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20日訊】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個跨境民族。中國大陸的傣族與緬甸的撣(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係。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他們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習俗和民族特點。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或稱為“撣”、“阿薩”。
目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傣族超過126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民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所有的傣族村寨都有佛寺,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
佛寺建築是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簷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由大殿、僧捨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簷或重簷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簷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後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 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為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出優美起伏的曲線。
傣族佛寺(網絡圖片)
傣族服飾
傣族人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各地區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 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
傣族服飾1(網絡圖片)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但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則穿白色或其他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頗為別致。
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髮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獨具一種秀美而嫵媚的風韻。
河邊井旁的傣族少女亭亭玉立,獨具一種秀美而嫵媚的風韻。(網絡圖片)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 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 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
傣族竹樓
傣族人傳統上喜歡濱水而居,其民居建築以“幹欄”為主,俗稱竹樓。
竹樓通常分為上下兩層,樓樁、樓板、和板壁皆以木、竹為材料,房頂覆以茅草、瓦塊。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家人們可以在這裡享受清涼。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
傣族竹樓(網絡圖片)
傣族竹樓通常構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現在,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幹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 這種建築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
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裡往往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週邊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
聞名遐邇的傣族潑水節
每年傣曆六月(西曆4月)舉行的“潑水節”是傣族人最盛大的節日。
潑水節這一天人們首先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像洗塵,然後青年男女們端著盛滿水的盆、桶、缽、罐,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盡情潑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伴隨著人們的歡聲笑語在空中盛開。
傣族潑水節(網絡圖片)
潑水節期間,傣族人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其內容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獨具特色的傣族舞蹈
1.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人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在富饒美麗的傣鄉,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而有“孔雀之鄉”的美稱。孔雀在傣族人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
孔雀舞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為三類:第一是起伏剛韌的雄孔雀舞;第二是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的雌孔雀舞;第三是靈活輕巧、鼓點快速的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網絡圖片)
2.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直立。舞蹈步伐很豐富。
傣族象腳鼓舞(網絡圖片)
目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傣族超過126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民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所有的傣族村寨都有佛寺,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
佛寺建築是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簷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由大殿、僧捨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簷或重簷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簷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後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 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為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出優美起伏的曲線。
傣族佛寺(網絡圖片)
傣族服飾
傣族人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各地區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 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
傣族服飾1(網絡圖片)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但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則穿白色或其他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頗為別致。
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髮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獨具一種秀美而嫵媚的風韻。
河邊井旁的傣族少女亭亭玉立,獨具一種秀美而嫵媚的風韻。(網絡圖片)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 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 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
傣族竹樓
傣族人傳統上喜歡濱水而居,其民居建築以“幹欄”為主,俗稱竹樓。
竹樓通常分為上下兩層,樓樁、樓板、和板壁皆以木、竹為材料,房頂覆以茅草、瓦塊。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家人們可以在這裡享受清涼。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
傣族竹樓(網絡圖片)
傣族竹樓通常構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現在,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幹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 這種建築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
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裡往往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週邊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
聞名遐邇的傣族潑水節
每年傣曆六月(西曆4月)舉行的“潑水節”是傣族人最盛大的節日。
潑水節這一天人們首先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像洗塵,然後青年男女們端著盛滿水的盆、桶、缽、罐,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盡情潑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伴隨著人們的歡聲笑語在空中盛開。
傣族潑水節(網絡圖片)
潑水節期間,傣族人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其內容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獨具特色的傣族舞蹈
1.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人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在富饒美麗的傣鄉,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而有“孔雀之鄉”的美稱。孔雀在傣族人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
孔雀舞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為三類:第一是起伏剛韌的雄孔雀舞;第二是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的雌孔雀舞;第三是靈活輕巧、鼓點快速的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網絡圖片)
2.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直立。舞蹈步伐很豐富。
傣族象腳鼓舞(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