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星期天,中國中央銀行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據信中國由此將釋放出1萬多億元人民幣的貨幣進入流通。
中國央行這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幅度和時機令許多人感到意外。這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最大幅度地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也是央行兩個月來第二次降低準備金率。
另外,被廣泛認為是泡沫化嚴重的中國股市價格在過去的半年裡大漲,在央行宣布這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之前的兩個星期裡更是瘋漲。此時此刻,再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無疑將加劇本來就已經嚴重的股市泡沫。
中國這種令人感到意外的舉動引發了不同的反應。
央行「放水」與股市
進入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明顯,在中國國內外引起普遍的擔憂。
中國央行採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促使更多貨幣投入流通,被眾多的投資者認為是有利於規模名列世界前茅的中國經濟再度恢復快速增長。美國、歐洲和亞洲股市由此上揚。
與此同時,在中國國內,央行這種投放更多貨幣進入流通的舉動被廣泛稱作「放水」。銀行「放水」是一種中國民間的貶義說法,意思是稀釋貨幣價值,使錢變得不值錢。
在央行發布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之後,《中國經營報》發表的一則微博似乎反映了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整體走勢、對中國股市和央行「放水」的擔憂:
「【股市一團爛渣,人們為何仍迫不及待買入股票?因為現金更爛!】我們的股市,是一團爛渣。股市大漲,以及大夥迫不及待買入股票的主要原因,是一場『比爛遊戲』。是為了迴避另一項更爛的資產,這項資產,叫做現金。央行放水就是明證!」
央行緣何需「放水」
中國近來經濟增長乏力並持續減速的趨勢,中國政府當局一直試圖讓中國公眾和國際社會放心,並宣傳說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是中國進行必要的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好機會。
然而,中國中央銀行這種大力「放水」的舉措似乎是顯示,中國當局自己也難以相信自己的宣傳。
美國《福布斯》雜誌的專欄撰稿人章家敦(Gordon Chang)認為,中國的經濟問題要比中國領導人所承認的嚴重得多,導致中國領導人採取眼下這種慌不擇路(desperation)的做法。他說:
「中國領導人肯定對經濟增長非常擔心。他們報告說是今年第一季度增長了7.0%。但看看一些基礎數字就可以知道中國經濟增長數字非常之低。用電量下跌了0.1%,貿易下跌了6.0%,建設開工率下跌了18.4%。中國經濟現在甚至有可能是在收縮而不是增長,肯定是同季度環比是在收縮,也可能是年度環比也在收縮。
「中國領導人肯定對經濟活動放緩非常擔心,所以才願意冒險讓股市泡沫繼續加大。而且,中國領導人還願意冒險讓債務危機更加嚴重,而這種危機在目前的情況下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中國領導人眼下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眼下的大勢所在。」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4月19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政府面臨兩大經濟難題,一個是經濟增長減速甚至停滯,一個是股市泡沫化嚴重,現在看來,至少就目前而言,中國政府似乎是更擔心的是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而不是股市泡沫。
專門研究中國經濟轉型問題的普林斯頓大學學者程曉農認為,《經濟學家》雜誌的這種說法是靠譜的:
「實際上,用李克強的所謂克強指數來形容中國經濟,中國的情況就更糟了。克強指數裡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鐵路貨運量,一個是發電量。這兩個指標在三月份都是下降的,都是負增長。如果是用李克強自己的觀點,用他的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現在情況是很差。所以,中央政府現在設法拉抬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謂的「克強指數」最初來自《經濟學家》雜誌,指的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先前在擔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為了避免普遍造假的官方經濟統計指標而提出的他認為是能夠真實反映經濟狀況的指標。
「放水」無助內需
中國經濟最嚴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具體出路到底在哪裡?專家和公眾這些基本的問題眾說紛紜。
但中國眼下經濟增長乏力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官方和中國國內外大多數經濟專家倒是有相當一致的看法,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乏力,難以提振,是因為中國內需不足。
