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日美大學比較 納稅人的錢花法大異

2014年06月11日社會
【新唐人2014年6月11日訊】6月7日、8日和9日是中國的高考日。新聞中報導出現封路、攔車的家長隊伍,防止路過車輛影響一旁的高考考生,一切都要為高考讓路。大陸經濟學家對比了中國、日本、美國三大國大學的差距,並指出,各國納稅人的錢花法大不同。

在中國,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級不留,要經過12年才熬到參加高考。今年的高考考生據說有939萬,還有100多萬考生棄考。其中一部分優質又有錢的考生早就被掐尖,選擇了去國外讀大學了;還有一部分沒錢的考生,乾脆放棄了高考,早就不指望那勵志的知識改變命運的關照了。

在中國大多數父母把高考理解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紙考卷決定孩子一生」等重要問題,這不僅令做學生辛苦。做父母的也辛苦。為了讓子女念重點學校、重點班,費盡心力,絞盡腦汁,運用各種關係才把孩子送進去。

大陸經濟學家郎咸平發表博文指出,中國的重點學校、重點班數量有限,那麼多的學子爭先恐後地往上爬,導致學生的負擔過重,父母親也是負擔過重。

中共教育部等有關單位推出了所謂的「減負令」。幾十年裡教育單位、教育部門推出了56個「減負令」,但學生們根本沒有減負。

中國、日本和美國三國大學差別

郎咸平對照日本和美國的大學,分析其中的原因:美國人的第一志願是想上哈佛大學,日本人的第一志願是想上東京大學,中國人的第一志願是想上北大、清華。再看美國、日本、中國的高中畢業人數和大學錄取比例,美國想上哈佛的高中畢業生有0.06%的機會能最終被錄取,日本想上東京大學的高中畢業生有 0.19%的機會,中國想上北大、清華的高中畢業生只有0.04%的機會。

所以想上名校就不可能減負。日本有句話,想上東京大學就得「四當五落」。就是晚上睡四個小時的人,才有可能當選,進入東京大學;如果睡五個小時,那就只能落榜。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念哈佛、東京大學,還有北大、清華。根據這個情況,美國、日本,還有中國的政府,就發展出一套獨立的教育體系,分配學生進入不同的學校。

美國生源的分流

郎咸平說,在美國生源的分流叫作「財富制」,全美國有4%左右的中學是頂級私立學校,這些學校都是私人出錢建的,基本都是最有錢的人去念,這些中學升大學的比例,比公立學校多出20%的升學率。

美國5%的中學是名牌公立學校,基本都處在豪華住宅區,那裡的房產稅徵得多,給學校的投入高於其他公立學校,學校的質量,也不輸頂級私立學校。

美國55%的學校是普通的公立學校。它們就建在一般的小區裡,父母親基本都是中產階級;美國36%的學校是給底層貧困人口建立的,升學的機會很渺茫。

日本的生源分流

在日本,它的生源分流被叫作「公平制」。日本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學校建設是由國家的財政負擔。日本在100年前就實行了硬體設備標準化,每個學校都像克隆出來的一樣。

日本的教育秉承的是一個公平的機制。你想考東京大學,只要參加全國統考就行。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非常重視考試,非常注重成績,所以他們的學生過得也非常辛苦。

中共用稅收建校5%提供給特權階層

郎咸平說,再看中國, 我們的政府用大量納稅人交的稅去修建學校,但是卻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5%的學校的建設上。我們把所有納稅人的錢,偏向性地只投給5%的學校,你覺得公平嗎?

再看是誰在念這些重點學校。以北京市為例,這些重點學校的學生1/3的是在初中所辦的「占坑班」裡考試成績優秀,且在奧數等比賽裡獲過獎;1/3是有學區房的學生;1/3的學生是靠關係、批條子進來的。

郎咸平說,總結起來,就是中國的公立學校既學習美國的財富制,又學習日本的公平制,進而獨立發展出一個特權制。另外,這裡面還涉及一個區域性特權的問題。

郎咸平還給各位提供一個數據說,北大、清華在北京的錄取率是0.76%,在河南的錄取率是0.05%。也就是說,北大、清華在北京招生的比例是河南的15倍。

在中國這種教育極度不公有情況下,你說是拼了命的苦讀,真的能考入名牌大學,就能改變命運嗎?當然不能說沒有,也有極少數改變命運的。

作者湘水無殤發表評論指出,為什麼人家14歲參加工作,27歲邊上研究生邊當副縣長;人家高中畢業,大學門一天都沒跨進去,照樣副處正處;你卻為了招聘去整容,好不容易擠破頭,簡歷被考官慵懶的收下了。你以為自己上了大學就是天子驕子,其實你不過是任人宰割的人肉包子。階層早已固化,你來了也就是添個螺絲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