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2月1日訊】11月28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海迪發表了《明天,太陽照樣升起!》一文,澄清了圍繞在她身上、喧囂長達一年之久的國籍之爭。
針對日前網路傳言稱張海迪已取得日本國籍,張海迪在文章開頭便回擊道:「就在前不久,我剛剛參加十八大,並且是主席團成員。十八大代表是層層嚴格選出來的,外國人絕不能參加這樣的大會。」對於那些虛構張海迪更換國籍的人,她則稱其是「在離自己祖國很遠的地方,靠出賣自己的靈魂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才是真正改變了國籍的人,是真正出賣祖國和同胞的人!」
有關張海迪變更國籍的傳言,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鬧得沸沸揚揚。2011年十月份的時候,《北京晚報》的記者在杭州飛至北京的航班上偶遇張海迪,針對微博熱傳其加入德國國籍的風波,張海迪說,「我永遠是中國的海迪!」然而,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當山東臨沂盲人陳光誠遭遇當地政府迫害時,身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的張海迪卻保持沉默,對於張海迪的表現,網友紛紛表示不滿,這種日益滋生的不滿更是助長了傳言的病毒式傳播。
對於此次張海迪在博客中的正面回應,許多網友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的網友仍持觀望和冷嘲熱諷的態度。一位名叫「小濤哥的濤」說:張海迪並沒有澄清好麼?加入外國國籍不代表喪失中國國籍。需同時加入外國國籍+在外國定居才自動喪失中國國籍好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不代表人家不能有雙重國籍好麼?你看看楊瀾不就知道了?昵稱為「愛貓的螃蟹」則在微博上寫道:張海迪自己給自己作證都可以!那法院還要證人幹啥,罪犯都給自己作證說沒犯罪,行不行?她身為一個公務員,當然有義務公開自己的情況,難道外國人也可以擔任中國的公務員嗎?
如果拋開張海迪被官方欽定的身份來看,把這些冷嘲熱諷和質疑傾瀉到一個殘疾女性的身上,的確不合適,也不人道。然而,事情的詭異在於,正是因為張海迪有著官方欽定的政協常委、殘聯會主席、作協委員等頭銜,所以網路上對張的質疑和嘲諷就顯得理所當然。這背後的邏輯和社會情緒,確實值得人們深思。
一位名叫「笑咬津」的網友或許為我們道出了其中的某些原委,他在微博上說,我對她(張海迪)的印象一直是身殘志堅,患絕症不久於人世,但從八歲到現在,近二十年過去了,我發現她過的比我們(活得)更健康更滋潤……正因為張海迪是官方精心樹立並竭力宣傳的英雄人物,所以在許多對現實和體制不滿的人看來,張氏其心可誅,一個靠謊言維繫的政權所塑造的英雄必定是偽英雄,是執政黨維繫統治的愚民工具。
對此,名叫「李宇暉_Huey」的網友寫得非常直白:看到張海迪被圍攻,有大快人心的感覺。官方道德偶像是中國社會的毒瘤,先佔據道德制高點然後借其名聲粉飾太平,乃地道的精神鴉片。對於「悶聲發大財」的官員,我通常理解,人性的弱點而已。但是又要當官又要跳出來立牌坊,侮辱觀眾智慧的人,必須唾棄。
網友不近人情的質疑和諷刺,也並非全是誅心之論,更不是無稽之談。當年的雷鋒和賴寧,再到近年來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的陳游標,這些被官方精心包裹的偶像神話幕後的故事不斷被挖了出來,曾經被感動得涕淚橫流的人們在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憤怒和無奈。所以,官方高舉高打的偶像,在現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民間,難免遭遇全所未有的尷尬。
張海迪本人的成名過程也有頗多蹊蹺可疑之處,比如其團員的身份(某本前總書記的傳記裡有詳細論述)。就此次張海迪的回應文章來看,也有頗多遭「反體制者」詬病之處,如「表面上看,這些謠言是對我個人的,而我知道謠言真正的攻擊目標是我身後的國家。」「當我個人受到傷害時我可以不在乎,但是,當我的名字與我的祖國有聯繫的時候,我決不會讓她的名譽受到損害!」當然,還有那句「我覺得能在祖國的大地上感受陽光的照耀是多麼好!」
對於張海迪這些對祖國充滿深情的效忠和表白,一位名叫「二逼鹹魚」的網友怒斥道:「最討厭張口祖國閉口祖國的一群人,在這個盛產道貌岸然者的國度,往往是話越說得冠冕堂皇者越齷齪陰暗,我不是特指張海迪,但我肯定我對此人沒興趣。祖國的陽光到底好不好,不能由省部級幹部來評,應該讓普通老百姓來評。這裡的確是省部級幹部的天堂,相信任何一個省部級幹部都會覺得這裡的陽光格外燦爛。」
