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6月07日訊】社區廣角鏡(343)台灣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了慶祝明年30週年館慶,特邀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中研院等,聯合推出「鼎立三十特展」,邀請民眾體驗兩千多年前的先民,鑄鼎鎔金的智慧。
編鐘敲擊出來的聲音清脆悅耳,眼前看到的編鐘,是台灣傳統藝術中心按照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原件母版來複製,它的音律、音色和整個的形制,最接近於原件。
湖北省博物館社教人員胡小姐:「整套鐘由65口鐘懸掛組合完成,上層的叫做鈕鐘,19件,演奏的是高音部分,中間這一層叫做甬鐘,它主要演奏的是中音部分,最下面的這一層叫大型甬鐘,它主要演奏的是低音部分,整套編鐘可以跨五個半八度。」
湖北省博物館社教人員胡小姐:「鐘在進行表演的時候,它一般需要5位演員,有3位演員站在後面敲擊中層的甬鐘,和上層的鈕鐘,然後前面會有2位演員,拿著長的木棒來敲擊最下層的大甬鐘,起到一個烘托氣氛的作用,整套編鐘在表演的音樂上,主要的音域還是在中間這一層。」
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時候,保存非常完整,全套編鐘以青銅製作,重量達5噸,外形呈合瓦狀,兩側有2條「棱」,外面一顆一顆的叫「枚」,棱和枚對鐘聲有阻尼作用,使敲出來的聲音清脆不會有回音。
體驗的民眾:「(聲音)很清脆,對啊,還滿響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裡面有14件是真品,分別是在西周和春秋的時候發現,從墓葬裡面發現的,其實不只是編鐘的出現讓我們從音樂考古,我們可以理解到它的音樂性,還有可以從實驗考古,因為其實在周禮考工記都有說,到底加多少成分的銅錫,會造成不同音樂的效果,其實這個是一個實驗的過程。」
編鐘到周朝末期,進入了鼎盛時期,奏出的音樂更加動聽,並且逐漸成為一種禮儀樂器,扮演政治、文化的重要角色。觀眾接觸,兩千多年前的金石之聲,也感受先人的智慧與文化。
新唐人亞太電視王媛、林莉台灣台中採訪報導
編鐘敲擊出來的聲音清脆悅耳,眼前看到的編鐘,是台灣傳統藝術中心按照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原件母版來複製,它的音律、音色和整個的形制,最接近於原件。
湖北省博物館社教人員胡小姐:「整套鐘由65口鐘懸掛組合完成,上層的叫做鈕鐘,19件,演奏的是高音部分,中間這一層叫做甬鐘,它主要演奏的是中音部分,最下面的這一層叫大型甬鐘,它主要演奏的是低音部分,整套編鐘可以跨五個半八度。」
湖北省博物館社教人員胡小姐:「鐘在進行表演的時候,它一般需要5位演員,有3位演員站在後面敲擊中層的甬鐘,和上層的鈕鐘,然後前面會有2位演員,拿著長的木棒來敲擊最下層的大甬鐘,起到一個烘托氣氛的作用,整套編鐘在表演的音樂上,主要的音域還是在中間這一層。」
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時候,保存非常完整,全套編鐘以青銅製作,重量達5噸,外形呈合瓦狀,兩側有2條「棱」,外面一顆一顆的叫「枚」,棱和枚對鐘聲有阻尼作用,使敲出來的聲音清脆不會有回音。
體驗的民眾:「(聲音)很清脆,對啊,還滿響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裡面有14件是真品,分別是在西周和春秋的時候發現,從墓葬裡面發現的,其實不只是編鐘的出現讓我們從音樂考古,我們可以理解到它的音樂性,還有可以從實驗考古,因為其實在周禮考工記都有說,到底加多少成分的銅錫,會造成不同音樂的效果,其實這個是一個實驗的過程。」
編鐘到周朝末期,進入了鼎盛時期,奏出的音樂更加動聽,並且逐漸成為一種禮儀樂器,扮演政治、文化的重要角色。觀眾接觸,兩千多年前的金石之聲,也感受先人的智慧與文化。
新唐人亞太電視王媛、林莉台灣台中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