中央銀行大「放水」,也就是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有助於提升中國內需嗎?《福布斯》雜誌的專欄撰稿人章家敦對這個的回答是根本不能。他說:
「削減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根本就無助於提升內需,而只是向中國經濟釋放更多的流動性。這種做法基本上會使現有的問題更加嚴重。中國當局在2008年年底所作的基本上也是這樣的事情,在2009年,2010年以及後來幾年造成了經濟增長。但現在中國經濟因為流通貨幣太多而窒息。因此,削減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只是使問題惡化而不是緩解。所以說,中國領導人已經沒有可以奏效解決問題的招法了。」
程曉農博士則指出,中國眼下的內需不足問題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而中央銀行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完全根本就不能解決這種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是因為內需不足,這話需要稍微往遠一點說。應當說,內需不足不是現在2015年的事,而是2005年的事,10年前就開始了。過去有學者批評中國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兩級分化。很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對此置若罔聞。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社會問題,慢慢扭轉經濟發展,扭轉一番就好了。所謂的只要把餅做大了,這些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但現在看來,全世界的、包括世界銀行的專家對這個問題全都看走了眼。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經濟現在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簡單地歸結於『社會不公』這四個字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長期地社會收入分配不公,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這個社會一小部分富人掌握太多的財富,然後他們把錢拿到國外去花去了。而大部分老百姓自然就沒有多少收入。所謂的內需不足,原因就是社會分配不公、窮人沒錢,經濟增長的成果落不到普通老百姓的兜裡。」
對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老百姓不敢花錢或沒有錢花、導致需求不足、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的問題,程曉農博士進一步解釋說,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屬於全世界情況最糟糕的: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其中居民消費佔多大的比例,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內需足還是不足。這個比例,美國和日本長年是在70%上下甚至更高。俄羅斯儘管情況不太好,也還在50%上下。中國的情況是,最好的年代,也是就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經濟改革的時候,曾經達到48%,以前、也就是在『文革』時期是45%左右。但是,從1985年開始,這個比例在中國就開始緩慢下降,從2005年開始正式進入了低谷,降到了40%以下,現在是35%。
「這個比例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當中屬於是最差的幾個。如果看這個比例,就難免讓人要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國家經濟增長這麼快,全世界獨一無二,而且經濟體這麼大,老百姓還那麼窮?內需不足,原因就是這個國家的經濟在增長的同時,老百姓在經濟增長中所分得的餅越來越小。十幾億老百姓從能分得半塊餅,最後變成只能分得三分之一。那三分之二不是被政府花了,就是被權貴花了,或被權貴拿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進入一種畸形的結構。畸形結構的後果是靠內需,靠十幾億老百姓的消費帶不動這個國家的經濟了。那麼政府只能靠其他手段,比如說,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在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代,中國主要是靠出口來彌補內需不足。隨著2008年世界經濟出現危機之後,出口也帶動不了了。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就轉為房地產。從2015年開始,(超飽和、超過剩的)房地產也撐不住了。」
內需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的內需不足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學問題,而是一個明顯的政治經濟學問題。但這個問題在當今中國屬於超敏感問題,被禁止談論。
中國經濟為什麼會進入這種畸形的內需不足?換句話說,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長期高速發展,為什麼發展到最後會讓中國的百姓陷入相對貧困,讓他們沒有能力消費呢?
