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1月09日訊】(新唐人記者公孫覺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取消38年戒嚴令,使台灣走上民主政治道路。期間,馬英九任職國民黨中央副祕書長,其對蔣經國問話的回答或許對戒嚴令的解除有促進作用。
陸媒界面11月8日盤點台灣總統馬英九的從政簡歷,提到其與蔣經國共事期間的一些經歷。1981年9月,馬英九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適逢蔣經國需要英文祕書,見馬英九家世簡單清白,就把他安排在身邊,從事翻譯工作;1984年,年僅34歲的馬英九,又被蔣經國破格提拔為國民黨中央副祕書長,負責推動政黨外交。
80年代中後期,台灣島內的民主化訴求日趨明顯,與大陸重建聯繫、回鄉探親的民眾呼聲也逐漸加強。對此,蔣經國做出回應。1987年初春的一天,蔣經國對馬英九說:「我交給你一個任務,你找幾個可靠的人,先做做調查,弄一份民眾赴大陸探親的可行性方案。此事暫不能對外公開,要儘快完成。」
很快,馬英九完成了《民眾赴大陸探親問題之研析》方案。方案中,馬英九明確提出,應該儘快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又制訂了可行性方案,方案獲得了蔣經國的認可。
同一時期,蔣經國還問了馬英九關於戒嚴的問題。蔣經國問馬英九,「戒嚴在英文中的意思是什麼?國際社會對台灣戒嚴有些什麼輿論?」馬英九回答說:「『戒嚴』(martial law)的英文意義是『軍事管制』、『沒有法律』,國際社會上當然對此持有惡感,批評頗多。」蔣經國聽後,一言不發。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正式宣布,廢除國民黨在台灣本島和澎湖地區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三個月後,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方案,指出「基於傳統倫理及人道立場的考慮,允許民眾赴大陸探親;除現役軍人及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等親以內之親屬者,均可申請到大陸探親」。
晚年蔣經國解除戒嚴的過程
據介紹,蔣經國晚年對台灣內部政治立場極其寬容,並很有耐心走向民主道路。統治晚期,開始解除反對中國國民黨之活動或言論限制,同時減少騷擾或逮捕反對派人士。
宋楚瑜、余紀忠在1995年9月13日、9月26日分別接受陶涵訪談時稱,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布組黨,蔣經國未強力鎮壓,坐在輪椅上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當年10月7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與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談話時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即將解除戒嚴並且開放組黨。10月15日,蔣經國主持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結論。中國國民黨開始草擬《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蔣經國宣示: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
1987年2月,蔣經國決定解嚴與開放政治團體活動,推動民主法治之進程。7月,又解除港澳觀光禁令,並頒令外匯管制開放措施。7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7月15日上午零時,自1949年5月20日開始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經過38年,終於解除。蔣經國指出實施民主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將能夠打擊共產主義,並且解嚴後的台灣將會促進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實現。
1987年7月15日上午零時,自1949年5月20日開始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經過38年,終於解除。(網絡圖片)
1987年7月27日,蔣經國邀請12位地方父老茶敘,表達對各地民眾關懷,並交換意見。在會中,他說:「我在台灣住了四十年,是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蔣經國不止一次對親近的僚屬說:「離開家鄉三四十年的人,沒有人不想家的,這是人情之常。政府對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視,應樂觀其成。」,並希望大家「超越一切地域、派系、小我利益之上,開闊心胸,把眼光放到大陸。」
1987年11月2日,宣布開放大陸探親。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開始受理台灣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登記,藉此回應中國共產黨過去的統戰作法。隨後又解除「報警」(通報警備總司令部)。
1987年,蔣經國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專訪中表示,他相信,在台灣完成民主化後,將推動中國大陸相同動力,或許數年之內就可見到功效。1988年,蔣經國解除實施30多年的黨禁和報禁限制,促使民眾得以要求政府改革。
陸媒界面11月8日盤點台灣總統馬英九的從政簡歷,提到其與蔣經國共事期間的一些經歷。1981年9月,馬英九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適逢蔣經國需要英文祕書,見馬英九家世簡單清白,就把他安排在身邊,從事翻譯工作;1984年,年僅34歲的馬英九,又被蔣經國破格提拔為國民黨中央副祕書長,負責推動政黨外交。
80年代中後期,台灣島內的民主化訴求日趨明顯,與大陸重建聯繫、回鄉探親的民眾呼聲也逐漸加強。對此,蔣經國做出回應。1987年初春的一天,蔣經國對馬英九說:「我交給你一個任務,你找幾個可靠的人,先做做調查,弄一份民眾赴大陸探親的可行性方案。此事暫不能對外公開,要儘快完成。」
很快,馬英九完成了《民眾赴大陸探親問題之研析》方案。方案中,馬英九明確提出,應該儘快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又制訂了可行性方案,方案獲得了蔣經國的認可。
同一時期,蔣經國還問了馬英九關於戒嚴的問題。蔣經國問馬英九,「戒嚴在英文中的意思是什麼?國際社會對台灣戒嚴有些什麼輿論?」馬英九回答說:「『戒嚴』(martial law)的英文意義是『軍事管制』、『沒有法律』,國際社會上當然對此持有惡感,批評頗多。」蔣經國聽後,一言不發。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正式宣布,廢除國民黨在台灣本島和澎湖地區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三個月後,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方案,指出「基於傳統倫理及人道立場的考慮,允許民眾赴大陸探親;除現役軍人及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等親以內之親屬者,均可申請到大陸探親」。
晚年蔣經國解除戒嚴的過程
據介紹,蔣經國晚年對台灣內部政治立場極其寬容,並很有耐心走向民主道路。統治晚期,開始解除反對中國國民黨之活動或言論限制,同時減少騷擾或逮捕反對派人士。
宋楚瑜、余紀忠在1995年9月13日、9月26日分別接受陶涵訪談時稱,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布組黨,蔣經國未強力鎮壓,坐在輪椅上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當年10月7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與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談話時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即將解除戒嚴並且開放組黨。10月15日,蔣經國主持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結論。中國國民黨開始草擬《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蔣經國宣示: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
1987年2月,蔣經國決定解嚴與開放政治團體活動,推動民主法治之進程。7月,又解除港澳觀光禁令,並頒令外匯管制開放措施。7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7月15日上午零時,自1949年5月20日開始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經過38年,終於解除。蔣經國指出實施民主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將能夠打擊共產主義,並且解嚴後的台灣將會促進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實現。
1987年7月15日上午零時,自1949年5月20日開始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經過38年,終於解除。(網絡圖片)
1987年7月27日,蔣經國邀請12位地方父老茶敘,表達對各地民眾關懷,並交換意見。在會中,他說:「我在台灣住了四十年,是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蔣經國不止一次對親近的僚屬說:「離開家鄉三四十年的人,沒有人不想家的,這是人情之常。政府對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視,應樂觀其成。」,並希望大家「超越一切地域、派系、小我利益之上,開闊心胸,把眼光放到大陸。」
1987年11月2日,宣布開放大陸探親。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開始受理台灣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登記,藉此回應中國共產黨過去的統戰作法。隨後又解除「報警」(通報警備總司令部)。
1987年,蔣經國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專訪中表示,他相信,在台灣完成民主化後,將推動中國大陸相同動力,或許數年之內就可見到功效。1988年,蔣經國解除實施30多年的黨禁和報禁限制,促使民眾得以要求政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