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遠比我們想像的精彩,看看唐宋時期的「BBS」都寫了些什麼

2014年10月19日趣味頻道
【新唐人2014年10月19日訊】BBS,全稱Bulletin Board System,是公告牌系統。唐宋時期,也有BBS,就是牆壁。

牆壁的空間有限,不能長篇吐槽,只能寫短的。最言簡意賅的文體,莫過於詩。唐宋時期的BBS,就是題壁詩。

任何一種事物,要想流行,非得有渠道不可。唐詩的流行,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歌館酒肆,一個是牆壁。比方說,王之渙和他的夥伴們去喝酒,酒肆都是備好筆墨的,類似今天高檔吃飯的地方都配備有KTV系統,吃著喝著,提筆寫一篇《涼州詞》,吩咐給歌女唱。下次別的客人來喝酒,自己不懂寫詩,就讓歌女唱流行的,歌女一唱,《涼州詞》就傳開了。當時的長安,往來商人遊客不計其數,也有外國人,像東瀛人、高麗人、多食人(阿拉伯人)等。不過,讓這些詩流傳開的,主要還是各地進京趕考的文化人。考不上,回老家,這些詩就被帶到家鄉了;考上的,到地方當官,詩也被帶到地方去了。詩就通過這種渠道,流傳開了。

另一種渠道是牆壁。當時文人喝酒寫詩拼兩點,一是拼誰的詩先寫好,二是拼題到牆壁上誰的詩被大家傳。(姚合「棋罷嫌無敵,詩成貴在前。明朝題壁上,誰得眾人傳。」)牆壁題詩雖然不是主動擴散,但每天都有人從這裡走,看到牆上的好詩,背下來或者抄下來,也流傳開了。李白到了黃鶴樓,早有人伺候好了筆墨,提筆準備寫兩句,看到上面有人寫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再看看名字:崔顥。李白說,我不寫了。說不寫,還是要寫上理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c

詩人或者為了揚名,或者為了顯擺,就把詩題在牆壁上。很多題壁詩並不是即興題的,不像北宋的蘇軾有大才,《題西林壁》這種名篇隨手操筆就來了。很多人是在家裡費盡腦汁想好一首詩,背熟了,跑到大街上題上去,顯出是當場臨時作的樣子。就像今天很多怕在KTV出醜的人,唱K之前先在家裡練上幾天。

杜甫當年走到嶽麓山時,寫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於。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說宋之問昔年放逐,就在這裡留下了題壁詩,但好在他沒把所有景物詠完,好歹還留了一些,給我今天題壁用。後來辛棄疾寫詞,「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就是從老杜這裡來的。杜甫在夔府的時候,還寫詩給朋友,描述當時生活,「東郡時題壁,南湖日扣舷。」看來出門遊玩,不得不題壁。白居易甚至說,如果沒有題壁的本事,窗牖對著的山景就白白浪費掉了。(「無復新詩題壁上,虛教遠岫列窗間。」)

題壁還記載了不少詩人間的情誼。元稹,這個一生都很悲傷的才子,曾經對著一個朋友的題壁詩,潸然淚下,因為去年一起來題壁的朋友,今年已經不在人世了。(「碧澗去年會,與師三兩人。今來見題壁,師已是前身。芰葉迎僧夏,楊花度俗春。空將數行淚,灑遍塔中塵。」)齊己夏天去朋友家避暑,臨走了,在壁上題一首詩,說秋天我還過來。(「鶴默堪分靜,蟬涼解助吟。殷勤題壁去,秋早此相尋。」)

題詩的牆壁,主要是禪寺的牆壁、遊客多的山上的石壁、郵亭壁、樓壁。「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常建題在破山寺禪院牆壁上的。「閑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是寒山題在石壁上的。「雲暗山橫日欲斜,郵亭下馬對殘花」,是張祜題在郵亭壁上的。後來張祜有次到繞溪夜宿,正趕上秋天,夜橋水氣,秋竹霜華,想到從前題壁的光景,又傷感起來。(「更想曾題壁,凋零可嘆嗟。」)「染翰聊題壁,傾壺一解顏」,是孟浩然題在張明府海亭的。

