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0月27日訊】1937年7月,日軍在盧溝橋制造了“盧溝橋事件”後,全面打響了對中國的侵略戰。8月13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日軍屢受重挫,但是不斷增調援兵。謝晉元臨危受命率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閘北,掩護大部隊撤退。
謝晉元帶領部隊穿過敵人猛烈的炮火,於10月27日晨2時進駐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堅守4天4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被當時的報紙媒體與楚漢相爭時田橫的五百義士作比較,被稱作是“八百壯士”,寫下國民黨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
孤樓孤軍四晝夜的殊死搏鬥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10月20日,日軍大本營決定再自華北、朝鮮及日本本土抽調3個師團及兩個聯隊編成第十軍,增援淞滬地區作戰。10月26日,國民黨軍隊退至蘇州河南岸,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此時,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考慮,在蘇州河北岸留一支部隊堅守,而大軍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此舉一是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因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希望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受統帥部命令,要選派一位堅定果敢的軍官,率領一支小部隊據守要點,擔任掩護。謝晉元擔當此任後,逐率部對進入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一幢鋼筋水泥結構的六層高樓,位於蘇州河北岸虞洽卿路、老閘橋北端。倉庫的西邊和北邊當時已被日軍佔領;倉庫東面及隔蘇州河相望的南邊屬於公共租界。它的建築牆體很厚,易守難攻。
日軍不敢對四行倉庫進行重火力攻擊,因為四行倉庫的東南角方向,一百米不到的位置,有兩個巨大的煤氣儲蓄櫃,如果引爆,那麼大半個上海都會被炸掉,萬一誤炸租界也會引起國際爭端。日軍對其有所顧忌,不敢調派飛機重炮,只能用輕型炮火。
10月27日清晨,日軍沿著蘇州河邊縱火,邊搜索前進,四行倉庫內的官兵一槍未發,直至下午2時,日軍大部隊才接近四行倉庫,進入了射程,謝晉元一聲令下,眾槍齊發,當場擊斃80多名日軍。
從這天起,這座孤樓內的孤軍與日本人展開了4晝夜的殊死搏鬥。日軍雖出動火炮、戰車,進行不分晝夜的攻擊,但四行倉庫內仍火力猛烈。眾日軍曾舉起鋼板沖至倉庫門前,企圖強行實施爆破。但因將士們的抵抗而告終。
上海市唯一的一面青天白日國旗
10月27日,上千的日軍進犯。謝晉元沉著應戰,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激戰一天,斃敵80餘名。率部孤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上海,為國內外矚目,讚譽他們為「八百壯士」。
此時,戰場已移向滬西,上海市區大部已趨於平靜,許多市民湧向四行倉庫附近,登高助威。在南岸觀看戰鬥的市民中有一個女孩,名叫楊惠敏,是個童子軍。
10月28日半夜,十八歲的楊惠敏冒著槍林彈雨衝進日軍包圍圈,鑽進四行倉庫,從濕透的衣服下取出了一面長達四米的青天白日滿天紅國旗。
1937年10月29日,日軍攻佔上海的第三天,閘北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樓頂上飄起了中華民國國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
當天出版的上海《申報》有這樣的一篇特寫:「天亮時分,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在淪陷的上海,在數萬日本陸、海、空軍圍困中,升起上海市唯一的一面國旗的,就是謝晉元和他率領的名震天下的「八百壯士」。
10月29日,謝晉元寫下遺書給夫人稱:「半壁江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之素志也。」「餘一槍一彈誓與敵周旋到底,流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當代價。」