程曉農博士的解釋是,上個世紀最後幾年,在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候,中國悄悄地進行了一場私有化,將本來屬於全民的財產私有化到一部分經理的口袋裡去了。中國准許外國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但調查結果不准許在中國發表,只能在國外發表。他說:
「根據多個調查結果證實,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出中國所完成的私有化,把全國的大部分共有資產也就是大約60%左右私有化到了經理的口袋裡了。與此同時,為了方便經理私有化,又把全國幾千萬的國有企業職工給『下崗』了。
「這種制度變化造成了社會分配製度不公,它產生了一種永久性的後果,這就是下崗工人從此再也不會有能夠維持家庭生活的收入了,同時,權貴階層也由此永久性地擁有了這個國家的大部分財富。這種財產分布格局決定了這個國家經濟發展不管快是是慢,收入的大頭是落在這些權貴手裡,老百姓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餅中分得的塊越來越小。」
程曉農博士所說的這種情況在中國被稱作「權貴資本主義」。中共當局如今嚴令禁止高等學校對學生講「權貴資本主義」的問題。
繼續「放水」風險大
中國央行近來連續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舉措被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是反映了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走勢缺乏信心,擔心經濟增長持續減速甚至停滯。
但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獨樹一幟,就此提出了一種積極的解讀,這就是中國央行近來連續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舉措或許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部分——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高的離譜,即使是降低到現在的18.5%,還是有大約20萬億人人民幣囤積在中國的大銀行裡沒能發揮作用,沒有創造新的流動性(即投入流通、用於貸款生息)。
程曉農博士認為,《經濟學家》雜誌的這種解讀顯然是不對的:
「中國的貨幣投放數量之大,其實超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如果按照貨幣投放量和GDP國內生產總值規模比例來說,中國早就進入泡沫經濟階段了。這是因為中國長期靠出口拉動經濟,同時又實施外匯管制,由此積累起來將近三萬七八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程曉農博士說,為了避免由此而來的相當於幾十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投入流通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中國不得不用準備金的方式把這些貨幣圈在銀行裡,不讓它充分流通;否則,今天中國的物價就不是現在的數了,可能要翻番。降低準備金率,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會更大,垮下來的時候損失會更加慘重。
程博士所說的這種情況,也就是章家敦所指的「現在中國經濟因為流通貨幣太多而窒息」。
章家敦和程曉農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領導人現在在大力推銷所謂的「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他們面對積重難返的經濟增長乏力問題應對無方而做出的一種超現實的宣傳。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葛劍雄最近在《金融時報》中文版上則發表文章說,「一帶一路」戰略所本的「絲綢之路」其實也是一種歷史虛幻;絲綢之路根本就不是中國人開發的,中國人也從來沒有通過絲綢之路認真進行過貿易;甚至「絲綢之路」的說法根本就不見於中國的典籍,而只是西方人的說法。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中國央行這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幅度和時機令許多人感到意外。這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最大幅度地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也是央行兩個月來第二次降低準備金率。
另外,被廣泛認為是泡沫化嚴重的中國股市價格在過去的半年裡大漲,在央行宣布這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之前的兩個星期裡更是瘋漲。此時此刻,再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無疑將加劇本來就已經嚴重的股市泡沫。
中國這種令人感到意外的舉動引發了不同的反應。
央行「放水」與股市
進入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明顯,在中國國內外引起普遍的擔憂。
中國央行採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促使更多貨幣投入流通,被眾多的投資者認為是有利於規模名列世界前茅的中國經濟再度恢復快速增長。美國、歐洲和亞洲股市由此上揚。
與此同時,在中國國內,央行這種投放更多貨幣進入流通的舉動被廣泛稱作「放水」。銀行「放水」是一種中國民間的貶義說法,意思是稀釋貨幣價值,使錢變得不值錢。
在央行發布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之後,《中國經營報》發表的一則微博似乎反映了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整體走勢、對中國股市和央行「放水」的擔憂:
「【股市一團爛渣,人們為何仍迫不及待買入股票?因為現金更爛!】我們的股市,是一團爛渣。股市大漲,以及大夥迫不及待買入股票的主要原因,是一場『比爛遊戲』。是為了迴避另一項更爛的資產,這項資產,叫做現金。央行放水就是明證!」
央行緣何需「放水」
中國近來經濟增長乏力並持續減速的趨勢,中國政府當局一直試圖讓中國公眾和國際社會放心,並宣傳說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是中國進行必要的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好機會。
然而,中國中央銀行這種大力「放水」的舉措似乎是顯示,中國當局自己也難以相信自己的宣傳。
美國《福布斯》雜誌的專欄撰稿人章家敦(Gordon Chang)認為,中國的經濟問題要比中國領導人所承認的嚴重得多,導致中國領導人採取眼下這種慌不擇路(desperation)的做法。他說:
「中國領導人肯定對經濟增長非常擔心。他們報告說是今年第一季度增長了7.0%。但看看一些基礎數字就可以知道中國經濟增長數字非常之低。用電量下跌了0.1%,貿易下跌了6.0%,建設開工率下跌了18.4%。中國經濟現在甚至有可能是在收縮而不是增長,肯定是同季度環比是在收縮,也可能是年度環比也在收縮。