總之,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的牆壁上,一般不在自己家牆壁上題。免得把牆壁弄髒,最關鍵的是,別人看不到。

倒是有人去朋友家,朋友不在,提筆在牆上留詩一首,表示自己來過。古代沒有手機,詩人又往往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來訪也不方便提前派個僮僕預約,來了沒逮到人是太常見的事。「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就是賈島來了沒撞見人,等著吧,不知道啥時候回來,回去吧,白跑一趟怪虧的。寫一首詩,也算此行不無收穫了。所以很多時候,主人不在,倒能把客人逼出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就是被這麼逼出來的。葉紹翁一輩子別的詩都一般,就這首最好,他真該感謝那個主人。

賈島和葉紹翁還好,應該沒有跑太遠,丘為就悲催多了。為了訪一個朋友,跑了三十裡山路,「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到了地方,敲了半天門,沒人答應。很懊惱,又把腦袋伸到窗戶縫裡看了半天,「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已經確定沒人了,還不捨得走,畢竟上山三十裡不容易啊,就想想主人可能跑哪裡了,其實主人也沒啥公事,半天得出結論:不是自駕游,就是釣魚去了,「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而且,還推斷出,主人和他肯定是前後腳錯過的,「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既然等不到主人,只好看看草色、對對新雨、聽聽松聲、撫撫晚窗。然後安慰自己說,能夠感受一下美景,也不枉跑一趟了。「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盪心耳。」這時候,三十裡山路的白跑,鬱悶情緒已經基本平復了,告訴自己見不見主人都無所謂了,「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留下一首詩,走了。

要不是丘為這次沒能和主人相見,一千多年以後的我們,就不可能欣賞到這麼一首好詩,不能捕捉和重溫當時那種微妙的被放了鴿子的情緒。如果是今天,到誰家,敲門不應,一通電話撥過去把對方臭罵一頓,然後打個車就回家了,就沒有這樣的好詩了。

還有一種,在主人家牆壁題詩,不是要發泄白跑一趟的牢騷和不爽,而是有求於主人,又不方便聊。寫一首詩,動之以情。比如,李商隱在令狐綯家裡的牆壁題詩一首,就純粹是給令狐綯一個人看的。

令狐綯的父親是令狐楚,父子兩人都做過唐朝的宰相。令狐楚對李商隱很有栽培之恩。當時「牛李黨爭」,令狐楚是牛黨的人,李商隱中進士之後,被王茂元看中了,把女兒許配給了李商隱。而王茂元是李黨的人,這時候令狐楚又剛剛去世。李商隱的這種舉動,就被令狐綯看成是背叛。多年以後,李黨失勢,王茂元也病故了,令狐綯當了宰相,李商隱希望得到他的提攜,就去他家,不知令狐綯是有意迴避還是怎樣,總之是不在家,李商隱就提筆在牆壁上留下一首詩,非常淒婉動人:

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開篇寫多年之前李商隱和令狐楚的父親一起把酒賞菊的雅事,接下來感嘆,老先生過世十多年了,如今又到了重陽節,我心裡能不思念嗎?——但李商隱的大才還體現在他說話非常有分寸,他絕不說「我對老先生的思念如何深切」之類的話,只說「九日樽前有所思」,「有所思」三個字,下得極有分寸,沒有任何的誇張和矯飾。最後說,郎君現在富貴了,可是我是沒有機會再坐到郎君的筵席上了。東閣,是宰相招致、款待賓客的地方,李商隱用了一個「窺」字,把自己的潦倒寫得淋漓盡致。令狐綯看了,也感慨不已。

《六祖壇經》裡,慧能的偈子,也是自己念了請人題到牆上的,好讓別的僧人看見。可見在唐朝,連不識字的僧人,都有題壁的需求。這種傳統,一直流行到宋朝。《水滸傳》裡也記載過不少。宋江在潯陽樓上題反詩倒罷了,吳用到盧俊義家裡題壁,居然也沒得到盧家僕人們的阻攔。南宋的陸遊、楊萬裡,還經常題壁。到了元朝,天下大亂。明朝的讀書人開始在義理上用功,詩詞一道就衰落了,題壁的傳統也不再流行了。


來源:觀察者;原題:唐宋時期的BBS



(責編:諸葛藏藏)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