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31日訊】端午節剛剛過去,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令人唸唸不忘。然而,當我們緬懷屈原時,可知道這位詩人其實姓羋。
屈原本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屈原在其詩作《離騷》中介紹自己身世時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之後)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也就是說,屈原和楚國國君同姓,姓羋。那麼,為什麼不稱之為羋原或羋平呢?這是因為在先秦時代,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而且男子姓名不能連稱,只能氏名連稱。
據學者考證,姓產生於前,氏出現在後。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圖騰是姓的最早來源。母權制早期,世系從母系計,所以凡在同一圖騰下的全體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後來,氏族圖騰逐步轉化為姓。
氏出現較晚,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用以區別子孫之所出自,是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國語.周語》記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也就是說,隨著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系,並散居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為了相互區別,便要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樣就產生了「氏」。由此可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姓與氏的社會職能不同。古代典籍《通志.氏族略》雲:「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中國自古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大意是如果近親結婚,可能導致後代不繁盛。所以娶妻子必須知道她的姓,所以女子稱姓不稱氏。
而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通志.氏族略》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即平民無氏,只有貴族才有氏。屈本來是地名,據說在現在的大陸湖北省秭歸一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王子瑕於屈,其子孫遂以屈為氏,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後代,所以,只能稱偉大的詩人為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稱羋原或羋平。
(李倩倩整理/責任編輯:曲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