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似乎為香港人開了一個國際玩笑——政改方案竟然以28票反對、8票贊成、0票棄權遭到大比數否決,而且在投票前有33位建制派議員詭祕離場、舉世驚詫。港府和建制派自詡獲得最大民意支持的政改方案,卻成為歷史上最少贊成票的政改方案,這無疑是對港府的極大嘲弄,也嚴重損害了中共的臉面,北京中南海已惱羞成怒、也許開始興師問罪了。據《明報》消息,亞視投資人王征在微信發帖稱「敵人並不強大,卻成國際醜聞」,他建議中央,倣傚當年「撤董之舉」,「長痛勿如短痛」,立即撤換梁振英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以示問責,以儆傚尤。
港府和中聯辦是否應為這次投票難堪事件負責呢?從種種跡象觀察,至少中聯辦欲操縱立法會建制派投票,卻因手段拙劣、弄巧成拙。從事後民聯梁君彥議員承認政改否決後到中聯辦約見中聯辦副主任來看,建制派背後的操縱者就是中聯辦,而中聯辦的背後是北京中央。
據香港《NOW新聞》:「今日的事絕對是一場意外,大結局爛尾收場。由表決鐘響一刻開始,建制派三名大佬,經民聯的林健鋒、葉國謙和譚耀宗一直在交頭接耳,長時間不在座位上,還一度離開了會議廳。折返之後,譚耀宗與田北俊說了兩句,林健鋒就向主席提出休會。據聞大家當時也知是想等劉皇發返來投票,但究竟想怎樣操作,卻只有數個人知。主席拒絕休會後,林健鋒就想實行計劃B拉隊離場,想藉著不夠法定人數而再拖一會,但聽聞林健鋒離開時,只說了一句『我們先出一出去』。民建聯葉國謙也只是指向門口說『建制派出去』,大部分人都不知所謂何事,只是見到三名大佬都離場,就跟著大隊走」。
從以上描述可知,建制派的三位領袖一直在商討並與外界聯繫,之後帶領建制派議員離場。究竟三位得到了什麼指示不得而知,但離場行為的確是號令一下、統一行動的。根據《明報》和其他媒體拍到的照片,建制派議員們一直通過手機互相聯絡,並且建制派議員似乎有一個短訊群組,由此可知離場決定提前通過手機短訊組得到共識,才集體離場。
對於為何離場,事後建制派的領袖們都說是要出去等經民聯劉皇發,有人稱發叔正在趕來,即將到達。其實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等人只要一兩個人出去即可,為何需要33位出去等一人呢?也有建制派領袖對媒體坦言,他們離場是希望立法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暫停會議15分鐘,待身體不適的劉皇發能夠趕到會議廳投票,但出現差錯、有些議員沒有出來,導致表決有效。這些前後矛盾的解釋使他們離場的目的更加讓人懷疑。
而從建制派對中央、中聯辦唯命是從的習慣和他們在立法會上頻繁聯絡外界可知,他們是得到中聯辦授意後統一行動的。而中聯辦為何叫他們統一離場呢?唯一能解釋得通的理由就是中聯辦企圖使這次表決流產,繼續拖延政改表決,以拖待變、徐圖大計。無論如何,流產總比政改被否決好看些。
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任何政治改革方案必須經過香港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支持才能通過。由於泛民議員人數28位超過三分之一,又集體決定投反對票,故政改方案必不會通過。於是中聯辦決定採取辦法阻止表決,香港立法會共有議員70人,立法會表決法定人數為35人,只要有36位議員撤離立法會,就可以阻止投票表決。
中聯辦做事向來縝密陰狠,提前早就通知好建制派36位議員在表決前離場,但由於聯絡疏忽或者36人有人抗命,致使表決前離場的只有33位。那麼抗命不走的3位到底是誰呢?當時33人離場後,會場除泛民28位外,還有9位建制派議員,分別是立法會主席曾玨成,自由黨田北俊、張宇人、方剛、鐘國斌、易志明5名議員,還有建制派議員陳健波、林大輝、陳婉嫻3人。主席曾玨成因為主持會議當然無法走,肯定不在中聯辦安排的36位議員名單中。自由黨議員都非中共信得過的人,肯定也不在36人名單中。
那麼收到集體離場通知但抗命沒有離開會場的,應該是議員陳健波、林大輝、陳婉嫻三人了。根據時政評論家林保華在台灣《民報》上的文章分析:「陳婉嫻是土共中比較有人性的,也熱情為基層服務,所以不但是透過一人一票的普選當上議員,也多次在香港政治人物的民調中奪冠」。可見陳是在建制派中較有主見者,也許她沒有被組織聯絡到,也許她收到撤離通知後自覺不離場,留下來湊齊表決法定人數。
由於各自原因留下來的9位建制派議員,在有意無意間,的的確確維持了表決的有效性,挫敗了中聯辦企圖使表決流產、拖延生變的陰謀,而因大部分建制派議員離開會場而導致的懸殊投票比率,使中共輸得很難看,使它在全世界面前丟盡面子,「輸到脫褲」。這正如《聖經.詩篇57:6》:「他們為我的腳設下網羅,壓制我的心;他們在我面前挖了坑,自己反掉在其中」。
總之,從這次讓世人萬分震驚的中聯辦企圖以建制派議員集體離場方式中止表決事件來看,中共政權在香港的確肆無忌憚地踐踏香港市民民主權利、破壞聯合國所規定的地方選舉權利、操縱和干擾香港正常的民主政治生活,值得地球村居民同聲來譴責。而中聯辦完全成為凌駕於港府和立法會之上的太上皇,這完全違反《基本法》和香港法治,中聯辦之無法無天,早就在香港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欺世盜名的「假普選」政改方案雖遭否決,但香港市民爭取「真普選」的征途才剛剛開始。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的人士,除了要繼續徹底查明這次詭異離奇的立法會33名議員集體離場事件外,更重要的是與香港市民「同呼吸、共命運」,與專制者及其代理人不斷抗爭、贏得人生而具有的天賦權利。
