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落差作祟 求職難接軌更難

2013年02月14日台灣
【新唐人2013年02月14日訊】體檢技職專題6(中央社記者許秩維、陳至中台北14日電)產業瞬息萬變,尤其強調實務的技職,一旦沒有及時跟上腳步,就可能產生學用落差。不只學生畢業後一職難求,即使擠進企業,也可能難以和職場接軌。

大學雖然不是職業訓練所,但找到一份好工作卻是所有學生的共同目標。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想要在職場上增加競爭力,除了專業技能和潛力,不少企業更重視即戰力,因此學用落差成為接軌職場最大的阻礙。

畢業於科技大學餐飲系的小傑,雖然曾到業界實習,但實際工作時,仍遇到不少問題。小傑說,學校教的都是基礎,且每家公司作法不同,因此實際工作後,仍發現自己所學不足,如果公司又未能提供職前訓練,上手的時間就會更拉長。

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坦言,過去因為專科改制,使技職教育偏向學術化,也導致產生學用落差,但要弭平落差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循序漸進;而這幾年學校已經警覺這個現象,開始加強和業界交流,近幾年學用落差已有好轉跡象。

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也認為,學用落差沒有企業想像中嚴重,先前參加座談會時,會中曾有業界認為學用落差超過30年。他認為,這種說法太誇大,現在學校積極和業界接觸,希望了解業界所需人才,並根據企業需求規劃課程,企業也應走進學校,增加雙方了解,以免認知有落差或形成誤解。

為了減少學用落差,不少學校開始推出訂單式學程,和企業合作,量身打造課程。葛自祥表示,訂單式課程除了教授學生基礎核心能力,更可因不同公司需要的專業技能進行強化,不只能縮短學用落差,也大大提升學生就業的機會。

企業界對於也認同訂單式學程的概念。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以設計領域為例,產業人士的學術研究背景不足,但大學教育又不符業界所需,如能量身打造課程,就能彌補落差。

他也提到外貿協會開設的2年培訓課程,期間一律使用外文,畢業學生平均一人就有9到11個工作機會等著;雖然受限「大學法」,無法給予正式學位,但兩年課程的學分甚至比一般大學4年還多,很多機構都默默在培育人才,因此政府和教育界可以更緊密配合。

不過科大畢業的小傑認為,訂單式學程雖有助於減少學用落差,但學生很難在大學時期就確定未來會到哪家公司工作,一旦到合作單位以外的企業求職,還是免不了有學用落差問題。

曾督導技職業務的前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認為,學用落差不光是學校責任,企業也有責任,學校要檢討課程設計和教學,以符合業界脈動,但企業本身也要做職前訓練,不能只靠學校來訓練學生。

科技的日新月異,加上產業脈動快速,更可能加速學用落差。林聰明認為,基礎能力和專業雖然都很重要,但學生更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不能再像過去「一技在手,行遍天下」,而通識課程也愈趨重要,透過博雅教育,可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縮短學用落差。

除了學校和企業自發性努力外,教育部也積極投入,希望解決學用落差。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表示,近年積極建構企業交流平台,部長蔣偉寧也多次主持會議,和業界代表溝通,就是希望瞭解目前的產業趨勢和人才需求,同時技職司也規劃技職再造方案。

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饒邦安也說,現在政府和民間都有很多證照,但不見得能對應產業需求,學生考了一堆證照,可能還是找不到工作,學校課程也沒有配合上;因此目前推動的第二期技職再造方案,也包含「證能合一」,希望和勞委會合作,推出與產業需求相對應的專業證照。

根據教育部的規劃,將和勞委會、產業界合作,訂出各職業類別的「職能標準」,再依標準設計專業證照認證,讓學生取得證照就等同具備業界要求的能力,確保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