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6月23日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詩句,出自北宋詩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它傳達了作者面對成敗的生活態度,即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敗而妄自菲薄。
范仲淹(九八九-一零五二),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一零五二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六十四歲。
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父親范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俶一同投宋,端拱初年(九八八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祕書)。端拱二年(九八九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於徐州,次年(九九零年)父親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來源,范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yue),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 (網路圖片)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二十一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范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浪費,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不耐煩,有次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為什麼,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原是姑蘇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生活。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恨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立門戶,好好學習,等到將來功成名就,再來贍養母親。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范仲淹伴燈苦讀。(網路圖片)
刻苦攻讀 終於中第
南京是人煙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睢陽應天府書院。(網路圖片)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來到此地之後,范仲淹如魚得水,歡興緻極,所以他十分珍惜這天堂般的知識殿堂,不思晝夜,刻苦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試,在一零一五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這時,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事奉。一零一七年,他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方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范仲淹入仕後,最初十余年,一直擔任地方上的小官員。他每到一地總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並且幹得很有成縛。宋真宗天禧五年(一零二一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任西溪鎮鹽倉監官,掌管鹽稅。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西南)各州,因唐時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已頹壞,每年秋季海潮泛濫,往往阡陌洗盪,廬捨漂流,人畜喪亡,鹽灶也多被沖毀,災情十分嚴重。退潮以後,過去的良田都變成了不宜耕種的鹽鹼地,老百姓無以為生,只好攜家外逃。這件事本來不屬范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他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修復捍海堤。宋仁宗天聖二年(一零二四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個修堤。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天聖六年(一零二八年)春,長達一百五十裡的捍海堤終於修好,解除了這一帶的潮水災害,保護了農田和鹽埸。二千六百戶外逃居民也紛紛返回家園恢復生產,原來葭葦蒼茫的荒地,又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當地人民為了紀念范仲淹的功績,為他修建了祠堂,並將捍海堤取名為范公堤,災區中心興化縣的人民往往以范為姓。
由於范仲淹有此政績,便調到朝廷擔任祕閣校理(祕閣是皇家藏書樓之一,校理是負責藏書的整理和校勘),到了朝廷,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病,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鬥爭,犯顏直諫。他因不畏權勢、伸張正義而三被貶謫,被人譽為「三光」。
在朝廷,范仲淹整天不是與皇帝相隨,就是與達官顯貴為伍,無形中被推進了險惡的政治鬥爭漩渦。當他得知宋仁宗已是二十歲的人了,但朝中各種軍政要事,卻全憑六十多歲的劉太後把持,自己一點權力也沒有。並且還聽說太後選定「冬至」這一天要仁宗率滿朝文武在千點給她叩頭慶壽,便上書力諫劉太後撤簾罷政,還權仁宗。還據理力爭說,太後過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豈不亂了後世的體統?為此觸怒了劉太後,被貶至河中府任通判。京城的大小官員成群結隊送他到城外,大家舉杯餞別:「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啊!」
幾年後劉太後去世,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任命為「右司諫」,也就是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然而他屁股還沒有坐熱,「老毛病」又犯了,和皇帝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宋仁宗有了新歡,在時任宰相呂夷簡的挑唆下,想廢掉賢惠正直的郭皇後。呂夷簡等大臣舉雙手贊成,猛拍皇帝馬屁,還振振有詞:既然平民都可以休妻離婚,莊稼漢多收了幾斗糧食還想換老婆,何況一個皇帝?范仲淹卻不識時務,引經據典,擺出一堆大道理,堅決反對仁宗廢後。仁宗煩得受不了,惱羞成怒,一聲令下,把范仲淹貶到睦州。京城官員聞訊,又一次熱熱鬧鬧地來送別,大聲讚揚:「范君此行,愈為光耀!」
范仲淹貶到地方後,任所常動,但每到一地,他都興利除弊,注重發展教育。景佑元年(一零三四年),范仲淹調到故鄉,擔任蘇州知州(一州的行政長官),他看到蘇州暴雨成災,伏天的大水,過了秋天仍未退下,農田被淹,秋收無望,數萬家農戶,面臨飢餓死亡的威脅。這樣,走馬上任伊始,他就了解水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導太湖之水海的計劃。他又親臨現場,督修這項工程。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蘇州人民一致努力,終於疏通了淤塞的河道,把積水導入了江海。這次太湖水道的疏通,對保障太湖周圍的蘇、常、湖、秀四州的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范仲淹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宅。一天,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巡視一遭後,向范仲淹賀喜道:「這是塊貴地,今後您家中定有公卿相繼出世。」范仲淹聽了笑道:「我家獨佔貴地,倒不如讓出建學,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將相不是更多嗎?」不久,范仲淹就在這裡建起郡學,親自聘請學識淵博的人任教,使學堂越辦越好,名冠東南。