從以上這些網友的評論大概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不近人情的質疑曾經激勵我們前行的英雄、殘疾人張海迪,並非與之有什麼深仇大恨,乃是網友把對體制的不滿情緒通過張海迪而得以發洩,人們希望通過戳破官方精心樹立的這個偶像來攻擊其背後的頑固體制。換個角度來講,這是一場庶民對黨權的反抗,而殘疾人張海迪不幸淪為了這場戰爭中的受害者和犧牲品。
如果此事僅僅只有這麼一個邏輯的話,那倒也情有可原。但仔細梳理此事,會發現其背後還有一個更為費解的悖論,即「反抗者」企圖通過質疑張海迪來攻擊其背後的體制,但其攻擊所用的武器恰好是官方所一直竭力宣傳的「愛國主義」。換言之,在「反抗者」看來,張海迪移民國外,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理應受到譴責,但張海迪又是高揚愛國主義旋律的官方所欽定的英雄人物,所以官方宣揚的愛國主義是虛偽的,是維繫其統治的愚民政策。
愛國主義,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在傳統帝制時期,愛國一詞前面常帶有「忠君」二字,忠君愛國是當時讀書人所必須恪守的信條;毛時代,忠君愛國則變成了愛黨愛國,黨與國則成了國人心目中無比神聖的辭彙,而首都北京的天安門更是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主思潮的湧入,官方的意識形態急劇衰落,官方欽定的愛國主義也越來越遭民眾詬病,高揚愛國主義的《環球時報》則被民眾貼上「憤青大本營」、「愛國賊老窩」等標籤。
儘管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但官方意識形態的印記卻依舊深刻烙在國人的思想深處,此次網友虛構張海迪更換國籍一事就是一個範本。按照現代政治觀念來看,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用來表示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因此,愛國情只能是某國民個體所自發的一種情感選擇,愛某國就如同愛某人一樣,沒有什麼所謂的神聖與高大,無關乎道德,更不涉及政治。
因此,就算張海迪真的移民日本,我個人認為也不值得大呼小叫,更沒必要上升到國家、民族等層面。選擇在某國定居,選擇加入某國國籍,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的第十三條明確寫道,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有類似的條文,其第十二條寫道:合法處在一國領土內的每一個人在該領土內有權享受遷徙自由和選擇住所的自由;人人有自由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
所以,在張海迪更換國籍這件事中,網友通過虛構其「不愛國」的行為來攻擊官方所宣揚的愛國,這本身就在邏輯上講不通。哪怕張海迪真的有更換國籍的「不愛國」行為,那也是她的個人選擇,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並非什麼人生污點,在不擔任政府職務的前提下她也無需向任何人交代。
然而,網友義憤填膺的質疑,與張海迪義正詞嚴的聲明,其本質上都折射出張海迪本人和公眾內心對官方愛國主義的潛在認同,即愛國主義有著天然的正義,是絕對的正確。在這些人看來,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國籍,就等於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就該遭人唾棄。
這種愛國主義的絕對正確正是執政黨幾十年如一日的意識形態的灌輸的結果。作為公民的個體,他有權不愛國,但是他的祖國卻不能以其無比強大的社會資源和宣傳資源來脅迫他無條件愛國。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是情感的脅迫,更不應該是國家主義的強迫。愛國的本質,就是愛這個國家裡的人,使他們免受「國家」(即政府或其代理人——官僚集團)的傷害。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門開啟後,國人眼界日益開闊,思想逐漸成熟,在諸多問題上,官方與民眾的話語權此消彼長。在官方意識形態失去勸誘的作用之後,民眾的自我意識逐漸清醒。於是,民眾開始反感、厭惡官方所樹立的高大全的典型形象,因而產生某種逆反心理。但是,這種逆反心理最終卻是通過官方數十年來一直灌輸的愛國主義才得以宣洩,從此點來看,這不能不說是當代中國人的悲哀。(本文為「九個頭條」特約撰稿)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針對日前網路傳言稱張海迪已取得日本國籍,張海迪在文章開頭便回擊道:「就在前不久,我剛剛參加十八大,並且是主席團成員。十八大代表是層層嚴格選出來的,外國人絕不能參加這樣的大會。」對於那些虛構張海迪更換國籍的人,她則稱其是「在離自己祖國很遠的地方,靠出賣自己的靈魂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才是真正改變了國籍的人,是真正出賣祖國和同胞的人!」
