不是想起“小國寡民”?
李丹:更多的是“無為而治”。這裡有一個很健全的機制,你付出就可以得到。這裡也不太管人,都是自己管自己,但也都生活得挺好。在中國有位名人說,瑞士搞投票,人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誰還顧國家的利益……我卻覺得,國家的利益哪裡和個人的利益能分得那麼開呢?
瑞士資訊swissinfo.ch:你文章裡的內容非常詳細翔實,這些資訊是如何得到的呢?
李丹:我做了很多採訪,隨時留意收集各種我感興趣的資訊,詢問當地人,還通過互聯網大量查詢,包括在各種論壇潛水看別人的議論。
但是,特別要感謝的是swissinfo,這是我也是最可靠的一個資訊來源,我寫書要查瑞士的很多歷史資料和新聞報導,網上資訊真假混雜,人雲亦雲,但如果看到swissinfo有同一題材的資訊和報導,我就放心了。swissinfo作為代表瑞士聯邦政府官方態度的權威網站,一是負責任,二是新聞內容很紮實,點也抓得很好,有一種很務實的態度,令人信任。
但聽說swissinfo目前面臨聯邦裁減經費的“窘境”,希望swissinfo可以順利度過難關,這是對華人世界打開的、全面展示瑞士的視窗,一個獨特的文化交流通道,在世界上難得一見,可以讓我們獲得很多東西,這不僅包括各種文字資訊,還有視角上、思路上的啟示。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描述瑞士這個小國的新浪博客點擊率超過千萬,《到瑞士》賣得也很好,您認為主要是什麼原因呢?
李丹:這不是一本綜合遊、歐洲遊的書,只有瑞士一國遊還能有如此的銷量,大家已經很滿意了,原以為是要3年才能賣完首印的,但現已經是第三次印刷。
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不是只有想去瑞士的人才會看這本書。我的編輯把這本書定位為“心靈深潛”讀物,它是讓人放鬆、休息、找寧靜,調整自己思路的。它並不是要激發羨慕,而主要是有一種啟發:原來生活也可以這麼過。讀者反應,很多小的細節給了他們啟發,比方說阿爾卑斯村屋的手繪壁畫、用松果做的窗簾裝飾,不需要錢就可以很美觀,這不僅僅是DIY,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中國有很多女孩子會為某些名牌感到壓力,自己得不到會焦慮,別人得到會嫉妒,你可以看到並不是生活中的大事,而是一些零碎小事在騷擾她、控制她;與此同時,一些決定生活品質的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會被放過。我希望這本書裡的瑞士式生活,能啟發人們更多去珍惜身邊的享受、踏實的幸福,不去追逐時髦、潮流、金錢,從而生活在越來越大的壓力中。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在您眼中,瑞士人的性格、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李丹:瑞士人比較保守。守有不夠時髦的意思,但我覺得有歷史原因,因為他們原來很苦,所以現在非常珍惜,珍惜資源、敬愛自然、尊重勞動。其次,還很有危機感。他們永遠不停步,在“有飯吃”時,要為“沒飯吃”做好所有的準備。
另外,瑞士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非常有家庭觀念,這是我特別想推薦給我的讀者的。比如週末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度過,他們的普遍觀念是:家庭是我的根,和孩子在一起是樂趣。《瑞士街頭好爸多》是被人罵得最多的文章,一些中國男人在博客裡留言質問:我們那麼累,週末還要看孩子嗎?這其實是個“愛別人幸福還是別人愛你是幸福”的問題。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書裡有這麼多瑞士的優點,那缺點是什麼呢?
李丹:寂寞的感覺。在巴塞爾我碰上一位熱心老人,在火車站幫我指路,後來我發現他整個上午都站在那裡等著有人問路,如果沒有人問他,他就表現得非常落寞。瑞士有很多這樣的老人,在無需為生存奮鬥的社會裡,寂寞更無可逃避,這是會讓人產生惻隱之心的東西。
在《到瑞士》的封底,一位讀者寫到:看了燈姑筆下的瑞士,開始留心和體味自己的生活,原來也是很美好的——有美景,有美食,有相親相愛的人在身邊,哪怕我們還租著房子,吃著速食。
或許這就是一本描寫瑞士的書受到歡迎的原因,燈姑用心、用筆、用相機描繪出一個質樸、觸手可及的瑞士夢,激起了很多中國人的嚮往而不是羨慕,重要的並不是“過得像什麼什麼人一樣,而應該是從平凡生活中獲得幸福的能力”。
好在能理解燈姑用心的人已經越來越多,燈姑說:“有讀者給我寫信,說他生活在中國最大的都市之一,在這10多年的迅速發展浮躁中,卻是從瑞士人的生活讀本裡,終於看到了幸福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幸福的羽毛是無所謂的,不一定有錢、不幹活就是幸福……世界上最富裕的國民,在勤勞和樸素的生活中享受幸福,我們也可以”。
——摘自《瑞士資訊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