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5月24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靜報導)提起被中共劃定為絕對不予平反的「右派」儲安平,很多人都記得,他在1957提出的「黨天下」至今依然是批評中共的最強音之一。5月18日,文革遭受迫害,失蹤後屍骨無還的儲安平的衣冠冢,在他的家鄉宜興落成。這不僅勾起了眾人對那段痛苦時代的追憶,也讓人揣測,中共對異見人士似乎展示出了寬容的姿態。不過,有學者認為,官方對於右派的態度沒有也不會改變。
大陸《江南晚報》報導了儲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消息,並被很多媒體轉載。18日,儲安平的兒子儲望英、儲望華、儲望德等至親悉數出現在儲安平墓地前,佇立在雨中,寄託哀思。
儲安平衣冠冢內僅有包裹在一方紅布裡的一幀塑封照片、一本塑封書籍,相片及書。這些物品放入了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隻陶壇內,由儲安平的子女為父親落葬。儲安平在文革時失蹤後屍骨無還,所以落葬也骨灰無存,也沒有逝者生前衣物。
《往事並不如煙》一書作者章詒和參加了安葬儀式並發言,其中「英雄獻祭在國,魂兮歸來在鄉。於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頗為讓人動容。
從宜興有關方面獲悉,在宜興龍墅公墓設立儲安平衣冠冢,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批覆同意。
儲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時間恰逢中共中央召開統戰工作會議,分析人士認為,中共或許樂意藉此對黨外人士甚至異見人士展示更為寬容的姿態。
章詒和向《德國之聲》表示,這是一個偶然,是巧合,和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沒有關係。
章詒和透露,儲家人從2005年就開始跟宜興政府商量這個事情。他們認為,既然找不到儲安平的屍骨,是不是可以用衣冠冢的形式予以象徵性的安葬。
經歷了十年的議論、擱置、再議論、再擱置,章詒和描述,整個過程非常曲折艱難,今年終於得到了批准,允許在當地的名人陵園裡建一座儲安平先生衣冠冢。
章詒和還表示,宜興市政府也是有包袱的,原因就在於儲安平沒有「改正」--右派不叫平反,而叫改正。她認為,沒有儲家族的堅持,沒有當地政府的默許,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儲安平衣冠冢落成,是否代表著中共未來對於右派的態度會有所轉變呢?
章詒和認為,不會。她質疑,文革的問題有多大,三年困難時期死了多少人,官府正視過嗎?更何況反右?
《每日焦點》引述分析人士觀點指出,反右、文革等毛澤東時代的政治運動毫無疑問是中共的負資產。中共自1980年代初期對反右、文革等問題做出結論後,一般不願觸碰這些沉重的歷史舊賬,以免引發新的政治紛爭。因此,中共不大可能再為儲安平、章伯鈞等人公開平反,但也不會阻撓親屬舉辦一些紀念他們的活動。
據史料記載,1957年4月30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召集民主黨派負責人座談,請他們積極提意見,幫助共產黨整風。為消除黨外人士的思想顧慮,中國共產黨再次重申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在這種政策影響下,經歷胡風案等一系列批判事件後的知識分子開始逐漸向中共提出批評和意見。
當年6月1日,在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召集的座談會上,儲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總理提些意見》為題發言,稱「宗派主義的突出,黨群關係的不好,是一個全面性的現象」,而且與中央也有很大關係。並且稱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對小和尚(基層和一般黨員)提了不少意見,但對老和尚(中共高層)沒有人提意見」,並委婉地批評中共已經成為一黨天下,國務院12位副總理中無黨外人士,最後總結「這個『黨天下』的思想問題,是一切宗派主義現象的最終根源,是黨和非黨之間矛盾的基本所在」。
此文一出石破天驚,動撼朝野。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醒目標題顯著位置全文刊登。文章發表後,據胡喬木兒子透露,毛澤東「一連幾天沒睡好覺」。
1957年6月8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這是為什麼》,拉開了反右鬥爭序幕。儲安平與同樣主張民主政治的章伯鈞成為了右派分子,開始遭受打擊批判。1957年11月,時任《光明日報》總編輯的儲安平和《光明日報》的社長章伯鈞被同時免職。
1966年文革開始後,儲安平遭到殘酷迫害,下落不明,後被宣布死亡。1978年後,被劃為右派的55萬人絕大多數得到平反,但仍有近百人「只摘帽子,維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儲安平和章伯鈞。