有關張海迪變更國籍的傳言,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鬧得沸沸揚揚。2011年十月份的時候,《北京晚報》的記者在杭州飛至北京的航班上偶遇張海迪,針對微博熱傳其加入德國國籍的風波,張海迪說,「我永遠是中國的海迪!」然而,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當山東臨沂盲人陳光誠遭遇當地政府迫害時,身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的張海迪卻保持沉默,對於張海迪的表現,網友紛紛表示不滿,這種日益滋生的不滿更是助長了傳言的病毒式傳播。
對於此次張海迪在博客中的正面回應,許多網友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的網友仍持觀望和冷嘲熱諷的態度。一位名叫「小濤哥的濤」說:張海迪並沒有澄清好麼?加入外國國籍不代表喪失中國國籍。需同時加入外國國籍+在外國定居才自動喪失中國國籍好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不代表人家不能有雙重國籍好麼?你看看楊瀾不就知道了?昵稱為「愛貓的螃蟹」則在微博上寫道:張海迪自己給自己作證都可以!那法院還要證人幹啥,罪犯都給自己作證說沒犯罪,行不行?她身為一個公務員,當然有義務公開自己的情況,難道外國人也可以擔任中國的公務員嗎?
如果拋開張海迪被官方欽定的身份來看,把這些冷嘲熱諷和質疑傾瀉到一個殘疾女性的身上,的確不合適,也不人道。然而,事情的詭異在於,正是因為張海迪有著官方欽定的政協常委、殘聯會主席、作協委員等頭銜,所以網路上對張的質疑和嘲諷就顯得理所當然。這背後的邏輯和社會情緒,確實值得人們深思。
一位名叫「笑咬津」的網友或許為我們道出了其中的某些原委,他在微博上說,我對她(張海迪)的印象一直是身殘志堅,患絕症不久於人世,但從八歲到現在,近二十年過去了,我發現她過的比我們(活得)更健康更滋潤……正因為張海迪是官方精心樹立並竭力宣傳的英雄人物,所以在許多對現實和體制不滿的人看來,張氏其心可誅,一個靠謊言維繫的政權所塑造的英雄必定是偽英雄,是執政黨維繫統治的愚民工具。
對此,名叫「李宇暉_Huey」的網友寫得非常直白:看到張海迪被圍攻,有大快人心的感覺。官方道德偶像是中國社會的毒瘤,先佔據道德制高點然後借其名聲粉飾太平,乃地道的精神鴉片。對於「悶聲發大財」的官員,我通常理解,人性的弱點而已。但是又要當官又要跳出來立牌坊,侮辱觀眾智慧的人,必須唾棄。
網友不近人情的質疑和諷刺,也並非全是誅心之論,更不是無稽之談。當年的雷鋒和賴寧,再到近年來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的陳游標,這些被官方精心包裹的偶像神話幕後的故事不斷被挖了出來,曾經被感動得涕淚橫流的人們在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憤怒和無奈。所以,官方高舉高打的偶像,在現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民間,難免遭遇全所未有的尷尬。
張海迪本人的成名過程也有頗多蹊蹺可疑之處,比如其團員的身份(某本前總書記的傳記裡有詳細論述)。就此次張海迪的回應文章來看,也有頗多遭「反體制者」詬病之處,如「表面上看,這些謠言是對我個人的,而我知道謠言真正的攻擊目標是我身後的國家。」「當我個人受到傷害時我可以不在乎,但是,當我的名字與我的祖國有聯繫的時候,我決不會讓她的名譽受到損害!」當然,還有那句「我覺得能在祖國的大地上感受陽光的照耀是多麼好!」
對於張海迪這些對祖國充滿深情的效忠和表白,一位名叫「二逼鹹魚」的網友怒斥道:「最討厭張口祖國閉口祖國的一群人,在這個盛產道貌岸然者的國度,往往是話越說得冠冕堂皇者越齷齪陰暗,我不是特指張海迪,但我肯定我對此人沒興趣。祖國的陽光到底好不好,不能由省部級幹部來評,應該讓普通老百姓來評。這裡的確是省部級幹部的天堂,相信任何一個省部級幹部都會覺得這裡的陽光格外燦爛。」
