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良民:銅礦排毒責任在唐朝環保局玩穿越嗎?

2011年12月08日評論
【新唐人2011年12月9日訊】樂安省是鄱陽湖的重要支流,歷史上被德興、樂平兩市百姓稱為「母親河」。然而,上市公司江西銅業下屬的德興銅礦等礦山企業不斷擴張,下游的樂平市深受污染之害,涉及9個鄉鎮約42萬人。緊鄰德興的樂平市名口鎮戴村,村民說已有2800多畝地無法耕種,近20年來沒有一人通過徵兵體檢,僅癌症患者就有70多人。本應該肩負環境監測和治理責任的當地環保部門卻似乎堅定的站在排汙企業的一邊,面對沿岸數十萬群眾深受樂安省污染之苦,但當地礦山企業和環保部門卻異口同聲,將主要責任推到「歷史」頭上。理由是:德興早在唐宋年間就有採銅歷史,污染主要是由於歷代廢棄的採礦區產生的,現代企業不應代歷史受過。(京華時報12月8日)

什麼叫「現代企業不應代歷史受過」?環保部門推卸責任也不應該是這樣穿越歷史的吧?唐朝以來固然就已經開始在此地開採銅礦,甚至也可能由於舊廢礦被雨水沖刷帶來河流污染,但江河流淌了千百年,破壞自然環境的總歸是希望獲取資源的人類,或者說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開始向大自然索取了,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個污染環境、毒害百姓的責任到底應該誰來負呢?未必真的要將唐太宗從墳墓裡挖掘出來進行審判賠償不成?顯然是沒有道理更不符合邏輯的。今天的政府繼續了這個國家的歷史,當然就有責任更有義務解決民生問題,包括解決現代和歷史造成的破壞自然環境帶來的污染,你今天政府不解決,甚至指責唐朝政府,豈不是笑話。

顯然民生問題是不容政府來玩穿越遊戲的,當地環保局與銅礦企業異口同聲的將責任推給唐朝、推給歷史,首先就顯得不道德;就算這個流域已經沒有了銅礦資源,現代的政府也有責任和義務對被破壞的環境進行治理,確保流域內的人民群眾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這是不容質疑的。何況今天的人們還在為了向大自然索取資源,拚命的在當地加大開採力度,就像報導所揭露的,上市公司江西銅業下屬的德興銅礦等礦山企業一些來不斷擴張,根據樂平市政府的調查報告,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上游有色礦山企業的生產,樂安省流域每年接納的「三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000多萬噸,廢水中重金屬污染物和有毒非金屬污染物種類有20餘種。由此帶來一系列損失,如9269畝耕地荒蕪絕收,1萬餘畝耕地嚴重減產,沿河9個漁村因河魚銳減失去經濟來源,相關人群重金屬中毒病症和奇異怪病時有發生。樂平市政府也在去年10月上報省政府的「請示」報告中稱,由於受到樂安省污染影響,部分沿岸村鎮的井水僅為地下水Ⅳ類水質標準,不能直接飲用。相關群眾肝臟發病率高於其他地區,血檢不合格面廣。

也就是說當地銅礦排毒禍及當地生存環境是不爭的事實,既然對當地受害居民進行賠償,也不過是一種經濟補償,並不能替代政府進行環境從根本上加以治理的決心,何況事實上記者採訪發現,即便這點賠償金,受害群眾大都反映「從未領到」。對此,蔡慶福解釋說:「對於樂平市受污染影響的40多萬人來說,18萬元賠償款如果發下去,人均還不到1塊錢。」。

既然政府主導排汙的礦山企業連基本的賠償都做不到,就更難期望他們加大力度進行流域性治理了。我們知道,環保部門之所以會堅定的與礦山企業穿一條褲子,或許正是基於當地政府從經濟利益上進行考慮的結果,環保部門或許並沒有實質的權力進行幹預,政府的GDP政績驅動,銅礦企業不斷的擴張式發展,給當地經濟流入的利益和動力是可想而知的,而治理排汙或對40多萬居民進行賠償,顯然既不利於企業的擴張發展,更消耗政府的財政資源,最終減少的是GDP,損害的是官員政績。有了這種背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地環保部門會站在企業的立場上,異口同聲的將責任推給了唐朝。

不懂得玩穿越的唐朝皇帝一定無比的鬱悶,他們用極其落後的生產方式,恐怕數年百年的開採量也達不到今天江西銅業一個月的開採量,當然所排的污水毒水也遠遠比不上今天的現代化銅礦企業,既然分攤責任,似乎也輪不到他們當老大,只不過唐朝的官員生活在陰間,又不會玩穿越,話語權都被今天的環保部門搶了個精光,既然唐朝也賠不了這個責任,那今天的環保局又聲稱沒有責任,倒楣的就只能是流域內數十萬老百姓的生存了。

在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在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共識成為普遍認知的今天,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成了國策;而江西當地政府環保部門將銅礦排毒的責任推給唐朝,是極其無恥的態度,更是對歷史、對民生不負責任的態度,銅礦依舊在,幾度官商肥,可憐的當地百姓恐怕也只能欲哭無淚了。

文章來源:《網易》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