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志義:侵略與人權

2013年11月05日評論
【新唐人2013年11月6日訊】「愛國」最重要的內容是反對侵略。侵略的本質是對人民的壓迫與掠奪,反侵略是反壓迫掠奪。而壓迫掠奪的表現是對具體人權的侵害。有壓迫掠奪便無人權,有人權則無壓迫掠奪。人類爭取人權,反對壓迫掠奪,首先表現在國內。遏制統治者權力,改造專制制度的民主運動,正是這一鬥爭的具體體現。而不主要的表現為國家之間的戰爭。

在人權意識沒有覺醒,民主制度沒有建立之前,國家之爭大多不是人民利益之 爭,而是統治集團之間,由誰來壓迫掠奪人民的權力之爭。國家的形成,是歷史上那些暴力集團之間爭奪和劃分壓迫掠奪範圍的結果,誰的拳頭硬,誰的地盤就大。 專制統治者號召人民抵抗外國或外族侵略,都是統治者不願把壓迫掠奪本國人民的權力讓給外國外族統治者,並欺騙人民,說是保衛國家。春秋戰國期,國家林立,你爭我奪,誰正義,誰不正義,誰侵略誰,如何能分清?所謂春秋無義戰,此之謂也。歷史上國家的形成,大部分是暴力集團爭奪控制範圍的結果。現在世界上的國家,多是這種爭奪的產物。為什麼有的國家大,領土廣闊,有的國家小,有如彈丸?其實大多沒有什麼道理,它形成於歷史上的暴力爭奪。

侵略產生於專制制度。一個對內壓迫掠奪人民的政權,必是一個具有潛在侵略性的政權。以前的皇帝熱衷於「開韁闢土」,是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把土地,資源和人民都看作是他的,是他壓迫掠奪的對象,當然越多越好。擴大壓迫掠奪的地域覆蓋範圍,使統治者獲得更多「好處」,是專制政權的內在邏輯。它或許沒有侵略行為,那是它的實力不夠,一旦有了實力,由這種內在邏輯決定的侵略本性就會暴露出來。

朝鮮為什麼搞「先軍政治」?表面上的理由無非是抵制外國侵略。但侵略的本質含意是對人民的壓迫掠奪,金家王朝沒有對朝鮮人民壓迫掠奪?如果換作南朝鮮的制度,北朝鮮的人民是會活得更好還是更差?所以朝鮮的「先軍政治」既有增強暴力對付本國人民的用意,更重要的確實是對付外國。不過在金家王朝的眼中,對付外國,一是怕他的權力地位被外人奪去。二是只要他有實力,壓迫掠奪的本性,很可能驅使他用武力去擴大壓迫掠奪範圍。目前他對南朝鮮常常口出狂言,南朝鮮的人民,包括國際上對這樣的政權保持高度警惕,遏制其軍事力量(比如原子彈的製造),卻又對其進行人道主義的援助(比如提供糧食),說明世界各國,不是遏制朝鮮人民,而是遏制這一政權,和其潛在的侵略本性。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什麼沒有侵略他國?源於其政治制度。假定美國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佔領了另一個國家,並把它變成美國的一個洲,美國必然要把自已的制度移植到這個洲,人權還要像其他洲一樣得到保障,政府仍要由人民選舉產生,資源仍要通過自由交易來實行全國甚至全球共用,稅收仍然主要用於洲的公共事務,只是由於它只是一 個洲,需向國家繳納處理國家級公共事務的費用。顯然,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或成為美國的一個洲,區別對美國來說,是空洞的國之大小,對這個洲來說,只是官員有無處理國家級公共事務的權力,如外交與國防,並不涉及人民的根本利益。

歷史上的「殖民地」,確是侵略的產物。「殖民」的含意,是殖民者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與掠奪。在人權進步與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時,實質意義的「殖民地」越來越少。民主與民族獨立,都可以剝奪宗主國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與掠奪。但如果民族獨立不伴隨民主化,人民可以從外國人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卻不一定能從本國人的統 治中解放出來,受外國人的統治與受本國人的統治,對人民來說,並無大太區別(也許外族壓迫比本族壓迫更厲害,但只是壓迫程度的差別,而非是有無壓迫的差別,甚至有的本族壓迫強於外族壓迫)。民族獨立不一定是人民解放運動,人權進步與民主化則是人民解放的根本途徑。

