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3月12日訊】(中央社台北12日電)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報導,敲響地球臭氧層日漸稀薄警鐘的美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蘭德辭世,享壽84。羅蘭德10日因巴金森氏症併發症在家中病逝。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自然科學院院長詹達(Kenneth C. Janda)昨天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導師。他挽救全世界,免於一場大災難:獻身於科學、真理與人類,從不猶豫,以正直誠實且優雅的方式投入。」
羅蘭德(Frank Sherwood Rowland)是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得獎理由是闡明大氣中臭氧層如何透過化學過程形成與分解。當年化學獎得主共3人。
在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的20餘年前,羅蘭德和博士後研究員莫裡納(Mario Molina)計算,如果人類持續以不變消費方式使用氟氯碳化合物,臭氧層會在數十年後耗盡。氟氯碳化合物是噴霧劑、除臭劑及其他家用品的副產物。兩人的研究奠基在荷蘭大氣科學家克魯岑(Paul Crutzen)的發現上。
他們的預測引起廣泛注目,且遭強烈質疑,部分原因是氟氯碳化合物的無毒性被認為對環境無害。隨著南北極上空發現臭氧層破洞,他們的研究在發表後10餘年得到廣泛肯定。
諾貝爾委員會在羅蘭德、莫裡納和克魯岑的得獎理由中說:「後來發現,他們其實還低估了這項風險。」(譯者:中央社郭中翰)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自然科學院院長詹達(Kenneth C. Janda)昨天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導師。他挽救全世界,免於一場大災難:獻身於科學、真理與人類,從不猶豫,以正直誠實且優雅的方式投入。」
羅蘭德(Frank Sherwood Rowland)是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得獎理由是闡明大氣中臭氧層如何透過化學過程形成與分解。當年化學獎得主共3人。
在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的20餘年前,羅蘭德和博士後研究員莫裡納(Mario Molina)計算,如果人類持續以不變消費方式使用氟氯碳化合物,臭氧層會在數十年後耗盡。氟氯碳化合物是噴霧劑、除臭劑及其他家用品的副產物。兩人的研究奠基在荷蘭大氣科學家克魯岑(Paul Crutzen)的發現上。
他們的預測引起廣泛注目,且遭強烈質疑,部分原因是氟氯碳化合物的無毒性被認為對環境無害。隨著南北極上空發現臭氧層破洞,他們的研究在發表後10餘年得到廣泛肯定。
諾貝爾委員會在羅蘭德、莫裡納和克魯岑的得獎理由中說:「後來發現,他們其實還低估了這項風險。」(譯者:中央社郭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