由於范仲淹政績斐然,又過數年,范仲淹再次被朝廷起用,任命為待制職銜。可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他沒有接受一點教訓,還是那樣的疾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和黑惡勢力不共戴天。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便根據詳細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最後,仁宗還是站在了呂夷簡一邊,奪了范仲淹的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士大夫們轟動了,第三次跑來喝餞行酒,嘖嘖稱讚:「范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隻整羊,作為祭吧!」
「三光」之後,在饒州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告誡他說,君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願君此後緘默不語,少管閑事,可保平安,可蔭妻子。剛直不阿的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也幸虧有宋一代都能夠遵循不因言事殺大臣的祖訓,仁宗又是個不是太糊塗太刻薄的皇帝,所以,范仲淹雖三次因言獲罪,還都能毫髮未傷,反倒獲得「三光」美譽,那些與他惺惺相惜、飲宴相送的臣僚也都沒受株連。
一零三九年,西夏軍隊進犯宋之邊境,次年正月,元昊大軍進逼延州(今陝北延安)。在這樣嚴重的局勢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將他召入朝,恢復了天章閣待制之職,讓他出任陝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今陝西西安一帶),後來,宋仁宗任命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全面統籌邊防,任命范仲淹和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分別負責延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涇原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甘肅平涼)。這時的范仲俺已經五十二歲了,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髮,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他發誓要像當年東漢的竇憲擊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紀功而還那樣,保衛邊疆,讓百姓安居樂業。一連數日,范仲俺不停蹄地視察延一帶地形和邊防守備,聽取守邊將士的意見,視察歸來,便廢寢忘食地謀慮對付西夏的戰略方針。於是范仲俺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 等相應的措施。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築寨堡,建立軍事據點。范仲俺採納部下種世衡的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裡古寬州的故壘上築城。這裡地處要衝,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於從地下一百五十尺處冒出了清泉,於是取名為清澗城。種世衡又大興營田,一年收穫糧食近萬石,補充了軍糧;又募商賈通貿易,經濟上逐漸充實起來。同時,鼓勵軍隊練武習射,把銀錢當靶心,誰射中就賞誰,自此人人能射,終於使清澗城成為延州北面一個堅固的軍事要塞。
慶曆三年(一零四三)四月,宋夏局勢剛剛和緩,宋仁宗便將范仲淹調回東京,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內憂外患不時爆發,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國家財政卻入不敷出。范仲淹一貫主張改革,以治理天下為己任。他認真總結從政二十八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在范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屍位素餐的寄生蟲被除了名,一批幹才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辦事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有所改善,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許多正直的官員紛紛賦詩,讚揚新政,人們圍觀著改革詔令,交口稱讚。但是,這場改革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衊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他們並串通宦官不斷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樹黨羽的讒言。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慶曆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訂歷新政終於失敗。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到鄧州,之後又輾轉於杭州、青州,皇佑四年(一零五二年),他調往潁州(今安徽阜陽),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終年六十四歲。遺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五卷(今本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三卷(今本為《奏議》二卷);《尺牘》五卷(今本三卷);另有《文集補編》一卷。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當年范仲淹貶到鄧州後,身體很不好,這時,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諒從岳州(今湖南嶽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一篇記。范仲淹為了激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一口答應了 宗諒的請求,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裡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范仲淹用洗鍊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並且借景抒情,勸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憂傷,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左)、滕子京(右)(網路圖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曆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在死後入殮時,連件新衣服都沒有。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於替人家辦好事,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 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他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而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奮發向上的思想光輝,仍有著啟發和教育意義。
