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胡錦濤被“隔代指定”內幕

2012年09月26日中國時局
【新唐人2012年9月26日訊】在胡錦濤即將卸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之際,海外媒體上有文章探討當年胡錦濤被鄧小平看中,並“隔代指定”為中共儲君的原因。

近日,有海外中文媒體發表文章表示,從20年前被鄧小平“隔代指定”,到10年前的正式“登基即位”,“為什麼是胡?”的疑問一直伴隨在胡錦濤左右。而今,對此似乎可以給出一個較為確定的答案。該文章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胡錦濤的被選擇“是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胡錦濤的突然“冒升”讓外界大為吃驚

文章表示,在20年前中共十四大上,胡錦濤以49歲的年齡突然晉升政治局常委,並成為主管黨務、理論、教育、組織人事、民族事務等工作的中共中央的核心成員。而此前,海內外研究中共政局的諸多觀察家、評論家對胡錦濤都知之甚少。

他是什麼樣的人?有何政績?觀念如何?是哪個派系的,或者,是否豪門之後?他快速竄升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他的幹練,還是因為他的平庸?

於是,一個流傳極廣的說法出現了:據傳,在籌備十四大醞釀中央領導層的人選期間,鄧小平曾說:“我看胡錦濤這個人很不錯。”這句話普遍被認為是定音的一錘。畢竟,1992年初鄧小平說話的分量,還是不容任何人等閒視之的。

地方工作的經驗與“政績” 助力胡上位

該文章分析認為,在地方上的工作經驗與政績,是胡錦濤被選中並進而登上大位的一個“助力”。

1985年,42歲的胡錦濤被任命為中國大西南最貧困的貴州省省委書記,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

文章稱,1985年7月,胡錦濤到任貴州時,胡沿著貴州和雲南、四川、廣西交界的邊緣地區走了11天,輕車簡從地訪問了12個縣的許多村寨和廠礦,這些地方大多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而到了1988年,胡錦濤在貴州開始從黨政分開入手搞起了“政改”試驗,他從省級和企業做起,連續制定了一些所謂政改方案,並先後撤銷了省人事局、勞動局、統計局、審計局等11個部門的黨組,政府系統逐步建立行政首長負責制。

而1988年10月,胡錦濤以“靈活的手腕”來處理貴州發生的“學潮”,又進一步贏得了中共高層某些大佬的首肯。

據稱,當數千名學生沖出校門,上街示威遊行,到省政府大院請願發生後,胡錦濤以“深入到學生當中與示威大學生進行商討並進行協調”的溫和措施“化解了學生們的怒氣”,使事態很快得以平息。

1988年底,胡錦濤被中央調往西藏成為“駐藏大臣,胡錦濤到任後,一方面與藏族幹部搞好關係尋求支持,一方面對發生在拉薩的示威遊行迅速宣佈戒嚴,以“一手硬,一手軟”進一步獲得“中共高層的欣賞”。

胡在北京權力中心“成功、有效” 蟄伏10年

該文章表示,胡錦濤在進入北京權力中心之後,成為“黨權的主管”:中共的組織發展、管理,黨員、黨幹的升降進退、素質提高,黨紀的執行,黨風的整頓等等,全都由他來一把抓,一如當今他的繼任者習近平。而1993年,胡錦濤接替喬石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一職,可以說是掌握了中共官員們的“鍍金”大權。

1998年,胡錦濤擔任國家副主席;1999年,胡錦濤再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簡稱軍委副主席)。

而胡錦濤在登上大位之前的10年“太子”生涯中,卻延續了他作為地方大員時期的謹慎與低調,“他的不苟言笑甚至被普遍認為是木訥”。而多年來,胡錦濤一直都不願宣傳自己,“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文章表示: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清醒地知道中國的政治生態,在他那個位置上能做的只能是“不動聲色”,積蓄力量“以圖創造自己的傳奇”。事實證明,胡錦濤那10年所採取的“蟄伏”策略是成功、有效的,因為在中共的政治中,“出頭的椽子總是先爛”。

執掌大權 偶然中的必然

2002年胡錦濤正式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並最終於2003年和2005年接任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集黨政軍三權於一身。

外界普遍認為,在地方執政的6年時間裡,胡錦濤統管的都是邊遠窮困省區,也是商品經濟最不發達的省區;而他在黔藏兩地並沒有拿出出色的政績,充其量只是做到了穩定局面,卻未能做到騰飛和突破——而中國當時最走紅,在經濟上最財大氣粗的是東部沿海諸省,這也是胡當年被隔代指定為接班人最為外界質疑的地方。

對此,該文章表示,在中共權力體系中,出於“政策連續性”、“權力穩定性”考慮,在選擇接班人上服從領導,所謂的“對黨的事業忠誠”是最高準則。而胡錦濤在中央需要人到貴州、到西藏時,一直在貧困地區當政,這些也是他能夠獲得元老青睞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某種意義上說,是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