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5月1日訊】輝煌的數字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經濟總量從七○年代不到二千億元上升到二○一二年的五十萬億元,增長達二百多倍。世界排名則從過去的十幾位躍升至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以中國現時的增長勢頭,按每年百分之七保守計算,十五年內超出美國也是有可能的。不過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是否就意味著物質財富的量和價值是世界第一?又是否證明中國模式就可以長盛不衰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房地產這一塊入手。眾所周知,國內的經濟靠兩大支柱支撐,一是房地產,一是出口,兩者中又以房地產為重。究竟目前房地產佔中國的總財富量的比例是多少呢?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數據,只能拿生產總值方面的數據作參考。但政府公佈中國的房地產生產總值只佔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十四,比歐美還低,顯然與現實中一人擁數套、數十套、甚至上百套的現象不相符,歐美國家就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中國政府的數據大有忽悠大眾之嫌。
數字的背後
在房地產泡沫方面,地產商任志強說:「中央出台那麼多調控房價的措施和政策,可房價照樣攀升,說明房地產沒有泡沫」。這番話實際上套用了黑格爾「現實都是合理的」的錯誤邏輯,得出的結論自然是錯誤的。按照這種邏輯,中國根本就無須反腐和政改,一切順其自然好了。任志強的論調在地產商中很有代表性,但顯然是荒謬的。中國房地產有無泡沫?其實任何一個發展商都心知肚明,只是是否講良心話罷了。中國房地產泡沫到底有幾高?如果按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房產合理價,即每平方米價格相當於該房產所在地區人均月收入的標準計算。我們的房價不用細陳也至少虛高五倍以上。
此外,房地產以外的其它產業同樣也泡沫嚴重。比方說,中石油○八年回歸A股時候,市值就超過埃索,成為世界第一大資本集團,可僅一年多的熊市,市值就縮小了幾倍。A股的其它板塊也一樣。可美國作為金融海嘯的發源地,道指同期不過下滑百分之四十。中國經濟若繼續以這種泡沫形式發展,即使總量超美國,但實質的財富量及財富價值與美國是不可能等量齊觀的。
從其它方面講,今日的經濟成果也不值得炫耀。看日本和德國,二戰後各方面條件都比中國惡劣,但二十年後兩國都創奇蹟,尤其日本,用四十年時間讓自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人均總值比歐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要高,日本人的經濟成就才是空前的。反觀中國,雖然從二○一○年起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但將總量除以十四億在世界排名不過八十多位,比俄羅斯、巴西還差一大截。
再且,這「經濟奇蹟」的創造,不過是走極端功利主義路線,發展方式就是破壞環境、透支土地等一切自然資源;對人的管理則實行高壓榨、低福利、少人權的「厚黑」手段。這種自我吹噓的「中國特色」根本就不是什麼創新,不過是官僚資本主義加新型奴隸制。
中國模式的結局
不過這種模式無論走到多高多遠最終還是要落幕的。首先,高壓榨、低福利、少人權的最大弊端,就是內需不振,資本不能回籠,只得依賴別國對中國產品開放。但是自金融海嘯後國際環境不同了,別國出於自保,通過控制匯率來限制產品進口,這對於靠出口彌補內需疲弱的中國無疑是致命的。怎麼辦呢?中國唯有回到內需上面做文章。國內的消費市場雖然不興,但長期高剝削所積累的流動資金甚豐,這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的資金不可能消費低端產品,投入房地產高端消費是最合適的。政府的明裡暗裡的鼓勵,以及有十四億人居住剛需的炒作題材,於是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房價在資金推動下,上漲是必然的,但也令市場走向投機化,使真正居住剛需者與市場絕緣。現實裡買房人鮮有買房自住,基本是囤積居奇。究竟中國現時有多少房叔房爺房姐房嬸?這個數字若公佈一定是嚇人的。雖然中央不斷推出調控措施和政策,包括最近的國五條,但核心就是「限購」,不是打壓泡沫,而是調控,這種猶抱琵琶半掩面的舉措給人錯覺就是:房產永不飽和。難怪有「房地產無泡沫」的豪言,更難怪各地房價變本加厲上漲。如此市場狀態實際上已經偏離市場經濟的目的,房產已成為黃金白銀之後的硬通貨,這樣發展相當危險。因為投資者整體獲利,最終依靠的是居住剛需者整體接盤,但房價到了他們奮鬥幾世都買不起的時候,那麼房產市場的生利模式就成了資本階層孤芳自賞的「龐氏騙局」。資本階層資產再龐大,也要吐納運營。「龐氏遊戲」的殘局產生的骨牌效應最終會令金融體系全面崩潰。