范仲淹(九八九-一零五二),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一零五二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六十四歲。
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父親范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俶一同投宋,端拱初年(九八八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祕書)。端拱二年(九八九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於徐州,次年(九九零年)父親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來源,范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yue),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 (網路圖片)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二十一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范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浪費,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不耐煩,有次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為什麼,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原是姑蘇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生活。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恨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立門戶,好好學習,等到將來功成名就,再來贍養母親。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范仲淹伴燈苦讀。(網路圖片)
刻苦攻讀 終於中第
南京是人煙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睢陽應天府書院。(網路圖片)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來到此地之後,范仲淹如魚得水,歡興緻極,所以他十分珍惜這天堂般的知識殿堂,不思晝夜,刻苦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試,在一零一五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這時,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事奉。一零一七年,他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方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范仲淹入仕後,最初十余年,一直擔任地方上的小官員。他每到一地總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並且幹得很有成縛。宋真宗天禧五年(一零二一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任西溪鎮鹽倉監官,掌管鹽稅。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西南)各州,因唐時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已頹壞,每年秋季海潮泛濫,往往阡陌洗盪,廬捨漂流,人畜喪亡,鹽灶也多被沖毀,災情十分嚴重。退潮以後,過去的良田都變成了不宜耕種的鹽鹼地,老百姓無以為生,只好攜家外逃。這件事本來不屬范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他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修復捍海堤。宋仁宗天聖二年(一零二四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個修堤。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天聖六年(一零二八年)春,長達一百五十裡的捍海堤終於修好,解除了這一帶的潮水災害,保護了農田和鹽埸。二千六百戶外逃居民也紛紛返回家園恢復生產,原來葭葦蒼茫的荒地,又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當地人民為了紀念范仲淹的功績,為他修建了祠堂,並將捍海堤取名為范公堤,災區中心興化縣的人民往往以范為姓。
由於范仲淹有此政績,便調到朝廷擔任祕閣校理(祕閣是皇家藏書樓之一,校理是負責藏書的整理和校勘),到了朝廷,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病,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鬥爭,犯顏直諫。他因不畏權勢、伸張正義而三被貶謫,被人譽為「三光」。
在朝廷,范仲淹整天不是與皇帝相隨,就是與達官顯貴為伍,無形中被推進了險惡的政治鬥爭漩渦。當他得知宋仁宗已是二十歲的人了,但朝中各種軍政要事,卻全憑六十多歲的劉太後把持,自己一點權力也沒有。並且還聽說太後選定「冬至」這一天要仁宗率滿朝文武在千點給她叩頭慶壽,便上書力諫劉太後撤簾罷政,還權仁宗。還據理力爭說,太後過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豈不亂了後世的體統?為此觸怒了劉太後,被貶至河中府任通判。京城的大小官員成群結隊送他到城外,大家舉杯餞別:「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啊!」
幾年後劉太後去世,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任命為「右司諫」,也就是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然而他屁股還沒有坐熱,「老毛病」又犯了,和皇帝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宋仁宗有了新歡,在時任宰相呂夷簡的挑唆下,想廢掉賢惠正直的郭皇後。呂夷簡等大臣舉雙手贊成,猛拍皇帝馬屁,還振振有詞:既然平民都可以休妻離婚,莊稼漢多收了幾斗糧食還想換老婆,何況一個皇帝?范仲淹卻不識時務,引經據典,擺出一堆大道理,堅決反對仁宗廢後。仁宗煩得受不了,惱羞成怒,一聲令下,把范仲淹貶到睦州。京城官員聞訊,又一次熱熱鬧鬧地來送別,大聲讚揚:「范君此行,愈為光耀!」
范仲淹貶到地方後,任所常動,但每到一地,他都興利除弊,注重發展教育。景佑元年(一零三四年),范仲淹調到故鄉,擔任蘇州知州(一州的行政長官),他看到蘇州暴雨成災,伏天的大水,過了秋天仍未退下,農田被淹,秋收無望,數萬家農戶,面臨飢餓死亡的威脅。這樣,走馬上任伊始,他就了解水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導太湖之水海的計劃。他又親臨現場,督修這項工程。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蘇州人民一致努力,終於疏通了淤塞的河道,把積水導入了江海。這次太湖水道的疏通,對保障太湖周圍的蘇、常、湖、秀四州的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范仲淹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宅。一天,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巡視一遭後,向范仲淹賀喜道:「這是塊貴地,今後您家中定有公卿相繼出世。」范仲淹聽了笑道:「我家獨佔貴地,倒不如讓出建學,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將相不是更多嗎?」不久,范仲淹就在這裡建起郡學,親自聘請學識淵博的人任教,使學堂越辦越好,名冠東南。
