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5月21日訊】5月17日,由陳可辛導演,黃曉明、鄧超、佟大為等當紅小生主演的影片《中國合夥人》上映,短短數日便在網路和媒體上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熱潮。該片票房亦非常給力,首映當日即斬獲2400萬,週六更勁收4300萬,首週三天破億,超越《鋼鐵俠3》成為周票房冠軍,再度上演了國產影片票房與口碑齊飛的盛況。
《中國合夥人》的劇本以俞敏洪創辦新東方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性格迥異的高材生經過努力和奮鬥,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打拼,並最終功成名就的勵志故事。然而,正是這樣一部免費為新東方宣傳的電影,卻遭遇俞敏洪的冷遇甚至是排斥。農曆年前,俞敏洪看完樣片後,在微博上表態:「我到今天也沒見過陳可辛或任何演員,所以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和新東方有什麼關係,當然更沒有參與投資。徐小平和我提過這部電影,但我堅決反對把新東方搬上銀幕,所以現在和未來這部電影和我都沒有關係。」
俞敏洪是中國企業界裡出了名的老好人,同時也是無數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寬厚師長,以其個性和作風,能在微博上公開說出這樣決然而生硬的表態,的確讓人錯愕。況且,這部電影還能讓新東方省去一大批宣傳費,更可以為俞敏洪個人的形象加分不少。不過,看完《中國合夥人》全片後,我完全理解一向溫文爾雅、和善可親的俞老師,為何在影片尚未公映前便如此「冷言相加」了。
影片一開始,雄壯嘹亮的《國際歌》和崔健那令人血脈膨脹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很快便能將觀眾帶入那個曾經火熱而充滿希望的八十年代,各個時代斷截面的次第呈現,更賦予了影片時代感和懷舊情緒。然而,正是這樣一部主打懷舊和勵志的影片,卻為了滿足投資方的票房要求和實現導演的個人野心,全然放棄了成為一部具有開創性和標杆意義電影的機會,淪為一部打著夢想旗號圈錢的庸俗商業片。更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夢想與尊嚴等宏大辭彙貫穿全片,但影片卻是有夢想之名而無夢想之實。
對一位香港導演,如果要求其在影片中細緻入微、現實逼真地刻畫出中國這30年的變化,並用鏡頭記敍大陸市場經濟30年的野蠻生長史,這無疑是不近人情的苛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導演有理由對歷史和現實進行任意的裁剪和虛構。如果說影片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有意忽視是為了政治安全,那麼,對民營企業生存困境的漠視和對美國式傲慢的刻意放大,則是全片不可原諒的敗筆,而這種敗筆在當下恰好契合了新時代的主旋律。
一位名為「LOOK牌」的網友看完影片後無不憤懣地評論道:「一出缺乏歷史細節、抽空現實、堆砌表面符號、浮光掠影式的拙劣勵志劇,就劇作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完全搞不懂這幫人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成功的。最後結尾,一張張真實人物的照片太惡劣了,好像這些來路不明的商界精英就是中國夢的歷史真相。」
LOOK牌的疑問是搞不懂這幫人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成功的,而中國極具爭議性的媒體人胡錫進則稱,他們改變了中國,他們是俞敏洪式的英雄。對於導演而言,這部電影正是要向胡錫進口中的「英雄」致敬,正是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在中國也可以實現美國夢,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一樣。
影片的投資人之一、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說,影片中孟曉駿的角色具有劃時代意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美狂潮,終於在21世紀實現了歷史性逆轉,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一代中國人尤其是「70後」「80後」「90後」追夢的沃土。
對於如今已經功成名就的徐小平,他當然可以從容優雅地稱中國是追夢的沃土,可是他應該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曾經是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和借來的五十幾塊錢,在激動忐忑中踏上出國的飛機。作為一個名校畢業的精英,曾經的徐小平選擇用腳投票,離開了這個被他譽為「追夢沃土」的祖國;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如今的徐小平在光影交錯的銀屏之上完成了自己對於青春的致敬。