「中國領導人肯定對經濟活動放緩非常擔心,所以才願意冒險讓股市泡沫繼續加大。而且,中國領導人還願意冒險讓債務危機更加嚴重,而這種危機在目前的情況下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中國領導人眼下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眼下的大勢所在。」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4月19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政府面臨兩大經濟難題,一個是經濟增長減速甚至停滯,一個是股市泡沫化嚴重,現在看來,至少就目前而言,中國政府似乎是更擔心的是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而不是股市泡沫。
專門研究中國經濟轉型問題的普林斯頓大學學者程曉農認為,《經濟學家》雜誌的這種說法是靠譜的:
「實際上,用李克強的所謂克強指數來形容中國經濟,中國的情況就更糟了。克強指數裡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鐵路貨運量,一個是發電量。這兩個指標在三月份都是下降的,都是負增長。如果是用李克強自己的觀點,用他的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現在情況是很差。所以,中央政府現在設法拉抬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謂的「克強指數」最初來自《經濟學家》雜誌,指的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先前在擔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為了避免普遍造假的官方經濟統計指標而提出的他認為是能夠真實反映經濟狀況的指標。
「放水」無助內需
中國經濟最嚴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具體出路到底在哪裡?專家和公眾這些基本的問題眾說紛紜。
但中國眼下經濟增長乏力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官方和中國國內外大多數經濟專家倒是有相當一致的看法,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乏力,難以提振,是因為中國內需不足。
中央銀行大「放水」,也就是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有助於提升中國內需嗎?《福布斯》雜誌的專欄撰稿人章家敦對這個的回答是根本不能。他說:
「削減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根本就無助於提升內需,而只是向中國經濟釋放更多的流動性。這種做法基本上會使現有的問題更加嚴重。中國當局在2008年年底所作的基本上也是這樣的事情,在2009年,2010年以及後來幾年造成了經濟增長。但現在中國經濟因為流通貨幣太多而窒息。因此,削減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只是使問題惡化而不是緩解。所以說,中國領導人已經沒有可以奏效解決問題的招法了。」
程曉農博士則指出,中國眼下的內需不足問題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而中央銀行將更多的貨幣投入流通完全根本就不能解決這種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是因為內需不足,這話需要稍微往遠一點說。應當說,內需不足不是現在2015年的事,而是2005年的事,10年前就開始了。過去有學者批評中國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兩級分化。很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對此置若罔聞。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社會問題,慢慢扭轉經濟發展,扭轉一番就好了。所謂的只要把餅做大了,這些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但現在看來,全世界的、包括世界銀行的專家對這個問題全都看走了眼。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經濟現在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簡單地歸結於『社會不公』這四個字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長期地社會收入分配不公,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這個社會一小部分富人掌握太多的財富,然後他們把錢拿到國外去花去了。而大部分老百姓自然就沒有多少收入。所謂的內需不足,原因就是社會分配不公、窮人沒錢,經濟增長的成果落不到普通老百姓的兜裡。」
對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老百姓不敢花錢或沒有錢花、導致需求不足、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的問題,程曉農博士進一步解釋說,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屬於全世界情況最糟糕的: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其中居民消費佔多大的比例,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內需足還是不足。這個比例,美國和日本長年是在70%上下甚至更高。俄羅斯儘管情況不太好,也還在50%上下。中國的情況是,最好的年代,也是就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經濟改革的時候,曾經達到48%,以前、也就是在『文革』時期是45%左右。但是,從1985年開始,這個比例在中國就開始緩慢下降,從2005年開始正式進入了低谷,降到了40%以下,現在是35%。
「這個比例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當中屬於是最差的幾個。如果看這個比例,就難免讓人要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國家經濟增長這麼快,全世界獨一無二,而且經濟體這麼大,老百姓還那麼窮?內需不足,原因就是這個國家的經濟在增長的同時,老百姓在經濟增長中所分得的餅越來越小。十幾億老百姓從能分得半塊餅,最後變成只能分得三分之一。那三分之二不是被政府花了,就是被權貴花了,或被權貴拿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進入一種畸形的結構。畸形結構的後果是靠內需,靠十幾億老百姓的消費帶不動這個國家的經濟了。那麼政府只能靠其他手段,比如說,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在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代,中國主要是靠出口來彌補內需不足。隨著2008年世界經濟出現危機之後,出口也帶動不了了。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就轉為房地產。從2015年開始,(超飽和、超過剩的)房地產也撐不住了。」
內需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的內需不足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學問題,而是一個明顯的政治經濟學問題。但這個問題在當今中國屬於超敏感問題,被禁止談論。
中國經濟為什麼會進入這種畸形的內需不足?換句話說,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長期高速發展,為什麼發展到最後會讓中國的百姓陷入相對貧困,讓他們沒有能力消費呢?