10月30日,謝晉元接到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為主帥者,愛惜所部與犧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謝晉元死守閘北一隅,任務與目的已達,故令其為榮譽之撤退,不必再作無謂之犧牲矣。」
美國《時代》周刊說:「奉命撤出的官兵,從四行倉庫進入公共租界的英國區域。歡迎他們的是守衛租界的英國海軍陸戰隊官兵。謝晉元最後一個撤離出來,他淚流滿面。英國士兵把中國官兵當作英雄熱烈歡迎。」
部隊退入租界後,謝晉元多次拒絕了日軍的威脅利誘。1941年4月,他被日偽收買的叛兵刺殺,時年37歲。死後國民政府追任謝晉元為陸軍少將,上海十萬民眾前往瞻仰遺容。
謝晉元曾登上美國《時代》周刊
1937年11月8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就拿謝晉元當封面人物,那報道寫得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寫什麼?說:「堅守在四行倉庫裡的中國官兵,耀眼地出現在硝煙瀰漫的上海。這是當年最為轟動的一次抵抗。」
淞滬抗戰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狂言
淞滬抗戰歷時3個多月,被國際媒體稱為「血肉磨坊」。國民黨軍隊共投入70餘個師70餘萬人的兵力,傷亡高達25萬人,日軍共投入12個師團及海空軍、特種兵部隊30餘萬人的兵力。日軍在此役中共傷亡40672人。國民黨隊在淞滬戰場拖住日軍3個多月,戰前,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由淞滬會戰開闢的第二戰場,迫使日軍主力分散展開,強迫其打一場消耗戰。
這個戰爭對於促使中國全民抗戰起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作用。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部隊都調,直系部隊都調動起來了。過去像廣西軍的桂軍、四川軍的川軍、湖南軍的湘軍,雲南部隊的滇軍,湖北的部隊,安徽的部隊,東北軍的部隊,西北軍的部隊,都開到了上海作戰。這在中國史上是從來沒見到過的。這種抗戰的場面真的是可歌可泣。
這個戰爭對於促使中國全民抗戰起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作用。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部隊都調,直系部隊都調動起來了。過去像廣西軍的桂軍、四川軍的川軍、湖南軍的湘軍,雲南部隊的滇軍,湖北的部隊,安徽的部隊,東北軍的部隊,西北軍的部隊,都開到了上海作戰。這在中國史上是從來沒見到過的。這種抗戰的場面真的是可歌可泣。
謝晉元帶領部隊穿過敵人猛烈的炮火,於10月27日晨2時進駐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堅守4天4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被當時的報紙媒體與楚漢相爭時田橫的五百義士作比較,被稱作是“八百壯士”,寫下國民黨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
孤樓孤軍四晝夜的殊死搏鬥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10月20日,日軍大本營決定再自華北、朝鮮及日本本土抽調3個師團及兩個聯隊編成第十軍,增援淞滬地區作戰。10月26日,國民黨軍隊退至蘇州河南岸,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此時,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考慮,在蘇州河北岸留一支部隊堅守,而大軍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此舉一是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因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希望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受統帥部命令,要選派一位堅定果敢的軍官,率領一支小部隊據守要點,擔任掩護。謝晉元擔當此任後,逐率部對進入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一幢鋼筋水泥結構的六層高樓,位於蘇州河北岸虞洽卿路、老閘橋北端。倉庫的西邊和北邊當時已被日軍佔領;倉庫東面及隔蘇州河相望的南邊屬於公共租界。它的建築牆體很厚,易守難攻。
日軍不敢對四行倉庫進行重火力攻擊,因為四行倉庫的東南角方向,一百米不到的位置,有兩個巨大的煤氣儲蓄櫃,如果引爆,那麼大半個上海都會被炸掉,萬一誤炸租界也會引起國際爭端。日軍對其有所顧忌,不敢調派飛機重炮,只能用輕型炮火。
