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良民:「供港蔬菜」暢銷內地凸顯食品安全信任危機

2011年11月03日評論
【新唐人2011年11月3日訊】近年來屢屢出現內地居民以種種名義和方式跑到港澳採購日用品,除了價格上相比大陸有一定的優勢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那裡的食品或其它日用商品質量有保障,尤其是奶粉等食品類,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其它那些同樣是內地生產但長期專供港澳的食品類,所謂「供港蔬菜」,似乎也同親受到內地居民青睞,成為暢銷貨。

據人民日報10月30日報導,在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已被消費者所熟知的情況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區部分超市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蔬菜專區——「供港蔬菜」,頗受消費者青睞。10月25日,記者來到廣州中華廣場taste超市,佈置得很有田園氣息的「供港蔬菜區」整齊地擺放著約80個品種的蔬菜:一斤生菜4.98元,一個西蘭花3.5元……包裝袋上標明了蔬菜檢測時間、種植基地土壤和水的SGS檢測報告號碼,這些檢測報告均可在網上查到。銷售人員介紹說,「供港蔬菜」在這裡很受歡迎,價格處在普通蔬菜和有機蔬菜之間,非常適合中高收入市民選擇。

同樣是內地生產的蔬菜,而一但被打上了「供港蔬菜」的標籤,即使內銷,也立馬就成了市民眼中的暢銷商品,哪怕價格相比其它市場貴一些,也會有大批市民趨之若鶩,人民日報的報導是做一個原因探究,其實這還用得著「原因探究」嗎?明擺著就是一種食品安全的信任問題,也就是說一般的市民已經對國內市場的蔬菜魚龍混雜之難以辨別真假搞得人心惶惶,莫籌一是;畢竟大家已經見識了太多弄虛作假或故意坑蒙拐騙的事實,即使是全球最知名的跨國連鎖超市沃爾碼,一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竟然也會入鄉隨俗,將普通豬肉標註成「綠色豬肉」公然掛牌銷售,難道一個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超級商場會真的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嗎?顯然不是,基於商人言利的動機出發,既然內地市場的政府監管形同虛設或輕描淡寫甚至視而不見,既然其它國內的市場大家都利慾熏心唯利是圖,那誰還會跟錢過不去呢?本來應該是市場上需要什麼、暢銷什麼,商家就想方設法的供應什麼的,但由於監管乏力,卻在內地演繹成了市場需要什麼、暢銷什麼,商家就想方設法的造什麼假貨來欺詐消費者;從已經曝光或揭露出來的一系列事實看,食品安全已經令人心驚肉跳、草木皆兵,市場上的食品安全之信任感早已經蕩然無存了,何來讓群眾吃得更放心呢?

而所謂的「供港蔬菜」就完全不同了,就像新聞報導的,因為其不同於大陸的更嚴格的商品檢測監控,也由於包括港澳在內境外的檢測和監控以及法律法規、加之懲罰措施相當的嚴厲,基本上沒有人敢打歪主意的,那對於商家而言,且不說「供港蔬菜」在政治上的象徵意義,至少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弄虛作假這無異於自殺行為。就像報導調查所看到的,轉內銷的「供港蔬菜」,在包裝袋上標明了蔬菜檢測時間、種植基地土壤和水的SGS檢測報告號碼,這些檢測報告均可在網上查到。而據工商和農業部門公佈的抽檢結果,廣州超市「供港蔬菜」農藥殘留量合格,生產加工企業的備案基地證明、營業執照、食品安全許可證等證件齊全。據廣東省檢驗檢疫部門介紹,目前所有供港蔬菜生產必須基地化,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對基地的土壤、水、空氣進行檢測,符合要求的,給予備案號,才能生產「供港蔬菜」。種植「供港蔬菜」甚至還要建立檔案,如實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使用日期和農藥安全間隔期;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收穫日期和收穫量;產品銷售及流向。生產記錄要保存2年。而生產加工企業在其供港蔬菜的運輸包裝和銷售包裝上註明:生產加工企業名稱、地址、備案號、產品名稱、生產日期和批次號等。這一整套體系可以追溯每批蔬菜的每個環節,如果出現問題,可以準確無誤地追究責任人。

難怪內地市民都趨之若鶩的購買所謂的「供港蔬菜」了,我就奇怪為什麼內地自己的市場就不能實施與「供港蔬菜」同等的監管和控制,難道真的內地居民在享受食品安全上就低人一等嗎?或者說難道職能部門在生產和提供蔬菜上就真的不能一視同仁,讓內地居民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嗎?「供港蔬菜」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提供香港同胞的農產品,願意是為了表達大陸政府對港澳同胞的關懷,是基於同胞情、同胞愛的行為。但相比於今天國內市場農產品所面臨的嚴峻安全形勢,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象徵,那就是並非政府監管做不到,而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意識到同樣作為國民的平等待遇。

因此當人們意識到凡是輸出到境外的商品包括食品、農產品等都是經過政府嚴格監管和縝密檢測的結果時,面對內地市場動輒農藥超標、動輒激素瘦肉精、蘇丹紅、增白劑、防腐劑等等,一但出現的「供港蔬菜」轉內銷,哪怕只是打上這個牌子,想不暢銷都難了。而「供港蔬菜」在內地暢銷,本身就是居民對食品安全缺乏基本信任感的彰顯,出現這種結局誰該汗顏、誰該反思也就一目瞭然。

文章來源:《網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