由於范仲淹政績斐然,又過數年,范仲淹再次被朝廷起用,任命為待制職銜。可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他沒有接受一點教訓,還是那樣的疾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和黑惡勢力不共戴天。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便根據詳細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最後,仁宗還是站在了呂夷簡一邊,奪了范仲淹的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士大夫們轟動了,第三次跑來喝餞行酒,嘖嘖稱讚:「范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隻整羊,作為祭吧!」
「三光」之後,在饒州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告誡他說,君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願君此後緘默不語,少管閑事,可保平安,可蔭妻子。剛直不阿的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也幸虧有宋一代都能夠遵循不因言事殺大臣的祖訓,仁宗又是個不是太糊塗太刻薄的皇帝,所以,范仲淹雖三次因言獲罪,還都能毫髮未傷,反倒獲得「三光」美譽,那些與他惺惺相惜、飲宴相送的臣僚也都沒受株連。
一零三九年,西夏軍隊進犯宋之邊境,次年正月,元昊大軍進逼延州(今陝北延安)。在這樣嚴重的局勢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將他召入朝,恢復了天章閣待制之職,讓他出任陝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今陝西西安一帶),後來,宋仁宗任命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全面統籌邊防,任命范仲淹和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分別負責延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涇原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甘肅平涼)。這時的范仲俺已經五十二歲了,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髮,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他發誓要像當年東漢的竇憲擊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紀功而還那樣,保衛邊疆,讓百姓安居樂業。一連數日,范仲俺不停蹄地視察延一帶地形和邊防守備,聽取守邊將士的意見,視察歸來,便廢寢忘食地謀慮對付西夏的戰略方針。於是范仲俺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 等相應的措施。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築寨堡,建立軍事據點。范仲俺採納部下種世衡的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裡古寬州的故壘上築城。這裡地處要衝,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於從地下一百五十尺處冒出了清泉,於是取名為清澗城。種世衡又大興營田,一年收穫糧食近萬石,補充了軍糧;又募商賈通貿易,經濟上逐漸充實起來。同時,鼓勵軍隊練武習射,把銀錢當靶心,誰射中就賞誰,自此人人能射,終於使清澗城成為延州北面一個堅固的軍事要塞。
慶曆三年(一零四三)四月,宋夏局勢剛剛和緩,宋仁宗便將范仲淹調回東京,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內憂外患不時爆發,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國家財政卻入不敷出。范仲淹一貫主張改革,以治理天下為己任。他認真總結從政二十八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在范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屍位素餐的寄生蟲被除了名,一批幹才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辦事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有所改善,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許多正直的官員紛紛賦詩,讚揚新政,人們圍觀著改革詔令,交口稱讚。但是,這場改革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衊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他們並串通宦官不斷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樹黨羽的讒言。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慶曆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訂歷新政終於失敗。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到鄧州,之後又輾轉於杭州、青州,皇佑四年(一零五二年),他調往潁州(今安徽阜陽),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終年六十四歲。遺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五卷(今本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三卷(今本為《奏議》二卷);《尺牘》五卷(今本三卷);另有《文集補編》一卷。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當年范仲淹貶到鄧州後,身體很不好,這時,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諒從岳州(今湖南嶽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一篇記。范仲淹為了激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一口答應了 宗諒的請求,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裡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范仲淹用洗鍊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並且借景抒情,勸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憂傷,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左)、滕子京(右)(網路圖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曆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在死後入殮時,連件新衣服都沒有。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於替人家辦好事,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 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他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而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奮發向上的思想光輝,仍有著啟發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