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也許在殖民地初期,英國統治者確實壓迫掠奪過香港人民,但隨著制度的變遷,香港人民的權利與自由在增進,英國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和掠奪在日漸減少,這卻是不爭的事實。香港人民並不是在回歸中國後「站起來」的,而是在自身權利與自由增進的過程中逐步「站起來」的。香港的官員是英國任命的總督還是中國任命的行政長官,在香港回歸時,對香港人民來說並不是第一位的因素,制度才是決定香港人權利的關鍵。中國政府的「一國兩制」,保持香港制度不變,既未使香港人的權利自由增加,也未減少。所以香港回歸並不具有把「受苦受難」的香港人解放出來的實質意義,而只是一種空洞的「國家尊嚴」的體現。如果香港的民主制度達到由民眾直選官員的程度,香港由英國回歸中國更是只具象徵意義。

「領土完整」,「領土擴大」,或「領土縮小」,真有那麼重要嗎?如果一塊土地無人居住,歸這個國家還是歸那個國家,確與這國全體人民有關,因為這是無主的自然資源。一個國家自然資源多一些對全體人民還是有利的。但有人居住的土地,主人是居住於此的人民。在人權得到保障和實行民主制度的條件下,這塊土地屬於這個國家還是那個國家的衝突,對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或這個國家那個國家的人民來說,並不是具有實質意義上的衝突,只關乎官員的「臉面」(官員往往把這種「臉面」說成是「國家尊嚴」)。民主化正在大大減少國家領土之爭的實質意義。由此引起的「愛國」或「賣國」,當然也就日漸空洞化。現在世界上確立「領土完整, 不容侵犯」原則,是基於歷史上專制統治者無休止的爭奪控制範圍,目的是通過承認國家的歷史形成現狀,來制止由這種爭奪帶來的戰爭。而領土的意義,目前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領土如何的組織為一個國家,由居住於此土地上的人民決定。比如英國與愛爾蘭的分與合。它反映了一種新的合理的思維。

國際關係是國內關係的延伸。人權得到保障和實行成熟民主(非多數專政的古典民主)的國家之間,不可能產生侵略戰爭。比如歐洲那些民主國家,歷史上他們之間戰爭不斷,是因為他們那時均是專制或不成熟民主國家。現在由於人權進步與民主成熟,再也不可能產生侵略戰爭(注意,這裡是侵略戰爭,不排除出現概率極低的資源爭奪武裝衝突,這種衝突只有通過市場化和建立國際裁決機構才能杜絕),除非它們之間又出現專制國家。相反,為了實現資源共用,減少矛盾,它們正在謀求緩慢的統一。一個以保護人權為基本職能的政權,是不容許壓迫掠奪的政權,怎麼可能產生侵略他國的動力?世界要消除侵略戰爭,就要消除專制制度。世界上沒有了 專制制度,也就沒有了侵略戰爭。

消除侵害人權的專制制度,不僅是人權受到侵害的國家內,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具體體現,而且也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有關。因為消除專制制度,就是消除潛在的侵略,消除產生侵略的根源。聯合國確立的《公民權利和 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要求各國簽署和實行,不僅是基於人的尊嚴,人的不受壓迫掠奪,基於一種價值理念,而且是基於消除戰爭,確立和平。在人權意識覺醒,侵害人權的壓迫掠奪者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新時代,「落後」不一定挨打,「專制」卻很可能挨打。

顯然,以反侵略為主要內容的「愛國」,隨著人權的進步,專制政權的消失,也將逐步消失。遺憾的是,目前世界上還存在壓迫掠奪自已人民的專制國家。由於其潛在的侵略本性,世界還得提防這樣的國家。我們正處於由專制向民主過渡的歷史大變遷過程中,當這一過程還未在全世界完全完成時,為了防備來自專制政權可能產生的侵略,「愛國」當然還會存在。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