那些信誓旦旦地聲稱中國夢即將取代美國夢的社會名流們,我猜想他們大概不會忘記前不久的白宮請願事件吧。因為一樁懸案,成群結隊的中國線民在美國白宮官網上留言,希望以此推動案件的進一步公開。正所謂一葉知秋,其他毋需多言,單就此事便可窺探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本質區別,二者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也正是因為此事,一句「高層玩禪讓,中層搞世襲,底層向白宮請願」的自嘲語悄然流行於互聯網。在此類自嘲的印證下,中國夢在底層民眾看來,無疑已經成為了一句蒼白得可笑的口號。不過,對諸多已經華麗轉身的大佬而言,他們對中國夢或許有著更為複雜和微妙的情感。
柳傳志說,一人一票中國將陷入萬劫不復;馬雲稱,政治體制改革與你沒有半點關係;牛根生,在痛哭流涕之後將一手締造的企業賣個了國字頭的中糧;李書福,坦言聽政府的話就沒錯;楊瀾,靠虛假資訊在香港資本市場翻雲覆雨;王石,曾擲下豪言——從不行賄;馮侖,一直堅信自己仍然處女之身……
正是因為有這些或功成、或身退、或依舊奮戰一線的商界大佬的存在,中國夢才有了具體的注腳,但是,這樣的中國夢並不完整,它只是「中國富人的夢」。大佬們的青春已然逝去,而正值青春的人卻沒有了享受青春的閒暇。正如電影中一再提及的一句臺詞「時代在改變」一樣,如今的時代早已與八十年代不同。八十年代,那還是一個有夢想和希望的年代,年輕人可以為了國家奔走呼喊,可以為了自由聲嘶力竭;如今,備受摧殘的屌絲,面對的只有不斷變難的考試,不斷上漲的房價以及你永遠都琢磨不定的各項政策。
當然,屌絲們的困境顯然無法入名導的法眼,更不會出現在其鏡頭之中。他們眼中的成功與尊嚴,是去紐交所揮錘敲鐘,是去「攻陷美國」。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會明白或者看到屌絲們的困境,因為二者本來就生存在不同的世界,哪怕處在一個國家。這,便是中國夢最為吊詭的地方之一。如果說在美國敲鐘的那一刻暗示著中國的崛起,寄託著中國夢的美好幻想。那麼,為何這個夢一定要借助於美國才能實現呢?為什麼必須得在美國揮錘敲鐘才算成功呢?
或許,導演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太多,所以借孟曉駿之口,說明來美國上市是為了一雪在美前恥,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這種中國式的證明,在捐贈實驗室時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富豪的淺薄與狂妄,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中,功成名就的三人最初也是屌絲,也曾被現實逼得幾乎走投無路,也曾無數次地失敗和被拒絕。在有關部門面前,成東青也只能低頭彎腰裝孫子地說:「您說吧!罰多少?我都認了。」
正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成東青居然還把新夢想給做成了,並在美國上市了。然而,成東青的成功固然耀眼,可是在一個沒有基本公平和正義,在一個處處需要裝孫子的國度,這種成功,又有幾個人可以複製呢?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中國合夥人》的劇本以俞敏洪創辦新東方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性格迥異的高材生經過努力和奮鬥,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打拼,並最終功成名就的勵志故事。然而,正是這樣一部免費為新東方宣傳的電影,卻遭遇俞敏洪的冷遇甚至是排斥。農曆年前,俞敏洪看完樣片後,在微博上表態:「我到今天也沒見過陳可辛或任何演員,所以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和新東方有什麼關係,當然更沒有參與投資。徐小平和我提過這部電影,但我堅決反對把新東方搬上銀幕,所以現在和未來這部電影和我都沒有關係。」
俞敏洪是中國企業界裡出了名的老好人,同時也是無數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寬厚師長,以其個性和作風,能在微博上公開說出這樣決然而生硬的表態,的確讓人錯愕。況且,這部電影還能讓新東方省去一大批宣傳費,更可以為俞敏洪個人的形象加分不少。不過,看完《中國合夥人》全片後,我完全理解一向溫文爾雅、和善可親的俞老師,為何在影片尚未公映前便如此「冷言相加」了。
影片一開始,雄壯嘹亮的《國際歌》和崔健那令人血脈膨脹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很快便能將觀眾帶入那個曾經火熱而充滿希望的八十年代,各個時代斷截面的次第呈現,更賦予了影片時代感和懷舊情緒。然而,正是這樣一部主打懷舊和勵志的影片,卻為了滿足投資方的票房要求和實現導演的個人野心,全然放棄了成為一部具有開創性和標杆意義電影的機會,淪為一部打著夢想旗號圈錢的庸俗商業片。更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夢想與尊嚴等宏大辭彙貫穿全片,但影片卻是有夢想之名而無夢想之實。
對一位香港導演,如果要求其在影片中細緻入微、現實逼真地刻畫出中國這30年的變化,並用鏡頭記敍大陸市場經濟30年的野蠻生長史,這無疑是不近人情的苛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導演有理由對歷史和現實進行任意的裁剪和虛構。如果說影片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有意忽視是為了政治安全,那麼,對民營企業生存困境的漠視和對美國式傲慢的刻意放大,則是全片不可原諒的敗筆,而這種敗筆在當下恰好契合了新時代的主旋律。
