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0月4日訊】「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中國國際貿易最糾結的熱詞,相當於入世前的「最惠國待遇」。這一身份如能黃袍加身,必使中國外貿經濟如虎添翼,在反傾銷訴訟不利態勢上鹹魚翻身,更多勝券在握,也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增添光彩。
溫家寶總理在上月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再次呼籲一些歐洲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如願以償,對本屆政府而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勝仗,更是一個政治光環。溫家寶直白地說:「按照WTO規則,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到2016年就為全世界所承認,早幾年承認,表示出一種誠意,是一種朋友對朋友的關係。」換而言之,再過五年,歐美不承認也得承認。現在承認,是給不給朋友一個面子。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離嚴格意義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尚有距離。
自由化、市場化,是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關鍵詞。中國經濟領域是否已經完全自由化、市場化,中國和歐美各執一詞,針鋒相對。中國入世復關談判耗時長達15年,用龍永圖部長的話說,是「黑髮人談成了白髮人」。如今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承認協商,也會耗到2016最後時限。國家利益博弈和意識形態博弈的鐵律,都決定歐美絕不會輕易承認,更甭想會念及「朋友」情誼,來追捧中國。人家給的是「口頭朋友」,要的是實質利益;我們給的是實質利益,換的是「口頭朋友」。
近些年,中國經過交流溝通、零的突破、飛速發展、艱難攻堅,到去年5月份,全球已經有近150個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只有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大約30個、全球3/4的高收入國家及地區和印度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可謂「小鬼皆膜拜,大佛不給臉」。何故也?小國可恩威並施,肥羊外交、訂單外交,再加鴕鳥外交,即可輕鬆搞定;而大國卻不能。大國博弈的,是全球政治版圖演變。
雖然說,中國市場經濟自由化、市場化尚不完善,備受歐美國家詬病,但是,中國特權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卻已經一騎絕塵,領先世界,獨佔鰲頭了。
特權階層及其衍生的特權經濟,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在中國古代,皇室享有最大的特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級官吏等而次之,享有大大小小的特權。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說:「一切特殊的待遇,也可以叫特權,應該取消。」但是,「特殊的待遇」還只是制度化的特權,它「應該取消」而實際上並沒被完全取消。何況,在專制政治體制下,他一個堂堂國家主席,手執憲法而慘死於非命。而其他非制度化的特權,更是隨處可見,數之不盡。時至今日,權力尋租,特權橫行,更是泛濫全國,如火如荼,呈現普遍的自由化和市場化態勢。
君不見,官帽可以市場化。公權力經法律賦予,本應為公共利益、公民利益服務。但是當公權力一旦被腐敗官員「改制」,完成了私有化,實際上就成了個人手中的「寶葫蘆」,只要把它祭出來,就可以要什麼來什麼。中國沒有同時進行憲政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削弱官本位的封建等級制度以及計劃經濟時期等級制,反而不斷地強化著君臣尊卑的傳統觀念,並且將之法制化、自由化、市場化。與封建制度相比,現在只是稱呼上有所改變,等級制度現在推廣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官位貨幣化、市場化,賣官規模化、期權化,貪腐常態化、團體化,見怪不怪。級別高的幹部自認為掌握了「真理」,從而可以傲視普通人,過著特權的生活。
君不見,財政可以自由化。中國的財政是官員化、隨意化、祕密化的財政,一切支出由官員說了算。黑箱化的財政制度,讓一批又一批貪官輕易得逞。改革30年來,中國政府行政開支增加了100倍三公消費高達天文數字,令人乍舌。而發達國家的錢袋子是掌握在議會的手中,官員每花一分錢都要經過議會的批准。中國官員一支筆可以自由揮霍。
