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15日訊】大規模搶劫、縱火、暴力對峙......這樣的畫面我們常常會以為它出現在非洲、在拉美或者其他地方,但是,這次卻實實在在發生在一向被認為是高福利、高幸福指數的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為何在倫敦的一起偶發事件引來這樣嚴重後果?是英國國政的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是一時一地的偶發事件還是有其必然根源?這樣的騷亂是否會夾挾其他因素而蔓延至別的國家?騷亂之後英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會受到何種影響?是否將波及全球經濟的恢復?帶著無數的疑惑與不解,我們將從媒體和學者的議論中尋找答案。
原創思考:
誰應該為倫敦「騷亂」負責?
這場倫敦騷亂,再一次證明了,儘管西方已經發展到後現代階段,但它的民主制度仍然無法解決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融合問題。其實這一點,就是西方領袖也不否認。2010年,德國首相默克爾曾表示德國的文化多元社會已經死亡。英國首相卡梅倫自己也於今年初罕見的公開承認「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失敗,必須放棄」。挪威悲劇是由極端仇視伊斯蘭的極右翼分子所為,2005年倫敦地鐵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由在英國土生土長的穆斯林所主導。2005年法國巴黎的騷亂也是由少數族裔發動的。2004年西班牙首都火車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穆斯林所為(恰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的第九百一十一天)。而這些事件又反過來促使極右翼勢力的迅速發展。西方的種族危機、社會危機以及制度危機,這才剛剛開始。
而結論是,不管從哪一個方面看,這次2007年以來的危機,都是西方的制度危機。
別讓百姓絕望
社會矛盾在各國都存在,不及時處置,不妥然處置,拖大拖炸,成了一種必然性現象。透過現象不難發現,此次倫敦騷亂事件,既有經濟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更有執政能力的因素。一方面,英國長期以來,不控制移民的流入,無形之中增加了就業壓力。另一方面,英國長期以來放任產業向海外的轉移而導致民族工業的萎縮,必然減少英國本地的就業機會。這一來一去,英國年青人的就業與生存,就成了大問題。
目前擺在卡梅倫面前的當務之急,控制移民規模,降低就業壓力,減少進口並且鼓勵產業迴流,從而提升英國的就業率。加強社會廣泛而深入的對話與溝通,釋放社會矛盾的壓力。無論民主國家還是非民主這家,民生問題始終是政府核心關切。因民生狀況惡化,引發社會動蕩,最終導致政局更迭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所有的政治選項中,民生始終是第一位的,這次倫敦騷亂,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各國的民生問題,因國情的差異,具體對待與處置,需要因事而已。但在特殊性的背後,有一條共同遵守的原則,就是別讓百姓絕望。
高人:我看英國騷亂
這次騷亂,雖說是因警察擊斃一名少數族裔的問題青年男子而起,卻演變為明火執仗的「吃大戶」,並且引發了其他城市同樣的騷亂——任何社會,對此都不會、也不應該袖手旁觀,這與人權、民主和自由沒多大幹系。
類似的亂像,不僅出在英國,其他歐美國家也如是——這說明,經濟的衰退,勢必引發社會動蕩,使得「文明社會」存在著的社會不公,種族矛盾等種種弊病,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出猙獰來。
央視報道說,英國警方已向美國「取經」,才得知美國社區有一批叫做「協調員」的志願者,幫助黑人解決就業等實際問題。
其實,英國應該拜中國為師,學習如何「維穩」——儘管民怨沸騰,但之所以翻不起大浪,其中便有「未雨綢繆、見微知著、嚴防死守、拔苗不長」的功勞,這些都是「普適」的治術。
媒體關注:
曾飈:英國騷亂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
假如回顧歷史的話,這場騷亂是英國社會的一場陣痛,而不是一場茉莉花革命。每當英國社會經濟陷入低谷,這樣的大規模騷亂都會出現,1981 年,1985 年,1995年就有過類似的騷亂,發生地點也相似。然而,這次事件有些不同。在事情逐步惡化的過程中,騷亂的快速蔓延,至少有兩點啟示。