程曉農博士的解釋是,上個世紀最後幾年,在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候,中國悄悄地進行了一場私有化,將本來屬於全民的財產私有化到一部分經理的口袋裡去了。中國准許外國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但調查結果不准許在中國發表,只能在國外發表。他說:
「根據多個調查結果證實,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出中國所完成的私有化,把全國的大部分共有資產也就是大約60%左右私有化到了經理的口袋裡了。與此同時,為了方便經理私有化,又把全國幾千萬的國有企業職工給『下崗』了。
「這種制度變化造成了社會分配製度不公,它產生了一種永久性的後果,這就是下崗工人從此再也不會有能夠維持家庭生活的收入了,同時,權貴階層也由此永久性地擁有了這個國家的大部分財富。這種財產分布格局決定了這個國家經濟發展不管快是是慢,收入的大頭是落在這些權貴手裡,老百姓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餅中分得的塊越來越小。」
程曉農博士所說的這種情況在中國被稱作「權貴資本主義」。中共當局如今嚴令禁止高等學校對學生講「權貴資本主義」的問題。
繼續「放水」風險大
中國央行近來連續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舉措被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是反映了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走勢缺乏信心,擔心經濟增長持續減速甚至停滯。
但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獨樹一幟,就此提出了一種積極的解讀,這就是中國央行近來連續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舉措或許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部分——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高的離譜,即使是降低到現在的18.5%,還是有大約20萬億人人民幣囤積在中國的大銀行裡沒能發揮作用,沒有創造新的流動性(即投入流通、用於貸款生息)。
程曉農博士認為,《經濟學家》雜誌的這種解讀顯然是不對的:
「中國的貨幣投放數量之大,其實超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如果按照貨幣投放量和GDP國內生產總值規模比例來說,中國早就進入泡沫經濟階段了。這是因為中國長期靠出口拉動經濟,同時又實施外匯管制,由此積累起來將近三萬七八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程曉農博士說,為了避免由此而來的相當於幾十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投入流通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中國不得不用準備金的方式把這些貨幣圈在銀行裡,不讓它充分流通;否則,今天中國的物價就不是現在的數了,可能要翻番。降低準備金率,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會更大,垮下來的時候損失會更加慘重。
程博士所說的這種情況,也就是章家敦所指的「現在中國經濟因為流通貨幣太多而窒息」。
章家敦和程曉農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領導人現在在大力推銷所謂的「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他們面對積重難返的經濟增長乏力問題應對無方而做出的一種超現實的宣傳。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葛劍雄最近在《金融時報》中文版上則發表文章說,「一帶一路」戰略所本的「絲綢之路」其實也是一種歷史虛幻;絲綢之路根本就不是中國人開發的,中國人也從來沒有通過絲綢之路認真進行過貿易;甚至「絲綢之路」的說法根本就不見於中國的典籍,而只是西方人的說法。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