再說,一個國家的發展,首要的條件就是自然資源。中國人多地少,人均佔有土地資源世界末位。在這種條件下,中國的發展本來就應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留活路。可是幾十年來的發展已嚴重偏離正常軌道,繁華背後,就是對子孫後代資源的無情掠奪,特別是房地產對土地侵佔,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據官方數據,全國的房產數已達二點二億套,戶均一點零二套及一百一十六平米,而人均三十六平米的水平已超出不少發達國家,英國、法國人均不過三十五平米,日本和韓國更只二十多平米。如果利用現有房產實現居者有其屋的話,那麼對農地的侵佔或可劃上句號。但問題是這些房產相當部分以貨幣形式存在,如同太平洋一小島國流通的石幣,這就導致房產數再多也和實際剛需無關;更要命的是各地政府的經濟目標,及官員家族利益,都同房地產捆綁一起,農地開發成了不二選擇。眼下一些地區,尤其二、三線城巿,房產數已明顯超量,有的甚至已成鬼城或半鬼城,內蒙的鄂爾多斯就是典型例子。目前發展商掌握待建土地仍有三十多億方,政府未來十年計劃再推出的土地則四十多億方,合共八百億方。這些土地若完成開發,保守以平均建兩層計算,面積就達一百六十億方,加上原來的房產數,可居住二十億人口了。到時即使房地產的資金鍊一直不斷裂,不爆發金融危機(實際不可能),還有土地開發保增長嗎?中央政府過去定下的農業自給率百分之九十五被打破,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一個數百甚至上千萬人口的小國放棄農業無問題,但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世界是養不起的。當中國的土地開發連帶農田及水源污染到了盡頭的時候,「中國奇蹟」就將蛻變成一堆堆吃不下肚的建築石頭,而六十年代大片餓死人的歷史有可能重現。
中國十年來經濟的特飛猛進,伴隨著的是貪腐及官、富家屬移民現象一年比一年加劇,就很值得人們深思。
但願筆者危言聳聽!
文章來源:《爭鳴》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經濟總量從七○年代不到二千億元上升到二○一二年的五十萬億元,增長達二百多倍。世界排名則從過去的十幾位躍升至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以中國現時的增長勢頭,按每年百分之七保守計算,十五年內超出美國也是有可能的。不過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是否就意味著物質財富的量和價值是世界第一?又是否證明中國模式就可以長盛不衰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房地產這一塊入手。眾所周知,國內的經濟靠兩大支柱支撐,一是房地產,一是出口,兩者中又以房地產為重。究竟目前房地產佔中國的總財富量的比例是多少呢?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數據,只能拿生產總值方面的數據作參考。但政府公佈中國的房地產生產總值只佔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十四,比歐美還低,顯然與現實中一人擁數套、數十套、甚至上百套的現象不相符,歐美國家就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中國政府的數據大有忽悠大眾之嫌。
數字的背後
在房地產泡沫方面,地產商任志強說:「中央出台那麼多調控房價的措施和政策,可房價照樣攀升,說明房地產沒有泡沫」。這番話實際上套用了黑格爾「現實都是合理的」的錯誤邏輯,得出的結論自然是錯誤的。按照這種邏輯,中國根本就無須反腐和政改,一切順其自然好了。任志強的論調在地產商中很有代表性,但顯然是荒謬的。中國房地產有無泡沫?其實任何一個發展商都心知肚明,只是是否講良心話罷了。中國房地產泡沫到底有幾高?如果按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房產合理價,即每平方米價格相當於該房產所在地區人均月收入的標準計算。我們的房價不用細陳也至少虛高五倍以上。
此外,房地產以外的其它產業同樣也泡沫嚴重。比方說,中石油○八年回歸A股時候,市值就超過埃索,成為世界第一大資本集團,可僅一年多的熊市,市值就縮小了幾倍。A股的其它板塊也一樣。可美國作為金融海嘯的發源地,道指同期不過下滑百分之四十。中國經濟若繼續以這種泡沫形式發展,即使總量超美國,但實質的財富量及財富價值與美國是不可能等量齊觀的。