第一條是讓英國警方重新認識有組織犯罪。英國警方和公眾有一個普遍的看法,在英國,有組織的犯罪,並沒有像美國和歐洲國家那麼嚴重。這次騷亂給英國警方和社會一個啟示。在英國可能存在一個鬆散的跨城市的犯罪聯盟,他們植根於「多元文化」掩蓋的下的社會邊緣,與前輩不同,他們能夠使用推特、 Facebook和黑莓手機聯絡。
第二點,也許是本次騷亂更加深層的原因,也是英國社會一個痼疾。如果你在倫敦生活過,會知道這座城市與老北京一樣,老北京有「東城貴西城富,窮崇文破宣武」之說,而倫敦的西區是富人區,南、北倫敦是少數民族和移民聚居的地區,東倫敦是工人階級根據地,現在印巴人漸成主流。
當一個倫敦人聽到Hackey,Newham,Brixton,Ealing,Croydon這些地名,會很快在腦子裡,快速地與「多元文化」相連,人口構成中白人比例平均不超過50%左右,而英國全國白人人口超過90%。與二十年前的騷亂相比,本次倫敦受災的地區,幾乎沒有變化,相反有所擴大。
英國騷亂的深層原因
英國經濟在金融風暴後,始終表現欠佳,為了應付經濟低迷,卡梅倫政府上台後採取了緊縮措施,在社會福利方面削減了相當的幅度。可是,由於經濟增長緩慢,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0.2%,加上失業率高企,通貨膨脹遠超預期目標,人民生活壓力極大,尤其是置身社會底層的下層民眾,更是朝不保夕。據了解,這次倫敦發生騷亂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族裔集居的貧窮區。這些地區的民眾,多數都是依賴救濟金度日,政府削減福利開支已經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叛逆心強、看不到前途的青少年更是對社會心懷不滿。這些不滿的情緒長期積聚下來,就像活火山那樣,只是等待爆發的時間點,而達根被警察槍殺引發的托特納姆騷亂,就是引爆更大範圍不滿的導火索。
當然,推特、黑莓等先進通訊技術,也是促使那些青少年能夠互通信息,在英格蘭各大小城鎮組織和發動騷亂,致使警察疲於奔命的原因之一,但這隻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政治與經濟方面。
倫敦騷亂不僅是場鬧劇
人們很可能會認為這次騷亂只是一場鬧劇。(Twitter上發表於周一晚上的一條熱帖是這麼寫的:「Primrose Hill書店安然無恙,不過我確實聽到法式蛋糕店外有兩個足療師發出嘖嘖的不滿之聲。」)。但稍微深挖一下,我們就會意識到,這類騷亂揭示出倫敦今日面臨的一些尖銳問題。首先,這場騷亂說明,你不可能僅靠愛心和政府開支換來社會安寧。老左翼的領袖人物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和波莉•湯因比(Polly Toynbee)一直將騷亂歸咎於「減支」,可嚴格意義上說,減支還沒開始呢。我負責的社會項目中那些年輕人,打生下來就一直接受「青年工作」 (youth work)計劃的幫助;在過去的幾個晚上,他們中每一個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肯定都跑出去圍觀或直接參與了騷亂。如果你是他們,你難道不會嗎?
制止他們(裡面有好孩子,也有壞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嚇得他們不敢出家門。保守黨草根階層的非正式領袖、 Conservtivehome.com網站的蒂姆•蒙哥馬利(Tim Montgomerie)呼籲警方:「用警棍教訓這些遊手好閒的年輕人——不讓他們知道警方的厲害,大家就永無寧日。」蒙哥馬利所言極是。
這場騷亂揭示的第二個問題是,儘管經濟繁榮掩蓋了兩大群體(騷亂者和清掃者)之間的鴻溝,但隨著收入逐漸增長,這道鴻溝實際上已有所變寬。現在這一代年輕人,從小是在各種廉價的好東西中「泡」大的,特別是衣服和科技產品;但那類能夠讓他們成家立業的財富卻從未像現在這樣遙不可及:工作、自己的住房,皆是如此。於是,這些財富便在騷亂中成為了可以盡情破壞的對象。吃Haribo長大的孩子搶了糖果店,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然而,即便是做了哪些最為自私的事情,人們也能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一名婦女抱著一台電視離開商店的時候說:「我在拿回我交的那些稅。」另一個現象雖沒那麼匪夷所思,但也同樣毫無道理可言:一些年輕人把垃圾桶砸向警察局,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這簡直就是強詞奪理。
英國騷亂,誰之過?
