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仲華:城市化的陷阱和騙局

2011年10月02日評論
【新唐人2011年10月2日訊】這段時間本來忙於課題和公司的事情,沒時間寫博客了,只在微博寫些零星的思想碎片。今天看到葉楚華和余治國兩位專家關於房地產必然崩潰的系列文章,忍不住想湊個熱鬧。當然,寫這篇博文並非完全為了聲援兩位,我要講的,也是我多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是個巨大的陷阱,既是經濟陷阱,也是政治陷阱。中國的樓市泡沫必然破裂的結論,不僅是建立在經濟分析基礎之上,更建立在政治分析基礎之上。在中國,所謂的城市化與西方歷史上的城市化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中國的房地產同西方的房地產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如果說西方國家曾經一再出現的樓市危機是一種泡沫的破滅,中國的樓市將出現的不僅是泡沫的破滅,更是騙局的穿幫,比泡沫破滅的代價可怕千萬倍。這就是我的基本觀點。

一、城市化的自然本質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化進程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帶來的,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浪潮,曾經出現了著名的圈地運動。工業化當然需要擴建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失地農民進城務工變為城市居民,工業化帶動城市化,這本是一個自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歷程。事實上,英國以及後來的整個西方,其工業化和隨之而來的城市化進程,雖然後來倍受歷史學家詬病,但總體上就是一段自然而然地發生和發展的歷史。

這個進程的自然而然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化的需要帶動城市化建設。英國是小國,工業化要土地,更要工人。所以,失地農民轉變為城市工人,是出於工業化的需要。而非人為的強制轉變。

二是整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循序漸進的,符合歷史規律。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西方國家用了幾百年的時間。

三是西方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與其世界範圍的擴張政策相配套的。對土地和工人的需要,不只是在國內得到滿足,更是通過海外擴張得到滿足。日不落帝國的誕生,正是其工業化和城市化歷史進程的必然產物。

四是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社會背景是私有製,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有一個福利社會建設的進程與之同步。國家和私人對土地的徵用,建立在私有產權制度基礎之上,土地的買賣和交易遵行市場自由交換的原則,被徵地者能夠得到滿意的補償,生活也有基本保障。儘管圈地運動也引起過許多社會矛盾,但相對於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而言,矛盾的尖銳性和復雜的程度要小得多。

二、中國城市化的變態和危機

相形之下,反觀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不難發現背後的深刻危機。

中國的城市化並非伴隨工業化而自然發生。中國是在人為地,大躍進式地推進城市化進程,與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完全不同步。中國的城市化不是出於工業化的需要,相反越來越成為工業化進程的障礙,成為破壞工業化的殺手,呈現出一種異常變態的狀況。

大量的徵地,不是用於工業化的建設,而是人為的製造樓市,導致今日的局面是:支撐國家經濟的不是工業經濟,而是房地產經濟。政府靠賣地財政過日子,商家靠房地產賺錢。而工業企業,則陷入了空前危機。

樓市和房價攀高,直接導致工業企業用地成本被推高。現在的中小企業,可以說已經不可能置地辦廠了。高房價又必然推高租賃價格。這給工業企業製造了巨大的經營成本。

工業企業的危機還表現為資本危機。改革開放頭二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基本還是健康的,國家重點抓四個現代化,一切圍繞著工業化展開。最近這十幾年,隨著樓市經濟的崛起,工業化就開始被邊緣化。國家的信貸基本都投到樓市和基本建設上去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根本得不到信貸支持。政策上講的好聽,現實是所有的錢都奔向了樓市(有時會暫時性地投機到股市)和基建工程。

工業企業還出現了用工荒。作為支柱產業的製造業,招工一直非常困難。失地農民做不了別的事情,他們大多只能在建築工地上賣苦力。儘管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但現實卻是一方面就業難,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工人。中專、技工學校一直在紛紛倒閉,他們招不到學生,沒有人讀。國家近年出台的對中職學校的財政補貼政策,其實完全落空了,各學校只是在造假錄取名冊騙取國家財政補貼而已,實際上學校基本都是空空如野。最近國家開展對中職學校的全面審計,已經發現了這一嚴重問題,抓了不少人。但抓人又如何解決得了根本問題。如此尷尬的教育和就業局面,關涉中國教育存在的諸多嚴重問題,在此就不旁扯了。總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沒有能力消化城市化產生的失地和失業大軍,還導致了工業企業的用工荒,這是不爭的事實。

工業企業人力和經營成本的急劇增長,結果就是企業的入不敷出。國有企業有國家支撐,作為​​承擔社會就業的主力軍,中小民營企業現在是舉步維艱。沿海出現了企業倒閉潮,溫州出現了“跑路大軍”,跑路的主要是躲債的加工業企業老闆。這種情況很快會蔓延到全國的。

