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計劃為何不上訴?港媒解析有玄機

2016年07月08日令計劃被查
【新唐人2016年07月08日訊】(新唐人記者田飛綜合報導)中共前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令計劃案,並沒有隨著無期徒刑的宣判而落幕。法庭的宣判書和令計劃在法庭上的陳詞,仍然持續不斷的被海外媒體分析解讀。近日,又有港媒評論解析了令計劃不上訴的玄機。

據央視的新聞報導,令計劃在最後的陳詞中,面色平靜的讀著他眼前的稿子:「在審判長依法公正的主持下,整個庭審莊重、嚴謹、理性、文明,體現了依法庭審和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我真誠地感謝法院和檢察院」。

香港《東網》分析認為,令計劃的這一番話似有領導在視察致詞和總結的意味,在法庭上雖然時移位易,但氣勢和架子仍然不倒。由此可見浸淫官場幾十年,特別是擔任大內總管要職多年的令計劃,黨文化和官場表達,都已然深入骨髓。

令計劃在最後陳述中還提到,「願意向組織、向辦案機關負荊請罪」。

評論稱,令計劃違反的是法律,危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卻把組織放在前面,向組織請罪,可見在他心裡,對於審判他最先想到的不是法律、法院,而是背後的組織——中共黨組織。

「就是組織決定的事,理解了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上訴,就是給組織添亂,對抗組織。」

分析指出,很多被一審判決後不上訴的中共官員,都是一把手、或政法委領導、常委班子的成員等,事先給走過場的司法審判定調、定結果的事他們都做過。對政法內幕和官場規則心知肚明的令計劃來說,自然不會選擇再上訴。

評論還稱,對中共組織裡面的人來說,罪不在大小,關鍵看態度。像令計劃這種高官,在審判前多半會有妥協交易,而且審判的結果事先已知道,突然的節外生枝,提出上訴,只能是自找苦吃。

此前外界還有評論對令計劃在陳詞中的用詞進行分析,認為令多次提到「感謝」,並用「刻骨銘心」、「負荊請罪」等詞彙,都是經過反覆斟酌,照著編好的劇本念的。

如「負荊請罪」從歷史典故上看並沒有真正犯罪的意思,而是廉頗背上荊條希望求得藺相如的寬容原諒。不過,令的這一用詞在另一黨媒新華社的通稿中遭到了刪除。

而「刻骨銘心」則帶有令自己一生功名榮辱的感情色彩。以「貪腐」被治罪,令雖然內心未必服氣,只是形勢所逼下的無可奈何。

責任編輯: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