微妙的種族歧視只是表象。英國凡是發生騷亂的地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經濟蕭條、失業率高的區域。
貧富差距拉大,才是導致社會動蕩更深刻的原因。
貧富分化引起的社會危機,只有在經濟蕭條時才顯示出來。經濟狀況好的情況下,那些沒有多少技能的人,至少還可以有一份簡單的工作可做。而出現經濟蕭條時,工作機會減少,教育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便出現群體性失業的現象,對社會的不滿也因此聚集。
他們的父輩,多是二戰後的「來英建設者」,承擔了很多英國白人不願乾的體力活。而他們,如今卻連飯碗都端不上,更覺得社會不公平。
托特納姆的年輕人所說的「政治家總是在扮演歹徒的角色」,並非沒有根據。
英國的貧富分化,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和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後果之一。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鼓勵有財富的人更有錢;自謀生路的價值觀,讓有才能的人在全球闖蕩,快速積累財富。
在過去30多年,10%的富人趁經濟全球化的風潮,實現暴富;而無財富累積又缺少技能的少數民族,被遠遠甩在後面。富人和窮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到273倍。這種結局,政治家是不是該承擔部分責任?
英國騷亂的族裔根源
BBC、《太陽報》等英國主流媒體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警察數量不足、黑幫勢力蔓延等技術性問題上。但儘管媒體儘力迴避,一個清楚的事實是:這起事件的主要參與者是非洲裔移民。
英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標榜「多元文化」,大量原殖民地移民湧入英國。受限於經濟條件,多數移民只能聚居在相對廉價的街區,而族裔隔膜則促使不少有條件的當地人「用腳投票」,遷出移民區,最後形成了一種「貧者聚而愈貧」的惡性循環。在經濟大環境較好時,這些移民尚受惠於水漲船高的福利政策,一旦經濟蕭條,多年壓抑的被剝奪感就很可能以激進的方式爆發出來。
倫敦騷亂最激烈的托特納姆區正是該市失業率最高的區級行政單位。而目前被捕的大多數示威者也都是在家領取政府救濟的失業者。騷亂以偷竊劫掠為主,雖然出現了縱火事件,警民對峙一度也很激烈,但當地居民和店主卻並沒有受到刻意的人身攻擊。騷亂參與者很大程度上是機會主義,搶一把就走,缺少領導,沒有實際政治訴求,也沒有有組織地鎖定公權力機關或富人社區。
不過,經濟問題並非此次騷亂的全部原因。相比頻繁出現在騷亂中的非洲裔面孔,印度裔和華裔就從未掀起類似暴亂。長期以來,非洲裔聚居區犯罪率高一向是心照不宣的社會共識,而警察與當地社區的互不信任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中國可以從倫敦騷亂中悟到什麼
任何社會都會有矛盾,也都有法律與常規手段解決不了的時候,就難免不會有各種遊行、示威甚至騷亂。真正考驗一個社會的,不是有沒有騷亂,而是騷亂的發生與處理方式。
從此次倫敦騷亂髮動者的表現來看,中國人民倒是有足夠的理由感到驕傲。倫敦騷亂者雖然宣稱對政府不滿,但渲泄對象卻是普通百姓,破壞的多是普通人家的財產,其行為已與普通刑事犯罪無異。而觀之近些年中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群眾發泄的對象多集中於政府以及政府人員本身,要麼是推翻幾輛警車,要麼是燒幾棟政府大樓,很少有波及無辜之舉。從這個意義上講,咱中國百姓要比英國騷亂分子的素質高得多。有人老是以中國人素質不高為由為拒絕民主辯護,那麼英國人這個最古老的民主國家就應該退回到原始社會去了!
而從騷亂的處理方式來看,倒是有幾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第一,完全公開,不限制記者報道。結果,天也沒有塌下來,人們對滋事分子的不滿可能還由於目睹破壞場面而增加。咱們處理類似事件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公開、不報道,結果反而引起人們更大的猜疑,對政府反而更加不滿。
第二,不限制網路,讓謠言自生自滅。儘管網路在騷亂中確實起了相互串聯、傳播謠言的作用,但英國政府並沒有限制更沒有關閉網路。從表層看,謠言是關不住的,越關它反而傳播得越凶、越快。從深層次看,這也反映了憲政政府對自身合法性與公民辨別力的一種自信,而這兩者正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基礎。
第三,堅決不使用軍隊。儘管在範圍廣大的騷亂面前,倫敦警察已不敷使用,但英國政府並沒有動用軍隊。從短期看,這樣可能不利於儘快制止騷亂。但從長遠觀之,這是為了長治久安而必須忍受的短痛。因為軍隊是對付外敵的,一旦運用,事件的性質就會立即改變,從而給整個社會留下長久的傷痕。
第四,卡梅倫承諾嚴厲打擊而不怕有侵犯人權的嫌疑,理由很簡單:只要打擊的是真正的犯罪分子,只要這種打擊在公開、合法的條件下進行,誰還能說什麼呢?