10月27日清晨,日軍沿著蘇州河邊縱火,邊搜索前進,四行倉庫內的官兵一槍未發,直至下午2時,日軍大部隊才接近四行倉庫,進入了射程,謝晉元一聲令下,眾槍齊發,當場擊斃80多名日軍。
從這天起,這座孤樓內的孤軍與日本人展開了4晝夜的殊死搏鬥。日軍雖出動火炮、戰車,進行不分晝夜的攻擊,但四行倉庫內仍火力猛烈。眾日軍曾舉起鋼板沖至倉庫門前,企圖強行實施爆破。但因將士們的抵抗而告終。
上海市唯一的一面青天白日國旗
10月27日,上千的日軍進犯。謝晉元沉著應戰,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激戰一天,斃敵80餘名。率部孤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上海,為國內外矚目,讚譽他們為「八百壯士」。
此時,戰場已移向滬西,上海市區大部已趨於平靜,許多市民湧向四行倉庫附近,登高助威。在南岸觀看戰鬥的市民中有一個女孩,名叫楊惠敏,是個童子軍。
10月28日半夜,十八歲的楊惠敏冒著槍林彈雨衝進日軍包圍圈,鑽進四行倉庫,從濕透的衣服下取出了一面長達四米的青天白日滿天紅國旗。
1937年10月29日,日軍攻佔上海的第三天,閘北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樓頂上飄起了中華民國國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
當天出版的上海《申報》有這樣的一篇特寫:「天亮時分,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在淪陷的上海,在數萬日本陸、海、空軍圍困中,升起上海市唯一的一面國旗的,就是謝晉元和他率領的名震天下的「八百壯士」。
10月29日,謝晉元寫下遺書給夫人稱:「半壁江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之素志也。」「餘一槍一彈誓與敵周旋到底,流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當代價。」
10月30日,謝晉元接到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為主帥者,愛惜所部與犧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謝晉元死守閘北一隅,任務與目的已達,故令其為榮譽之撤退,不必再作無謂之犧牲矣。」
美國《時代》周刊說:「奉命撤出的官兵,從四行倉庫進入公共租界的英國區域。歡迎他們的是守衛租界的英國海軍陸戰隊官兵。謝晉元最後一個撤離出來,他淚流滿面。英國士兵把中國官兵當作英雄熱烈歡迎。」
部隊退入租界後,謝晉元多次拒絕了日軍的威脅利誘。1941年4月,他被日偽收買的叛兵刺殺,時年37歲。死後國民政府追任謝晉元為陸軍少將,上海十萬民眾前往瞻仰遺容。
謝晉元曾登上美國《時代》周刊
1937年11月8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就拿謝晉元當封面人物,那報道寫得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寫什麼?說:「堅守在四行倉庫裡的中國官兵,耀眼地出現在硝煙瀰漫的上海。這是當年最為轟動的一次抵抗。」
淞滬抗戰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狂言
淞滬抗戰歷時3個多月,被國際媒體稱為「血肉磨坊」。國民黨軍隊共投入70餘個師70餘萬人的兵力,傷亡高達25萬人,日軍共投入12個師團及海空軍、特種兵部隊30餘萬人的兵力。日軍在此役中共傷亡40672人。國民黨隊在淞滬戰場拖住日軍3個多月,戰前,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由淞滬會戰開闢的第二戰場,迫使日軍主力分散展開,強迫其打一場消耗戰。
這個戰爭對於促使中國全民抗戰起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作用。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部隊都調,直系部隊都調動起來了。過去像廣西軍的桂軍、四川軍的川軍、湖南軍的湘軍,雲南部隊的滇軍,湖北的部隊,安徽的部隊,東北軍的部隊,西北軍的部隊,都開到了上海作戰。這在中國史上是從來沒見到過的。這種抗戰的場面真的是可歌可泣。
這個戰爭對於促使中國全民抗戰起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作用。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部隊都調,直系部隊都調動起來了。過去像廣西軍的桂軍、四川軍的川軍、湖南軍的湘軍,雲南部隊的滇軍,湖北的部隊,安徽的部隊,東北軍的部隊,西北軍的部隊,都開到了上海作戰。這在中國史上是從來沒見到過的。這種抗戰的場面真的是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