君不見,國企可以私有化。特權階層肆無忌憚地壟斷、侵吞國企。據《遠東經濟評論》報道,中國億萬富翁3220人,其中2932人即超過90%是高幹子弟;在5個最重要的工業領域:金融、外貿、地產、大型工程、安全業,85%-90%的核心職位掌握在高幹子女的手中。擁有上億美元以上財產、定居海外的高幹親屬超過100萬,其中高幹配偶子女20多萬人。特權壟斷常常造成國家和全民利益的損失,如國有商業銀行以遠低於市場價格--興業銀行甚至以不到市場價格的1/10把股份賤賣給外資,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4家銀行因為賤賣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整個銀行業損失上萬億元。僅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4家國有公司4年海外分紅就超過1000億美元,這些公司的盈利完全是來自對國內消費者的掠奪,憑著其壟斷地位抬高資源價格或者對手機雙向高額收費等,然後把利潤送給外國人。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達9800億斤以上,為什麼還出現糧食短缺、糧油價格上漲的現象呢?原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每年要收購全國小麥商品總量的60%以控制麥源,按兵不動,採取「市場飢餓法」,把小麥市場「托」起來,繼而在收購價的基礎上加價「順價銷售」。中儲糧每收購1斤糧食,政府給予2.5分錢的補貼;每存儲1斤糧食,政府給予4分錢的補貼。按畝產800斤小麥計算,一畝地政府給出的補貼為52元,其中農民實際得到了每斤2分錢、每畝16元的補貼,其餘36元補貼給了中儲糧。權貴階層,以權謀私,無所顧忌,裡應外合,中飽私囊,掏空國企,侵吞國家財產,無所不用其極。
君不見,特權高度自由化。當官的,級別越高,「特權」就越大,這是明碼標價有規定的,車子房子吃的住的都是這樣,明目張膽搞特權,覺得理所當然。似乎是,我的權利大,我的功勞就大,我的權力大,我就應該享受好的待遇。所謂的「吃苦在先」,「先天下之憂而憂」,實際都變成了享受在先,先天下之「優」而優先。中國當官的被主子慣壞了,騎到了主人的頭上作威作福已經習慣了。
中國特權經濟如此自由化、市場化,理應率先得到歐美國家對中國「特權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從「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扯淡到「特權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雖有些扯蛋,但扯的,正是那個壞透了的蛋。
文章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有刪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溫家寶總理在上月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再次呼籲一些歐洲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如願以償,對本屆政府而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勝仗,更是一個政治光環。溫家寶直白地說:「按照WTO規則,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到2016年就為全世界所承認,早幾年承認,表示出一種誠意,是一種朋友對朋友的關係。」換而言之,再過五年,歐美不承認也得承認。現在承認,是給不給朋友一個面子。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離嚴格意義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尚有距離。
自由化、市場化,是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關鍵詞。中國經濟領域是否已經完全自由化、市場化,中國和歐美各執一詞,針鋒相對。中國入世復關談判耗時長達15年,用龍永圖部長的話說,是「黑髮人談成了白髮人」。如今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承認協商,也會耗到2016最後時限。國家利益博弈和意識形態博弈的鐵律,都決定歐美絕不會輕易承認,更甭想會念及「朋友」情誼,來追捧中國。人家給的是「口頭朋友」,要的是實質利益;我們給的是實質利益,換的是「口頭朋友」。
近些年,中國經過交流溝通、零的突破、飛速發展、艱難攻堅,到去年5月份,全球已經有近150個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只有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大約30個、全球3/4的高收入國家及地區和印度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可謂「小鬼皆膜拜,大佛不給臉」。何故也?小國可恩威並施,肥羊外交、訂單外交,再加鴕鳥外交,即可輕鬆搞定;而大國卻不能。大國博弈的,是全球政治版圖演變。