文章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原創思考:
誰應該為倫敦「騷亂」負責?
這場倫敦騷亂,再一次證明了,儘管西方已經發展到後現代階段,但它的民主制度仍然無法解決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融合問題。其實這一點,就是西方領袖也不否認。2010年,德國首相默克爾曾表示德國的文化多元社會已經死亡。英國首相卡梅倫自己也於今年初罕見的公開承認「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失敗,必須放棄」。挪威悲劇是由極端仇視伊斯蘭的極右翼分子所為,2005年倫敦地鐵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由在英國土生土長的穆斯林所主導。2005年法國巴黎的騷亂也是由少數族裔發動的。2004年西班牙首都火車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穆斯林所為(恰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的第九百一十一天)。而這些事件又反過來促使極右翼勢力的迅速發展。西方的種族危機、社會危機以及制度危機,這才剛剛開始。
而結論是,不管從哪一個方面看,這次2007年以來的危機,都是西方的制度危機。
別讓百姓絕望
社會矛盾在各國都存在,不及時處置,不妥然處置,拖大拖炸,成了一種必然性現象。透過現象不難發現,此次倫敦騷亂事件,既有經濟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更有執政能力的因素。一方面,英國長期以來,不控制移民的流入,無形之中增加了就業壓力。另一方面,英國長期以來放任產業向海外的轉移而導致民族工業的萎縮,必然減少英國本地的就業機會。這一來一去,英國年青人的就業與生存,就成了大問題。
目前擺在卡梅倫面前的當務之急,控制移民規模,降低就業壓力,減少進口並且鼓勵產業迴流,從而提升英國的就業率。加強社會廣泛而深入的對話與溝通,釋放社會矛盾的壓力。無論民主國家還是非民主這家,民生問題始終是政府核心關切。因民生狀況惡化,引發社會動蕩,最終導致政局更迭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所有的政治選項中,民生始終是第一位的,這次倫敦騷亂,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各國的民生問題,因國情的差異,具體對待與處置,需要因事而已。但在特殊性的背後,有一條共同遵守的原則,就是別讓百姓絕望。
高人:我看英國騷亂
這次騷亂,雖說是因警察擊斃一名少數族裔的問題青年男子而起,卻演變為明火執仗的「吃大戶」,並且引發了其他城市同樣的騷亂——任何社會,對此都不會、也不應該袖手旁觀,這與人權、民主和自由沒多大幹系。
類似的亂像,不僅出在英國,其他歐美國家也如是——這說明,經濟的衰退,勢必引發社會動蕩,使得「文明社會」存在著的社會不公,種族矛盾等種種弊病,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出猙獰來。
央視報道說,英國警方已向美國「取經」,才得知美國社區有一批叫做「協調員」的志願者,幫助黑人解決就業等實際問題。
其實,英國應該拜中國為師,學習如何「維穩」——儘管民怨沸騰,但之所以翻不起大浪,其中便有「未雨綢繆、見微知著、嚴防死守、拔苗不長」的功勞,這些都是「普適」的治術。
媒體關注:
曾飈:英國騷亂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
假如回顧歷史的話,這場騷亂是英國社會的一場陣痛,而不是一場茉莉花革命。每當英國社會經濟陷入低谷,這樣的大規模騷亂都會出現,1981 年,1985 年,1995年就有過類似的騷亂,發生地點也相似。然而,這次事件有些不同。在事情逐步惡化的過程中,騷亂的快速蔓延,至少有兩點啟示。
第一條是讓英國警方重新認識有組織犯罪。英國警方和公眾有一個普遍的看法,在英國,有組織的犯罪,並沒有像美國和歐洲國家那麼嚴重。這次騷亂給英國警方和社會一個啟示。在英國可能存在一個鬆散的跨城市的犯罪聯盟,他們植根於「多元文化」掩蓋的下的社會邊緣,與前輩不同,他們能夠使用推特、 Facebook和黑莓手機聯絡。