從其它方面講,今日的經濟成果也不值得炫耀。看日本和德國,二戰後各方面條件都比中國惡劣,但二十年後兩國都創奇蹟,尤其日本,用四十年時間讓自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人均總值比歐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要高,日本人的經濟成就才是空前的。反觀中國,雖然從二○一○年起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但將總量除以十四億在世界排名不過八十多位,比俄羅斯、巴西還差一大截。
再且,這「經濟奇蹟」的創造,不過是走極端功利主義路線,發展方式就是破壞環境、透支土地等一切自然資源;對人的管理則實行高壓榨、低福利、少人權的「厚黑」手段。這種自我吹噓的「中國特色」根本就不是什麼創新,不過是官僚資本主義加新型奴隸制。
中國模式的結局
不過這種模式無論走到多高多遠最終還是要落幕的。首先,高壓榨、低福利、少人權的最大弊端,就是內需不振,資本不能回籠,只得依賴別國對中國產品開放。但是自金融海嘯後國際環境不同了,別國出於自保,通過控制匯率來限制產品進口,這對於靠出口彌補內需疲弱的中國無疑是致命的。怎麼辦呢?中國唯有回到內需上面做文章。國內的消費市場雖然不興,但長期高剝削所積累的流動資金甚豐,這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的資金不可能消費低端產品,投入房地產高端消費是最合適的。政府的明裡暗裡的鼓勵,以及有十四億人居住剛需的炒作題材,於是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房價在資金推動下,上漲是必然的,但也令市場走向投機化,使真正居住剛需者與市場絕緣。現實裡買房人鮮有買房自住,基本是囤積居奇。究竟中國現時有多少房叔房爺房姐房嬸?這個數字若公佈一定是嚇人的。雖然中央不斷推出調控措施和政策,包括最近的國五條,但核心就是「限購」,不是打壓泡沫,而是調控,這種猶抱琵琶半掩面的舉措給人錯覺就是:房產永不飽和。難怪有「房地產無泡沫」的豪言,更難怪各地房價變本加厲上漲。如此市場狀態實際上已經偏離市場經濟的目的,房產已成為黃金白銀之後的硬通貨,這樣發展相當危險。因為投資者整體獲利,最終依靠的是居住剛需者整體接盤,但房價到了他們奮鬥幾世都買不起的時候,那麼房產市場的生利模式就成了資本階層孤芳自賞的「龐氏騙局」。資本階層資產再龐大,也要吐納運營。「龐氏遊戲」的殘局產生的骨牌效應最終會令金融體系全面崩潰。
再說,一個國家的發展,首要的條件就是自然資源。中國人多地少,人均佔有土地資源世界末位。在這種條件下,中國的發展本來就應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留活路。可是幾十年來的發展已嚴重偏離正常軌道,繁華背後,就是對子孫後代資源的無情掠奪,特別是房地產對土地侵佔,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據官方數據,全國的房產數已達二點二億套,戶均一點零二套及一百一十六平米,而人均三十六平米的水平已超出不少發達國家,英國、法國人均不過三十五平米,日本和韓國更只二十多平米。如果利用現有房產實現居者有其屋的話,那麼對農地的侵佔或可劃上句號。但問題是這些房產相當部分以貨幣形式存在,如同太平洋一小島國流通的石幣,這就導致房產數再多也和實際剛需無關;更要命的是各地政府的經濟目標,及官員家族利益,都同房地產捆綁一起,農地開發成了不二選擇。眼下一些地區,尤其二、三線城巿,房產數已明顯超量,有的甚至已成鬼城或半鬼城,內蒙的鄂爾多斯就是典型例子。目前發展商掌握待建土地仍有三十多億方,政府未來十年計劃再推出的土地則四十多億方,合共八百億方。這些土地若完成開發,保守以平均建兩層計算,面積就達一百六十億方,加上原來的房產數,可居住二十億人口了。到時即使房地產的資金鍊一直不斷裂,不爆發金融危機(實際不可能),還有土地開發保增長嗎?中央政府過去定下的農業自給率百分之九十五被打破,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一個數百甚至上千萬人口的小國放棄農業無問題,但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世界是養不起的。當中國的土地開發連帶農田及水源污染到了盡頭的時候,「中國奇蹟」就將蛻變成一堆堆吃不下肚的建築石頭,而六十年代大片餓死人的歷史有可能重現。
中國十年來經濟的特飛猛進,伴隨著的是貪腐及官、富家屬移民現象一年比一年加劇,就很值得人們深思。
但願筆者危言聳聽!
文章來源:《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