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8日訊】今天(2月18日)是雨水節氣,與以往不同,今年是「晚雨水」。老人常說「最怕雨水一日晴」,這有什麼預兆呢?
雨水節氣由來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每年公曆2月19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330°時為雨水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時節,春雨初生,春林初盛,有小雨或毛毛細雨滴落在田野裡,草漸綠、花始開,草木萌動,燕子歸來。
雨水三候
古代將雨水節氣分為三候,每隔五天為一候。一候獺祭魚:前五天,水裡的魚兒不再負冰前行,水獺也爬出冰窟窿,把捕捉到的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二候雁北歸:第二個五天,大雁開始從溫暖的南方飛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動:到了第三個五天,草木黃綠色的嫩芽開始萌發,春回大地,生機勃勃。
「晚雨水」
今年的雨水節氣與眾不同,交節時間在2月18日18時6分18秒,也就是黃曆正月二十一,被稱為「晚雨水」。按照傳統,雨水交節的黃曆時間在正月上旬,被稱為「早雨水」;如果是在下半月,則稱為「晚雨水」。
有諺語說:「早雨水,雨水稀;晚雨水,雨水密。」意思是說,如果雨水交節在正月上旬,意味著降雨會比較稀少;如果是在下半月,意味著降雨量會增加。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民間有「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的說法。
老人還說,最怕「雨水一日晴」,意思是說,如果雨水節氣這一天是晴天,意味著未來一直到清明節可能都會沒有充足的降雨。這一時節正是農物復甦生長和農作物幼苗破土而出的關鍵時刻,如果降雨量少,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雨水節氣習俗
雨水節氣這一天,民間有許多傳統習俗,頗有地方特色,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祈求順利安康。習俗一、回娘屋:川西一帶有在雨水節氣回娘屋的風俗,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儘快懷孕生子。
習俗二、接壽送節:雨水這天,女婿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通常是兩把籐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稱為「接壽」,寓意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
送節的典型禮品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送給岳父岳母以表示感謝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能夠遮風擋雨。
習俗三、拉保保:這是川西及客家地區雨水節氣期的民俗之一,即通過給孩子認乾爹、乾媽的方式,希望護佑孩子健康成長。
習俗四、撞拜寄:雨水這一天,在川西民間有「撞拜寄」的習俗。早晨天剛亮,一些年輕婦女牽著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路邊等待行人經過,遇到的第一位行人,不論男女老少,就會攔住對方,讓兒子或女兒磕頭拜寄,給對方做乾兒子或乾女兒。
「撞拜寄」撞著誰就是誰,目的希望兒女能夠順利、健康的成長。
雨水節氣養生
一、注意防寒:民間有「雨水有雨百日陰」的說法,雨水時節仍處於早春階段,儘管氣溫不再像寒冬時那般嚴寒,但由於天氣轉暖,人體毛孔逐漸張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相對減弱。因此,人們不宜過早脫下冬衣,而應繼續注重防寒保暖。二、適量運動:春季三個月,人們應早睡早起,外出散步,踏青,活動肢體,以順應春季升發疏達、向外宣散的特點,疏通氣血、調節經絡、舒暢情緒。
三、食用健脾祛濕的食材:中醫認為,春季與肝臟相對應,此時肝氣容易過旺,肝木旺則可能克脾土,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所以,在雨水節氣期間,人們應注重補脾,可以多吃新鮮蔬果,食用薏米、山藥等健脾祛濕的食材。
另外,雨水節氣可適當吃些辛溫的食物,如韭菜、香椿、蔥等,有利於消化功能的增強。
(責任編輯: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