第二點,也許是本次騷亂更加深層的原因,也是英國社會一個痼疾。如果你在倫敦生活過,會知道這座城市與老北京一樣,老北京有「東城貴西城富,窮崇文破宣武」之說,而倫敦的西區是富人區,南、北倫敦是少數民族和移民聚居的地區,東倫敦是工人階級根據地,現在印巴人漸成主流。
當一個倫敦人聽到Hackey,Newham,Brixton,Ealing,Croydon這些地名,會很快在腦子裡,快速地與「多元文化」相連,人口構成中白人比例平均不超過50%左右,而英國全國白人人口超過90%。與二十年前的騷亂相比,本次倫敦受災的地區,幾乎沒有變化,相反有所擴大。
英國騷亂的深層原因
英國經濟在金融風暴後,始終表現欠佳,為了應付經濟低迷,卡梅倫政府上台後採取了緊縮措施,在社會福利方面削減了相當的幅度。可是,由於經濟增長緩慢,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0.2%,加上失業率高企,通貨膨脹遠超預期目標,人民生活壓力極大,尤其是置身社會底層的下層民眾,更是朝不保夕。據了解,這次倫敦發生騷亂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族裔集居的貧窮區。這些地區的民眾,多數都是依賴救濟金度日,政府削減福利開支已經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叛逆心強、看不到前途的青少年更是對社會心懷不滿。這些不滿的情緒長期積聚下來,就像活火山那樣,只是等待爆發的時間點,而達根被警察槍殺引發的托特納姆騷亂,就是引爆更大範圍不滿的導火索。
當然,推特、黑莓等先進通訊技術,也是促使那些青少年能夠互通信息,在英格蘭各大小城鎮組織和發動騷亂,致使警察疲於奔命的原因之一,但這隻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政治與經濟方面。
倫敦騷亂不僅是場鬧劇
人們很可能會認為這次騷亂只是一場鬧劇。(Twitter上發表於周一晚上的一條熱帖是這麼寫的:「Primrose Hill書店安然無恙,不過我確實聽到法式蛋糕店外有兩個足療師發出嘖嘖的不滿之聲。」)。但稍微深挖一下,我們就會意識到,這類騷亂揭示出倫敦今日面臨的一些尖銳問題。首先,這場騷亂說明,你不可能僅靠愛心和政府開支換來社會安寧。老左翼的領袖人物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和波莉•湯因比(Polly Toynbee)一直將騷亂歸咎於「減支」,可嚴格意義上說,減支還沒開始呢。我負責的社會項目中那些年輕人,打生下來就一直接受「青年工作」 (youth work)計劃的幫助;在過去的幾個晚上,他們中每一個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肯定都跑出去圍觀或直接參與了騷亂。如果你是他們,你難道不會嗎?
制止他們(裡面有好孩子,也有壞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嚇得他們不敢出家門。保守黨草根階層的非正式領袖、 Conservtivehome.com網站的蒂姆•蒙哥馬利(Tim Montgomerie)呼籲警方:「用警棍教訓這些遊手好閒的年輕人——不讓他們知道警方的厲害,大家就永無寧日。」蒙哥馬利所言極是。
這場騷亂揭示的第二個問題是,儘管經濟繁榮掩蓋了兩大群體(騷亂者和清掃者)之間的鴻溝,但隨著收入逐漸增長,這道鴻溝實際上已有所變寬。現在這一代年輕人,從小是在各種廉價的好東西中「泡」大的,特別是衣服和科技產品;但那類能夠讓他們成家立業的財富卻從未像現在這樣遙不可及:工作、自己的住房,皆是如此。於是,這些財富便在騷亂中成為了可以盡情破壞的對象。吃Haribo長大的孩子搶了糖果店,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然而,即便是做了哪些最為自私的事情,人們也能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一名婦女抱著一台電視離開商店的時候說:「我在拿回我交的那些稅。」另一個現象雖沒那麼匪夷所思,但也同樣毫無道理可言:一些年輕人把垃圾桶砸向警察局,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這簡直就是強詞奪理。
英國騷亂,誰之過?
