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歷時10年搜集2600條中共新聞審查指令

2014年08月31日時政
【新唐人2014年8月31日訊】在中國,每天由政府部門發送給全國各地網站編輯的信息達數百條,如「明天關於省級新預算的報道,不要放到頭版,不要與以前的預算作比較,不要列出關聯,不要說任何可能招來質問的內容」;「允許刊登張副市長貪污的故事,但不許評論。」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審查人員不幹脆立即封鎖任何可能會冒犯北京的內容?為什麼還要去調製和微調?

事實上,對於中國的網路警察,對消息的控制已發展到包括很多層的含義。地方當局有一套工具詞彙——基本成了全國規範,用來指導網編如何處理敏感話題。最嚴厲的是「立即徹底刪除」。但是,隨著難以駕馭的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有必要開發一個更加微妙的做法。對於經過適當修剪後可以接受的故事,其術語是「先審查,後發表」。對於中央媒體已經說了一些話的敏感話題,給出的指示可能會是「只許轉載新華社稿件」。對於已經受到廣泛議論、無法避免的話題,可能採用「只提不炒作」,「只做小條新聞發表」,「只許登在報紙的最後部分」,「關閉評論框」和「隨時間推移淡化處理」。

我們知道這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加州伯克萊分校信息學院專聘教授蕭強,他引領世界深挖和拼接出中國的互聯網審查是如何運作的。在過去10年中,他和他的團隊收集、整理了中國各地網編收到的超過2600條指令庫。有的只有一兩行字,有的有很多頁。有些是一字不差,有些則是大意。一些是從Twitter、新浪微博和網路論壇上收集的,其它的是憤怒、沮喪的中國編輯發給蕭強的。

正如蕭強所發現的,新的審查策略表明:政府對社會化媒體的力量越來越關注。非正規的新聞報道,往往配有智能手機拍攝的圖片,快速廣泛流傳,以致如果官方媒體閉口不提便會失去公信力。在這種情況下,「放到報紙的最後部分刊登」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此外,網民對網路審查有相當的了解,單這個問題就會激怒網民。(傳統的印刷和電子媒體也受到審查,但給它們的指令是通過電話傳達的,更難追蹤,也很少泄露。因為網路太過龐大,以致無法用電話來管理,因此這些指令是寫出來的。)

在網民們的審視下,宣傳官員們面對要執行不受歡迎的網路審查任務,同時又要讓它至少看起來有個原因。這迫使他們去尋求一種平衡。有一次,兩名警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的消息出現在社交媒體上,如果監察人員「立即徹底刪除」的話,勢必會引髮網民的憤怒,於是他們允許該故事見諸網路,但指示「關閉評論」,顯然是擔心評論欄裡會充滿人們的歡呼慶祝。

中國的審查人員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限制網上言論。蕭強也披露,他們在更加努力地執行另一項任務——引導「情緒」來支持政府。當一個故事對黨有利,網編們會收到「放到主頁顯要位置」或「立即重放」的指示。當局也在聊天室和評論欄裡僱人發表虛假的親政府言論。省級和地方的對外宣傳辦公室和黨委宣傳部門僱人發表親政府評論。很難說在全國有多少這種領工資的評論員,但估計可能高達10萬人。有些評論是計件付酬。幾年前,同意這樣做的人被諷刺為「五毛」,因為據說他們發一個帖子掙5毛錢。到目前,有商業公司按照合同從事評論工作。

但是「五毛」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五毛們這些為掙錢的帖子高度重複和機械化,令網民很容易識別。這些帖子也讓真的想要表達親政府的評論被懷疑成是五毛貼。

為了保護消息來源,蕭強稍微更改了日期、姓名和文字的順序。他需要這麼做:2005年,記者師濤因給海外發送了一份未經批准的文件被判入獄十年。蕭強和他的小團隊檢查了所收到審查證據的真實性。偶爾他們會發現假的指令,便剔除出去。這項工作耗時、繁瑣,但有時他們很幸運。2012年春季的一天,蕭強正在使用關鍵詞來驗證指令時,谷歌搜索給出了一份東西,它有個奇怪的標籤「保存證據」。他打開一看,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文檔,裡面含有整整一年給主要省級新聞論壇的指示。一般來說,這種材料都是存在防火牆後面的政府伺服器上,但谷歌在一個私人空間中找到了它。蕭強不認識這個人,但「保存證據」這個標籤似乎在暗示他或她可能是一名反感政府指令的網編。蕭強的存檔裡包含了這個文件和三套類似的大型指令庫。

近年來,北京統治者一直在建設一個龐大的網路審查制度。它比任何時代可比的審查還要龐大許多倍。這一系統的大部分仍模糊不清;蕭強的2600條指令只顯示了其中的一角,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其中的幾個小角落。

文章來源:博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