雖然說,中國市場經濟自由化、市場化尚不完善,備受歐美國家詬病,但是,中國特權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卻已經一騎絕塵,領先世界,獨佔鰲頭了。
特權階層及其衍生的特權經濟,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在中國古代,皇室享有最大的特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級官吏等而次之,享有大大小小的特權。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說:「一切特殊的待遇,也可以叫特權,應該取消。」但是,「特殊的待遇」還只是制度化的特權,它「應該取消」而實際上並沒被完全取消。何況,在專制政治體制下,他一個堂堂國家主席,手執憲法而慘死於非命。而其他非制度化的特權,更是隨處可見,數之不盡。時至今日,權力尋租,特權橫行,更是泛濫全國,如火如荼,呈現普遍的自由化和市場化態勢。
君不見,官帽可以市場化。公權力經法律賦予,本應為公共利益、公民利益服務。但是當公權力一旦被腐敗官員「改制」,完成了私有化,實際上就成了個人手中的「寶葫蘆」,只要把它祭出來,就可以要什麼來什麼。中國沒有同時進行憲政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削弱官本位的封建等級制度以及計劃經濟時期等級制,反而不斷地強化著君臣尊卑的傳統觀念,並且將之法制化、自由化、市場化。與封建制度相比,現在只是稱呼上有所改變,等級制度現在推廣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官位貨幣化、市場化,賣官規模化、期權化,貪腐常態化、團體化,見怪不怪。級別高的幹部自認為掌握了「真理」,從而可以傲視普通人,過著特權的生活。
君不見,財政可以自由化。中國的財政是官員化、隨意化、祕密化的財政,一切支出由官員說了算。黑箱化的財政制度,讓一批又一批貪官輕易得逞。改革30年來,中國政府行政開支增加了100倍三公消費高達天文數字,令人乍舌。而發達國家的錢袋子是掌握在議會的手中,官員每花一分錢都要經過議會的批准。中國官員一支筆可以自由揮霍。
君不見,國企可以私有化。特權階層肆無忌憚地壟斷、侵吞國企。據《遠東經濟評論》報道,中國億萬富翁3220人,其中2932人即超過90%是高幹子弟;在5個最重要的工業領域:金融、外貿、地產、大型工程、安全業,85%-90%的核心職位掌握在高幹子女的手中。擁有上億美元以上財產、定居海外的高幹親屬超過100萬,其中高幹配偶子女20多萬人。特權壟斷常常造成國家和全民利益的損失,如國有商業銀行以遠低於市場價格--興業銀行甚至以不到市場價格的1/10把股份賤賣給外資,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4家銀行因為賤賣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整個銀行業損失上萬億元。僅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4家國有公司4年海外分紅就超過1000億美元,這些公司的盈利完全是來自對國內消費者的掠奪,憑著其壟斷地位抬高資源價格或者對手機雙向高額收費等,然後把利潤送給外國人。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達9800億斤以上,為什麼還出現糧食短缺、糧油價格上漲的現象呢?原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每年要收購全國小麥商品總量的60%以控制麥源,按兵不動,採取「市場飢餓法」,把小麥市場「托」起來,繼而在收購價的基礎上加價「順價銷售」。中儲糧每收購1斤糧食,政府給予2.5分錢的補貼;每存儲1斤糧食,政府給予4分錢的補貼。按畝產800斤小麥計算,一畝地政府給出的補貼為52元,其中農民實際得到了每斤2分錢、每畝16元的補貼,其餘36元補貼給了中儲糧。權貴階層,以權謀私,無所顧忌,裡應外合,中飽私囊,掏空國企,侵吞國家財產,無所不用其極。
君不見,特權高度自由化。當官的,級別越高,「特權」就越大,這是明碼標價有規定的,車子房子吃的住的都是這樣,明目張膽搞特權,覺得理所當然。似乎是,我的權利大,我的功勞就大,我的權力大,我就應該享受好的待遇。所謂的「吃苦在先」,「先天下之憂而憂」,實際都變成了享受在先,先天下之「優」而優先。中國當官的被主子慣壞了,騎到了主人的頭上作威作福已經習慣了。
中國特權經濟如此自由化、市場化,理應率先得到歐美國家對中國「特權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從「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扯淡到「特權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雖有些扯蛋,但扯的,正是那個壞透了的蛋。
文章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有刪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