從以上這些網友的評論大概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不近人情的質疑曾經激勵我們前行的英雄、殘疾人張海迪,並非與之有什麼深仇大恨,乃是網友把對體制的不滿情緒通過張海迪而得以發洩,人們希望通過戳破官方精心樹立的這個偶像來攻擊其背後的頑固體制。換個角度來講,這是一場庶民對黨權的反抗,而殘疾人張海迪不幸淪為了這場戰爭中的受害者和犧牲品。
如果此事僅僅只有這麼一個邏輯的話,那倒也情有可原。但仔細梳理此事,會發現其背後還有一個更為費解的悖論,即「反抗者」企圖通過質疑張海迪來攻擊其背後的體制,但其攻擊所用的武器恰好是官方所一直竭力宣傳的「愛國主義」。換言之,在「反抗者」看來,張海迪移民國外,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理應受到譴責,但張海迪又是高揚愛國主義旋律的官方所欽定的英雄人物,所以官方宣揚的愛國主義是虛偽的,是維繫其統治的愚民政策。
愛國主義,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在傳統帝制時期,愛國一詞前面常帶有「忠君」二字,忠君愛國是當時讀書人所必須恪守的信條;毛時代,忠君愛國則變成了愛黨愛國,黨與國則成了國人心目中無比神聖的辭彙,而首都北京的天安門更是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主思潮的湧入,官方的意識形態急劇衰落,官方欽定的愛國主義也越來越遭民眾詬病,高揚愛國主義的《環球時報》則被民眾貼上「憤青大本營」、「愛國賊老窩」等標籤。
儘管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但官方意識形態的印記卻依舊深刻烙在國人的思想深處,此次網友虛構張海迪更換國籍一事就是一個範本。按照現代政治觀念來看,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用來表示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因此,愛國情只能是某國民個體所自發的一種情感選擇,愛某國就如同愛某人一樣,沒有什麼所謂的神聖與高大,無關乎道德,更不涉及政治。
因此,就算張海迪真的移民日本,我個人認為也不值得大呼小叫,更沒必要上升到國家、民族等層面。選擇在某國定居,選擇加入某國國籍,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的第十三條明確寫道,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有類似的條文,其第十二條寫道:合法處在一國領土內的每一個人在該領土內有權享受遷徙自由和選擇住所的自由;人人有自由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
所以,在張海迪更換國籍這件事中,網友通過虛構其「不愛國」的行為來攻擊官方所宣揚的愛國,這本身就在邏輯上講不通。哪怕張海迪真的有更換國籍的「不愛國」行為,那也是她的個人選擇,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並非什麼人生污點,在不擔任政府職務的前提下她也無需向任何人交代。
然而,網友義憤填膺的質疑,與張海迪義正詞嚴的聲明,其本質上都折射出張海迪本人和公眾內心對官方愛國主義的潛在認同,即愛國主義有著天然的正義,是絕對的正確。在這些人看來,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國籍,就等於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就該遭人唾棄。
這種愛國主義的絕對正確正是執政黨幾十年如一日的意識形態的灌輸的結果。作為公民的個體,他有權不愛國,但是他的祖國卻不能以其無比強大的社會資源和宣傳資源來脅迫他無條件愛國。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是情感的脅迫,更不應該是國家主義的強迫。愛國的本質,就是愛這個國家裡的人,使他們免受「國家」(即政府或其代理人——官僚集團)的傷害。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門開啟後,國人眼界日益開闊,思想逐漸成熟,在諸多問題上,官方與民眾的話語權此消彼長。在官方意識形態失去勸誘的作用之後,民眾的自我意識逐漸清醒。於是,民眾開始反感、厭惡官方所樹立的高大全的典型形象,因而產生某種逆反心理。但是,這種逆反心理最終卻是通過官方數十年來一直灌輸的愛國主義才得以宣洩,從此點來看,這不能不說是當代中國人的悲哀。(本文為「九個頭條」特約撰稿)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