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受制多重約束 中共難穩股市

2025年02月06日時政評論
2月5日,中國股市在中國新年長假後開盤,高開低走,下跌0.65%。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北京交易所,有將近2,000隻個股慘綠。「A股蛇年迎開門紅」成笑話。
當然,這有中美貿易戰開打的背景。的確,中美關係對A股影響巨大。例如,去年11月5日,川普(特朗普)再當選,美股大漲,中國股市不升反降。川普再度執政後的對華政策,對A股形成嚴峻考驗,可以預期未來會有太多的衝擊。
為什麼呢?第一,川普有一整套對華政策,不是中共所能影響的。第二,在中美關係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美國,中共更多是被動應對。面對川普的政策,中共顯得僵死,只有被打得太疼了,才肯做出一些讓步。中共這樣一種愚蠢的與美博弈方式,只會加大而不是緩和美國對華政策因素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中共不會創造一個良好的中美關係和國際環境,這對其穩住股市的目標,構成了一重約束。
而更大的約束,則來自中共的股市政策和中國形勢走向。
就在1月,中共六部門聯合推出《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稱重點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從官方數據看,截至2024年底,中國商業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約3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並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穩步增長;全國社保基金規模約3萬億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0.8萬億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1.2%;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規模約2.2萬億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0.3萬億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0.3%;企(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總規模約5.6萬億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0.8萬億元,投資比例約14%。
似乎這些中長期資金入市的空間很大,完全可以「提升投資比例」與「擴大投資規模」。
但問題是,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中共喊了多年,為什麼就是推不動呢?核心問題是中國股市太爛了,各種中長期資金又不是傻瓜,自然不會往坑裡跳。
例如,官方數據,目前商業保險公司權益投資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約為25%,但持有A股流通市值規模約3.2萬億元,占比僅10%。其中,五家大型國有保險公司權益投資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為30%,但實際投資A股比例僅約為11%。
《方案》明確,從2025年起,大型國有保險公司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聲稱這將每年為A股新增數千億長期資金。政策是這麼提了,可大型國有保險公司都有各自的自身利益,是否執行、執行到哪?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因此,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關鍵,不在於政策強制,而是要對股市基本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使「垃圾股市」變成一個正常的股市,讓投資者能賺到錢,而不是淪為一茬又一茬被割的「韭菜」。
雖然,2024年當局針對股市做了些工作,監管有所加強。例如,2024年A股退市上市公司數量為52家(近九成為主板企業),為歷年之最,較2023年的45家增長12.73%。一些人認為這算不錯了。
可是,這個數據與美國比,就差得太遠了。如果說,美國是發達國家、成熟市場,不好比,那就與印度比吧。很多人瞧不起印度,但印度股市的健康程度遠遠超過A股。為什麼印度股市能迎來長達20年的大牛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退市制度非常嚴格。例如,2001年印度有4,000多家企業退市,2004年又退市了約1,000家。對中國人來說,這個數據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又如,2017年底,孟買證交所上市公司數為5,616家,而2018年底其上市公司減少至5,066家,當年退市公司數與IPO數相抵後,上市公司數一年淨減少550家。在印度,退市不是一退了之,而是要嚴厲處罰的,以保護投資者利益。
不比不知道。跟印度股市比,中國股市實在太腐爛了。中國那些中長期資金,包括國資,一個個精明得不得了,對當局的入市政策也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了。
對中共而言,如果真想穩住股市,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就必須對股市進行「系統性重置」。然而,中國股市當初是為「國企解困」而推出來的,到現在國企還占股市市值的一半左右,圈占了無法計量的資源,這種利益格局決定了中共的股市制度改革只能是小打小鬧,換湯不換藥。因此,股市政策是穩股市的又一重約束。
而最大的一重約束,則是中國形勢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經濟上風雨飄搖,政治上內鬥激烈,社會上民怨沸騰,嚴重缺乏信心。股諺雲:股市從來就不缺乏資金,缺乏的是投資者的信心。這構成了對穩股市的終極約束。
當局自2024年9月起,經濟政策做重大調整,把穩股市、穩樓市當作兩個重點。但股市是穩不住的,樓市也一樣穩不住。中共經濟政策在2025年將進一步落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