一位名為「LOOK牌」的網友看完影片後無不憤懣地評論道:「一出缺乏歷史細節、抽空現實、堆砌表面符號、浮光掠影式的拙劣勵志劇,就劇作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完全搞不懂這幫人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成功的。最後結尾,一張張真實人物的照片太惡劣了,好像這些來路不明的商界精英就是中國夢的歷史真相。」
LOOK牌的疑問是搞不懂這幫人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成功的,而中國極具爭議性的媒體人胡錫進則稱,他們改變了中國,他們是俞敏洪式的英雄。對於導演而言,這部電影正是要向胡錫進口中的「英雄」致敬,正是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在中國也可以實現美國夢,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一樣。
影片的投資人之一、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說,影片中孟曉駿的角色具有劃時代意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美狂潮,終於在21世紀實現了歷史性逆轉,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一代中國人尤其是「70後」「80後」「90後」追夢的沃土。
對於如今已經功成名就的徐小平,他當然可以從容優雅地稱中國是追夢的沃土,可是他應該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曾經是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和借來的五十幾塊錢,在激動忐忑中踏上出國的飛機。作為一個名校畢業的精英,曾經的徐小平選擇用腳投票,離開了這個被他譽為「追夢沃土」的祖國;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如今的徐小平在光影交錯的銀屏之上完成了自己對於青春的致敬。
那些信誓旦旦地聲稱中國夢即將取代美國夢的社會名流們,我猜想他們大概不會忘記前不久的白宮請願事件吧。因為一樁懸案,成群結隊的中國線民在美國白宮官網上留言,希望以此推動案件的進一步公開。正所謂一葉知秋,其他毋需多言,單就此事便可窺探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本質區別,二者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也正是因為此事,一句「高層玩禪讓,中層搞世襲,底層向白宮請願」的自嘲語悄然流行於互聯網。在此類自嘲的印證下,中國夢在底層民眾看來,無疑已經成為了一句蒼白得可笑的口號。不過,對諸多已經華麗轉身的大佬而言,他們對中國夢或許有著更為複雜和微妙的情感。
柳傳志說,一人一票中國將陷入萬劫不復;馬雲稱,政治體制改革與你沒有半點關係;牛根生,在痛哭流涕之後將一手締造的企業賣個了國字頭的中糧;李書福,坦言聽政府的話就沒錯;楊瀾,靠虛假資訊在香港資本市場翻雲覆雨;王石,曾擲下豪言——從不行賄;馮侖,一直堅信自己仍然處女之身……
正是因為有這些或功成、或身退、或依舊奮戰一線的商界大佬的存在,中國夢才有了具體的注腳,但是,這樣的中國夢並不完整,它只是「中國富人的夢」。大佬們的青春已然逝去,而正值青春的人卻沒有了享受青春的閒暇。正如電影中一再提及的一句臺詞「時代在改變」一樣,如今的時代早已與八十年代不同。八十年代,那還是一個有夢想和希望的年代,年輕人可以為了國家奔走呼喊,可以為了自由聲嘶力竭;如今,備受摧殘的屌絲,面對的只有不斷變難的考試,不斷上漲的房價以及你永遠都琢磨不定的各項政策。
當然,屌絲們的困境顯然無法入名導的法眼,更不會出現在其鏡頭之中。他們眼中的成功與尊嚴,是去紐交所揮錘敲鐘,是去「攻陷美國」。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會明白或者看到屌絲們的困境,因為二者本來就生存在不同的世界,哪怕處在一個國家。這,便是中國夢最為吊詭的地方之一。如果說在美國敲鐘的那一刻暗示著中國的崛起,寄託著中國夢的美好幻想。那麼,為何這個夢一定要借助於美國才能實現呢?為什麼必須得在美國揮錘敲鐘才算成功呢?
或許,導演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太多,所以借孟曉駿之口,說明來美國上市是為了一雪在美前恥,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這種中國式的證明,在捐贈實驗室時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富豪的淺薄與狂妄,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中,功成名就的三人最初也是屌絲,也曾被現實逼得幾乎走投無路,也曾無數次地失敗和被拒絕。在有關部門面前,成東青也只能低頭彎腰裝孫子地說:「您說吧!罰多少?我都認了。」
正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成東青居然還把新夢想給做成了,並在美國上市了。然而,成東青的成功固然耀眼,可是在一個沒有基本公平和正義,在一個處處需要裝孫子的國度,這種成功,又有幾個人可以複製呢?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