微妙的種族歧視只是表象。英國凡是發生騷亂的地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經濟蕭條、失業率高的區域。
貧富差距拉大,才是導致社會動蕩更深刻的原因。
貧富分化引起的社會危機,只有在經濟蕭條時才顯示出來。經濟狀況好的情況下,那些沒有多少技能的人,至少還可以有一份簡單的工作可做。而出現經濟蕭條時,工作機會減少,教育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便出現群體性失業的現象,對社會的不滿也因此聚集。
他們的父輩,多是二戰後的「來英建設者」,承擔了很多英國白人不願乾的體力活。而他們,如今卻連飯碗都端不上,更覺得社會不公平。
托特納姆的年輕人所說的「政治家總是在扮演歹徒的角色」,並非沒有根據。
英國的貧富分化,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和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後果之一。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鼓勵有財富的人更有錢;自謀生路的價值觀,讓有才能的人在全球闖蕩,快速積累財富。
在過去30多年,10%的富人趁經濟全球化的風潮,實現暴富;而無財富累積又缺少技能的少數民族,被遠遠甩在後面。富人和窮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到273倍。這種結局,政治家是不是該承擔部分責任?
英國騷亂的族裔根源
BBC、《太陽報》等英國主流媒體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警察數量不足、黑幫勢力蔓延等技術性問題上。但儘管媒體儘力迴避,一個清楚的事實是:這起事件的主要參與者是非洲裔移民。
英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標榜「多元文化」,大量原殖民地移民湧入英國。受限於經濟條件,多數移民只能聚居在相對廉價的街區,而族裔隔膜則促使不少有條件的當地人「用腳投票」,遷出移民區,最後形成了一種「貧者聚而愈貧」的惡性循環。在經濟大環境較好時,這些移民尚受惠於水漲船高的福利政策,一旦經濟蕭條,多年壓抑的被剝奪感就很可能以激進的方式爆發出來。
倫敦騷亂最激烈的托特納姆區正是該市失業率最高的區級行政單位。而目前被捕的大多數示威者也都是在家領取政府救濟的失業者。騷亂以偷竊劫掠為主,雖然出現了縱火事件,警民對峙一度也很激烈,但當地居民和店主卻並沒有受到刻意的人身攻擊。騷亂參與者很大程度上是機會主義,搶一把就走,缺少領導,沒有實際政治訴求,也沒有有組織地鎖定公權力機關或富人社區。
不過,經濟問題並非此次騷亂的全部原因。相比頻繁出現在騷亂中的非洲裔面孔,印度裔和華裔就從未掀起類似暴亂。長期以來,非洲裔聚居區犯罪率高一向是心照不宣的社會共識,而警察與當地社區的互不信任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中國可以從倫敦騷亂中悟到什麼
任何社會都會有矛盾,也都有法律與常規手段解決不了的時候,就難免不會有各種遊行、示威甚至騷亂。真正考驗一個社會的,不是有沒有騷亂,而是騷亂的發生與處理方式。
從此次倫敦騷亂髮動者的表現來看,中國人民倒是有足夠的理由感到驕傲。倫敦騷亂者雖然宣稱對政府不滿,但渲泄對象卻是普通百姓,破壞的多是普通人家的財產,其行為已與普通刑事犯罪無異。而觀之近些年中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群眾發泄的對象多集中於政府以及政府人員本身,要麼是推翻幾輛警車,要麼是燒幾棟政府大樓,很少有波及無辜之舉。從這個意義上講,咱中國百姓要比英國騷亂分子的素質高得多。有人老是以中國人素質不高為由為拒絕民主辯護,那麼英國人這個最古老的民主國家就應該退回到原始社會去了!
而從騷亂的處理方式來看,倒是有幾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第一,完全公開,不限制記者報道。結果,天也沒有塌下來,人們對滋事分子的不滿可能還由於目睹破壞場面而增加。咱們處理類似事件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公開、不報道,結果反而引起人們更大的猜疑,對政府反而更加不滿。
第二,不限制網路,讓謠言自生自滅。儘管網路在騷亂中確實起了相互串聯、傳播謠言的作用,但英國政府並沒有限制更沒有關閉網路。從表層看,謠言是關不住的,越關它反而傳播得越凶、越快。從深層次看,這也反映了憲政政府對自身合法性與公民辨別力的一種自信,而這兩者正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基礎。
第三,堅決不使用軍隊。儘管在範圍廣大的騷亂面前,倫敦警察已不敷使用,但英國政府並沒有動用軍隊。從短期看,這樣可能不利於儘快制止騷亂。但從長遠觀之,這是為了長治久安而必須忍受的短痛。因為軍隊是對付外敵的,一旦運用,事件的性質就會立即改變,從而給整個社會留下長久的傷痕。
第四,卡梅倫承諾嚴厲打擊而不怕有侵犯人權的嫌疑,理由很簡單:只要打擊的是真正的犯罪分子,只要這種打擊在公開、合法的條件下進行,誰還能說什麼呢?
文章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