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馮小剛建議恢復繁體字

2015年03月07日社會
【新唐人2015年03月07日訊】最近,大陸導演馮小剛在政協小組會議上提議,應該讓部份有豐富文化涵義的繁體字回歸中小學課本,避免漢字失傳,引發網絡熱議,關於漢字的繁簡存廢之爭硝煙再起。

據大陸《法制晚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大陸導演馮小剛,在3月4號的中共政協分組討論會議提議:「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中小學的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裡最重要的組成部份,希望這種文化別失傳了。

這一提議迅速在大陸「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多數網友和文化評論人士對馮小剛的想法表示贊同。甚至有網友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全面恢復繁體字。

台灣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協會常務理事陳彥玲:「我非常非常的贊同。」

廣西百色小學老師陳海:「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是非常贊成讓繁體字回到校園的,繁體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有著很深的內涵和祖先的智慧,它最大好處就是見其字、思其義,這是簡體字不能取代的。」

馮小剛還舉例說,如「親愛」這兩個字就非常有涵義,繁體字的「親」,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而繁體字的「愛」,是在簡體字「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失去了漢字的造字意涵。

中國歷史學專家 原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李元華:「正體字都是有內涵的,每一個字它都能講出為甚麼要這麼做,字的裡邊要傳遞我們甚麼,文化精神都有。每個漢字後邊都有讓我們知道的,我們本民族值得驕傲的文化內涵。在中共統治的黨文化天下裡邊,漢字學習已經背離了原來漢字裡邊有意義,而只是把『音』和『形』簡單對應起來,而真正的『形』和『意』這一部份——最核心部份就丟失了。」

近年來大陸民間要求恢復繁體字的呼聲不斷,但有反對者認為,簡體字雖然喪失了傳統,卻比繁體字簡單容易寫,一旦恢復繁體字,會讓小學生增加學業負擔。

對此有教育專家反駁,真正給大陸學生帶來負擔的,是繁重的課後作業和填鴨應試教育。

李元華:「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大家看到跟中國大陸一海之隔的台灣,已經堅持了幾十年的正體字,他們也沒說因為使用正體字就使學生負擔學業加重啊,或者說影響學習進度。真正踏下心來學正體字的時候,不在多一筆劃少一筆劃。這是中共現在一種把文化的東西和其他商業的東西混為一談。」

支持恢復繁體字的教育者還指出,所謂簡體字比繁體字容易學是錯誤的觀點,因為繁體字有系統,可以理解記憶,而簡體字則無根,無規律。

陳海:「我認為繁體字應從小孩學起,雖然筆劃多了點,但是一旦理解了這個字裡面包含的意思,就會非常快的記憶,還能舉一反三,不像簡體字要死記硬背。」

陳彥玲:「中文正體非常字好學,因為他是有系統的,你只要學一個字,另外相關的字你很快就學會的。可是簡體字變成破壞了那個系統,你反而要儘力的去強記那個字,那你更辛苦。」

很多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愛好者都認為,漢字的簡化,有著去中國化的傾向。對此,中國歷史學專家,原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李元華指出,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形音意相結合的文字,任何一個地方變動,內涵都會發生變化。而中共在五十年代簡化漢字的思路,就是要消滅漢字,使原來有內涵,能表意的漢字變成了一堆無意義的字元。這就是在毀滅中國傳統文化。

採訪編輯/張天宇後制/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