文章來源:《中國人權雙週刊》
港府和中聯辦是否應為這次投票難堪事件負責呢?從種種跡象觀察,至少中聯辦欲操縱立法會建制派投票,卻因手段拙劣、弄巧成拙。從事後民聯梁君彥議員承認政改否決後到中聯辦約見中聯辦副主任來看,建制派背後的操縱者就是中聯辦,而中聯辦的背後是北京中央。
據香港《NOW新聞》:「今日的事絕對是一場意外,大結局爛尾收場。由表決鐘響一刻開始,建制派三名大佬,經民聯的林健鋒、葉國謙和譚耀宗一直在交頭接耳,長時間不在座位上,還一度離開了會議廳。折返之後,譚耀宗與田北俊說了兩句,林健鋒就向主席提出休會。據聞大家當時也知是想等劉皇發返來投票,但究竟想怎樣操作,卻只有數個人知。主席拒絕休會後,林健鋒就想實行計劃B拉隊離場,想藉著不夠法定人數而再拖一會,但聽聞林健鋒離開時,只說了一句『我們先出一出去』。民建聯葉國謙也只是指向門口說『建制派出去』,大部分人都不知所謂何事,只是見到三名大佬都離場,就跟著大隊走」。
從以上描述可知,建制派的三位領袖一直在商討並與外界聯繫,之後帶領建制派議員離場。究竟三位得到了什麼指示不得而知,但離場行為的確是號令一下、統一行動的。根據《明報》和其他媒體拍到的照片,建制派議員們一直通過手機互相聯絡,並且建制派議員似乎有一個短訊群組,由此可知離場決定提前通過手機短訊組得到共識,才集體離場。
對於為何離場,事後建制派的領袖們都說是要出去等經民聯劉皇發,有人稱發叔正在趕來,即將到達。其實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等人只要一兩個人出去即可,為何需要33位出去等一人呢?也有建制派領袖對媒體坦言,他們離場是希望立法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暫停會議15分鐘,待身體不適的劉皇發能夠趕到會議廳投票,但出現差錯、有些議員沒有出來,導致表決有效。這些前後矛盾的解釋使他們離場的目的更加讓人懷疑。
而從建制派對中央、中聯辦唯命是從的習慣和他們在立法會上頻繁聯絡外界可知,他們是得到中聯辦授意後統一行動的。而中聯辦為何叫他們統一離場呢?唯一能解釋得通的理由就是中聯辦企圖使這次表決流產,繼續拖延政改表決,以拖待變、徐圖大計。無論如何,流產總比政改被否決好看些。
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任何政治改革方案必須經過香港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支持才能通過。由於泛民議員人數28位超過三分之一,又集體決定投反對票,故政改方案必不會通過。於是中聯辦決定採取辦法阻止表決,香港立法會共有議員70人,立法會表決法定人數為35人,只要有36位議員撤離立法會,就可以阻止投票表決。
中聯辦做事向來縝密陰狠,提前早就通知好建制派36位議員在表決前離場,但由於聯絡疏忽或者36人有人抗命,致使表決前離場的只有33位。那麼抗命不走的3位到底是誰呢?當時33人離場後,會場除泛民28位外,還有9位建制派議員,分別是立法會主席曾玨成,自由黨田北俊、張宇人、方剛、鐘國斌、易志明5名議員,還有建制派議員陳健波、林大輝、陳婉嫻3人。主席曾玨成因為主持會議當然無法走,肯定不在中聯辦安排的36位議員名單中。自由黨議員都非中共信得過的人,肯定也不在36人名單中。
那麼收到集體離場通知但抗命沒有離開會場的,應該是議員陳健波、林大輝、陳婉嫻三人了。根據時政評論家林保華在台灣《民報》上的文章分析:「陳婉嫻是土共中比較有人性的,也熱情為基層服務,所以不但是透過一人一票的普選當上議員,也多次在香港政治人物的民調中奪冠」。可見陳是在建制派中較有主見者,也許她沒有被組織聯絡到,也許她收到撤離通知後自覺不離場,留下來湊齊表決法定人數。
由於各自原因留下來的9位建制派議員,在有意無意間,的的確確維持了表決的有效性,挫敗了中聯辦企圖使表決流產、拖延生變的陰謀,而因大部分建制派議員離開會場而導致的懸殊投票比率,使中共輸得很難看,使它在全世界面前丟盡面子,「輸到脫褲」。這正如《聖經.詩篇57:6》:「他們為我的腳設下網羅,壓制我的心;他們在我面前挖了坑,自己反掉在其中」。
總之,從這次讓世人萬分震驚的中聯辦企圖以建制派議員集體離場方式中止表決事件來看,中共政權在香港的確肆無忌憚地踐踏香港市民民主權利、破壞聯合國所規定的地方選舉權利、操縱和干擾香港正常的民主政治生活,值得地球村居民同聲來譴責。而中聯辦完全成為凌駕於港府和立法會之上的太上皇,這完全違反《基本法》和香港法治,中聯辦之無法無天,早就在香港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欺世盜名的「假普選」政改方案雖遭否決,但香港市民爭取「真普選」的征途才剛剛開始。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的人士,除了要繼續徹底查明這次詭異離奇的立法會33名議員集體離場事件外,更重要的是與香港市民「同呼吸、共命運」,與專制者及其代理人不斷抗爭、贏得人生而具有的天賦權利。
文章來源:《中國人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