儘管中共的態度如此強硬,讓人引發聯想的是,立在儲安平陵墓前的是一塊無字書石雕。這或許隱藏著儲家人的一種期盼和無聲的抗議。
大陸《江南晚報》報導了儲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消息,並被很多媒體轉載。18日,儲安平的兒子儲望英、儲望華、儲望德等至親悉數出現在儲安平墓地前,佇立在雨中,寄託哀思。
儲安平衣冠冢內僅有包裹在一方紅布裡的一幀塑封照片、一本塑封書籍,相片及書。這些物品放入了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隻陶壇內,由儲安平的子女為父親落葬。儲安平在文革時失蹤後屍骨無還,所以落葬也骨灰無存,也沒有逝者生前衣物。
《往事並不如煙》一書作者章詒和參加了安葬儀式並發言,其中「英雄獻祭在國,魂兮歸來在鄉。於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頗為讓人動容。
從宜興有關方面獲悉,在宜興龍墅公墓設立儲安平衣冠冢,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批覆同意。
儲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時間恰逢中共中央召開統戰工作會議,分析人士認為,中共或許樂意藉此對黨外人士甚至異見人士展示更為寬容的姿態。
章詒和向《德國之聲》表示,這是一個偶然,是巧合,和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沒有關係。
章詒和透露,儲家人從2005年就開始跟宜興政府商量這個事情。他們認為,既然找不到儲安平的屍骨,是不是可以用衣冠冢的形式予以象徵性的安葬。
經歷了十年的議論、擱置、再議論、再擱置,章詒和描述,整個過程非常曲折艱難,今年終於得到了批准,允許在當地的名人陵園裡建一座儲安平先生衣冠冢。
章詒和還表示,宜興市政府也是有包袱的,原因就在於儲安平沒有「改正」--右派不叫平反,而叫改正。她認為,沒有儲家族的堅持,沒有當地政府的默許,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儲安平衣冠冢落成,是否代表著中共未來對於右派的態度會有所轉變呢?
章詒和認為,不會。她質疑,文革的問題有多大,三年困難時期死了多少人,官府正視過嗎?更何況反右?
《每日焦點》引述分析人士觀點指出,反右、文革等毛澤東時代的政治運動毫無疑問是中共的負資產。中共自1980年代初期對反右、文革等問題做出結論後,一般不願觸碰這些沉重的歷史舊賬,以免引發新的政治紛爭。因此,中共不大可能再為儲安平、章伯鈞等人公開平反,但也不會阻撓親屬舉辦一些紀念他們的活動。
據史料記載,1957年4月30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召集民主黨派負責人座談,請他們積極提意見,幫助共產黨整風。為消除黨外人士的思想顧慮,中國共產黨再次重申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在這種政策影響下,經歷胡風案等一系列批判事件後的知識分子開始逐漸向中共提出批評和意見。
當年6月1日,在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召集的座談會上,儲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總理提些意見》為題發言,稱「宗派主義的突出,黨群關係的不好,是一個全面性的現象」,而且與中央也有很大關係。並且稱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對小和尚(基層和一般黨員)提了不少意見,但對老和尚(中共高層)沒有人提意見」,並委婉地批評中共已經成為一黨天下,國務院12位副總理中無黨外人士,最後總結「這個『黨天下』的思想問題,是一切宗派主義現象的最終根源,是黨和非黨之間矛盾的基本所在」。
此文一出石破天驚,動撼朝野。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醒目標題顯著位置全文刊登。文章發表後,據胡喬木兒子透露,毛澤東「一連幾天沒睡好覺」。
1957年6月8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這是為什麼》,拉開了反右鬥爭序幕。儲安平與同樣主張民主政治的章伯鈞成為了右派分子,開始遭受打擊批判。1957年11月,時任《光明日報》總編輯的儲安平和《光明日報》的社長章伯鈞被同時免職。
1966年文革開始後,儲安平遭到殘酷迫害,下落不明,後被宣布死亡。1978年後,被劃為右派的55萬人絕大多數得到平反,但仍有近百人「只摘帽子,維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儲安平和章伯鈞。
儘管中共的態度如此強硬,讓人引發聯想的是,立在儲安平陵墓前的是一塊無字書石雕。這或許隱藏著儲家人的一種期盼和無聲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