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人物】 猶豫在天平兩端的英相——卡梅倫

2013年12月07日時政
【新唐人2013年12月07日訊】這個星期一到星期三,英國首相卡梅倫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在這次訪問之前,很多媒體對中英關係的形容一直是「不冷不熱」。但是這一次,卡梅倫率領號稱英國史上最大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其中包括6位部長和120多位英國的工商界巨頭。三天下來,雖然拿回了50多億英鎊的合同,卻迴避了對中國人權的關注。這讓卡梅倫成為這一週英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評論的焦點。

今天的一週人物,關注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

多數時候,金錢和道義各自把持著天平的一邊,而做出取捨的人必定也要接受歷史的審視。

肩負重振英國經濟重任的卡梅倫,同時還要保持住英國的崇高精神和良心,這個挑戰確實不小。

具有王室血統的卡梅倫1966年生於倫敦,祖先是英王威廉四世,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佈雷齊諾斯學院,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43歲的卡梅倫成為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然而在經濟陷入蕭條之時接掌一個經濟大國,卡梅倫面臨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無法重振英國經濟,卡梅倫和保守黨的執政能力必然受到質疑,在一些歐洲國家不斷接近中國以期獲得商業利益之時,曾因為會見達賴喇嘛而被中共取消中國之行的卡梅倫還能支持多久?

英國首相卡梅倫:「我不接受那種觀點,就是到了中國要麼只能談投資和就業機會,要麼只能談人權,這兩點都能談,這就是我這次中國之行要做的。」

這是卡梅倫出訪中國之前的承諾。事實上,除了經貿合同,卡梅倫能否直接關注中國人權正是英國及世界媒體尤為關注的一點。

在卡梅倫出訪之前,就有英國媒體建議他在與中國打交道時要硬氣一點,並舉例稱美國總統和德國總理都見了達賴喇嘛,不但沒惹麻煩,德國對中國的出口也絲毫未減。

然而卡梅倫最終沒能在公開場合向中共領導人提出人權問題,惹來國際媒體一片失望之聲。儘管面對質疑,卡梅倫始終否認迴避了人權問題。

英國首相卡梅倫:「我來到了擁有世界1/5人口的中國,我要確保通過開放市場,保證就業,爭取投資訂單等讓英國經濟獲得成功,但是同時,我們也提出了人權問題。」

事實上,如同媒體此前對卡梅倫的忠告,德國總理梅克爾沒有因為質疑中國人權而損失經濟利益,相反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卡梅倫雖然也拿回了50多億的訂單,卻漸漸遺失了英國的尊嚴。

中共黨媒在卡梅倫出訪中國的第二天刊登社論,公開貶低 「英國也已不再是甚麼『大國』,它就是一個歐洲老牌國家,適合旅遊和留學,有幾支好球隊。」 「我們不認為他的這次來訪會是中英『鬥爭』的結束。」

而英國BBC中文網將卡梅倫此次中國之行比喻為「潮溼的爆竹」,「英國媒體對他的中國之行狂轟濫炸,而中國媒體對他的歡迎冷冷清清。」

顯然,選擇金錢放棄道義之後的結果是兩邊都不討好,因此還在金錢與道義的天平前猶豫的卡梅倫,也許可以參照德國,面對看似強硬的中共獨裁政權,更硬氣一些,反而會得到一個「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