正常的邏輯關係應該是:工業化需要大量產業工人,這些人一方面來自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一方面來自失地農民,他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然後這種需要在收入保障的前提下變成經濟學需求,從而推動樓市的發展。

但是,今天的現狀是,工薪階層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在消耗掉父母幾代人積蓄的情況下,他們也只能付得起首付,並從此成為房奴。所有的城市居民,以及生活在農村的父母兄弟們,都被樓市綁架,每個人都注定要為房地產辛苦一輩子。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的經濟已經完全徹底地淪落為樓市經濟。

這種變態狀況的巨大風險在於,一旦樓市出現問題,整個國民經濟都將陷入危機。即便樓市沒有出現問題,工業經濟也會逐步萎縮,工業化終將被城市化排擠掉。

三、城市化的陷阱和騙局

葉楚華先生認為,是房價推動通脹而不是通脹推動房價,這顯然與貨幣主義理論是相背的,但是我認為葉先生的觀點很有道理(我本人認為作用是雙向的),畢竟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

中國的樓市和房價,並不是市場決定的,是政府決定的。政府要賣地,否則沒財政收入,誰不好過都可以,唯獨政府不能日子難過。所以,賣地財政是當前無法解決的難題。不管出現多少血拆的故事,不管出現多少群體性事件,地方政府會堅定不移地推行賣地財政和樓市經濟,從而進一步推動樓市繁榮和房價走高。政府為了賣地能有好價錢,自然就會同開發商勾結在一起操控房價,各地出現的房地產限價令,既有限制漲價上限的,也有限制降價下限的,這種限價令本質就是定價令。政府給樓市定價,明擺著是要靠保護樓市,不讓其崩盤。

這種賣地財政和樓市經濟的致命問題在於:其一,土地是不是無限可以售賣?其二,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和高校畢業生,在工業企業紛紛倒閉的情況下,何以就業,何以謀生?其三,隨著失地和失業群體越來越龐大,這個社會的結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還能穩定得了嗎?

從根本上講,中國的城市化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不僅經濟結構越來越畸形,社會結構也越來越畸形。沒有土地私權的保護,就不可能有市場機制和市場遊戲規則。一方面,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製的本質,決定了賣地經濟的理直氣壯和權力腐敗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血拆和群體性事件卻暴露出人民的不滿和誓死抗爭的心態。如果同西方國家一樣,城市化的後果能夠被工業化所消化,如果有西方那樣的福利社會保障體系,這些矛盾或許不會太尖銳。但是,今天的中國,城市化正在摧毀工業化成果,也正在製造巨大的社會矛盾,如果不緊急採取改革措施,終將摧毀改革開放的一切成果。

失去了工業化支撐的城市化,固然是一個陷阱,但在陷阱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巨大的騙局。這個騙局就是中國的城市化可以解決農民問題,可以養活13億國人。這是自欺欺人的,赤裸裸的謊言。

工業化和城市化本質是好的,是為了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現實問題是,13億中國人中的8億農民,他們城市化之後做什麼?小國寡民的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我們要用多少時間完成? 100年行不行?但是,看現在的架勢,是非要在未來10年內完成不可啊。或許有人說,美國不小啊,人家有3億多人。有一點大家應該注意到,事實上,西方早已​​經停下了城市化的腳步。今天,你去美國,固然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大城市,但更多的是分散的中小城鎮。你去洛杉磯看看,特別是在夜晚,你看到的是城市是一片一片的鄉間燈火,生活在DOWNTOWN的都是窮人而非富人。

何況,我們永遠不能同美國比啊。人家是印錢經濟,印了美元就可以買你的東西,包括土地和資源。我們印人民幣有人用嗎?

我曾經建議葉楚華先生寫本書,書名叫《中美兩國的經濟奇蹟:印錢與賣地》,葉先生沒有表示出興趣。我本人精力有限,近期是不能付諸行動的。但是,我們可以講講印錢和賣地經濟的本質區別:印錢是賣信用。全世界人都知道印錢經濟是個陷阱,但誰也沒有辦法改變,大家都被美國綁架到同一輛戰車上玩經濟遊戲。美國足夠強大,可以做到這樣,至於能否持續,還有待歷史去證明,總之我們是想學也學不來的。但是,賣地經濟就不同了,賣地的本質是剝奪資源。賣地經濟固然也是個陷阱,但注定是不可持續的,注定是會搞垮實體經濟的。

我們想像一下,當13億中國人都住進城市的雞籠子之後,這個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

在中國,城市化是陷阱,也是騙局,是誤國誤民的大騙局。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簡介】肖仲華:經濟學博士,博士後,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師,武漢華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專業方向為經濟倫理,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幸福倫理思想,著有《西方幸福經濟學理論研究》。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