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城子:為什麼川普內閣很靠譜

2016年12月31日選情觀測站
川普不是一般的政客,他的內閣團隊注定非比尋常。

當選總統一個多月以來,川普團隊不斷更新內閣侯選人的名單。從目前來看,雖然已有兩位亞裔(華裔趙小蘭出任交通部長、印裔維爾瑪將掌管醫保系統)和一位非洲裔(本.卡森醫生將任職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進入內閣,名單上其他十幾人都是白人。川普內閣將以白人精英為主導。

川普內閣的第二大特點是富豪雲集。國務卿、財政部長、商務部長、勞工部長在內的諸多要職,全是業界大亨。媒體估計,川普內閣的身價高達350億美元,是史上最貴的內閣團隊,這些人和川普一樣都是政治素人。

面對批評,川普滿不在乎:他需要的就是能賺錢的人,他的內閣將是史上最棒的內閣。好吧,這樣的話語確實很有川普特色。

當然,這些只是外行看看熱鬧。只有分析他們的政治主張,才知道川普想幹什麼。不妨先看爭議最大的幾位侯任內閣成員。

安德魯.普茲德是川普競選期間的金主,同時是餐飲集團CKE的首席執行官。川普任命普茲德為勞工部長的消息一傳出,民主黨和勞工團體炸窩了。普茲德堪稱勞工之敵,他反對最低工資,反對醫保法案,還反對政府對餐飲行業的監管。這種人跑到勞工部任職,不是來搗亂嗎?

和川普一樣,普茲德也是一位大嘴先生。他曾寫文章說,最低工資和政府監管將促使他的餐館破產。和受法律保護的員工相比,他更喜歡機器人。機器人從不請假,彬彬有禮,「永遠不會打年齡、性別或種族歧視的官司」。這種話語,簡直要把勞工階層氣死。

民主黨議員聲稱,讓普茲德當勞工部長,簡直是把狐狸放進雞窩裡。川普卻認為,普茲德是很適合的人選,他將拯救小型企業。把企業從監管和沈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才真正有利於就業和工資的增長。誰說的有理呢?讀者自己評判吧。

同樣引起巨大爭議的,還有侯任環保署長普魯伊特。此人是俄克拉荷馬州的總檢察官。俄州是美國油氣大州,反環保勢力一直就很強盛。普魯伊特擔任本職時,還是一位積極的反環保主義者。他幫助油企說話,被稱為「油企的好朋友」,主張削減環保署權力,放鬆監管,降低環保規准。普魯伊特還自稱是「反抗美國環境保護署激進議題的領路人」。由此可見,此人也不好對付。

普魯伊特被任命,引起了美國環保署的恐慌。他們提前推進了一項計畫,這項計畫規定:2017年到2025年,美國汽車燃油將執行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新長官即將上任,環保署希望趕在明年1月歐巴馬離任前,就把標準確定下來。其實,此項標準即使通過,也很有可能被廢除。普魯伊特對氣候變暖學說早有批評,川普則乾脆斥責氣候變暖是歪理邪說,應重新審視聯邦的環保法規。在這個組合的領導下,可以想見,未來四年,美國的環保主義勢力將受到重創。

類似勞工部和環保署情形的,在川普內閣很普遍。

侯任財政部長是前高盛的高管努欽,此人主張減稅,被提名後就表示:把企業所得稅從35%降到15%,將是財政部改革的首要目標。將上任的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本.卡森,他是一位黑人,卻是保守黨的領袖人物,他反對公平住房計畫,反對政府資助窮人住房。女慈善家德沃斯是公共教育的批評者,她主張減少補貼公立教育,並積極推動「擇校制度」和「私立學校教育券」(學生可自由擇校,而不是劃片上學),現在即將出任教育部長。

就連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首腦,據說,川普也會選一位沒有相關背景的投資界人士出任。此人主張降低藥品審核標準,推動更多藥品進入市場,由市場檢驗藥品有效性——這哪裡是FDA局長該有的思路啊。

川普的內閣門庭,充斥著這些奇怪的人物。他們個個都是不同行業的精英領袖,鮮少參與政治,卻對政策有著鮮明見解。川普把他們安排到各部門,幾乎就是反著來的:這個政府部門管什麼,川普就派反對人士去瓦解它、爆破它。

其實,只要知道川普的一貫政見,有起碼市場常識,就不難理解川普想幹什麼。從勞工部,環保署到FDA,這些部門都聲稱承擔著宏大的公共責任。實際上,它們都是美國經濟的監管部門。嚴苛的監管使美國經濟日益喪失活力,川普委任「異見者」去搞「爆破」,就是為減少管制,使美國經濟恢復活力。

知道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川普政府的其他政策。川普任命埃克森美孚CEO蒂勒森出任國務卿,此人是生意場的高手,和俄羅斯人打過很多交道,由他出任國務卿,有助於緩解美俄關係,恢復雙邊貿易。這和他的國內人事安排完全契合。

川普是一位商人,他的大部分內閣成員也是商人,即使是職業政客,也是傾向於商人利益。政治舞台上,我們見慣了翻臉不認的花面政客,川普卻是異類。他的言論經常被翻出來「打臉」,政策卻驚人的穩定,他的內閣成員不倫不類,觀念卻基本一致。這些政策落地時,不會像最開始聲稱的那麼激進,妥協和折衷不可避免——那也比來一個管制派的政府強許多。

從人事安排看,川普改革不是心血來潮,其施政方針很清晰。在這市場觀念傾頹,大政府橫行的時代,美國很可能迎來裡根時代以來最重大的一場變革。果真如此,既是美國人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轉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