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4日熱點互動直播

【熱點互動】當今中國 為何「寒門難出貴子」?

【新唐人2017年07月04日訊】【熱點互動】(1630)當今中國 為何「寒門難出貴子」?:近日,北京高考狀元接受採訪時說農村地區的小孩越來越難上好學校,並直言「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這番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寒門難出貴子」的熱議。研究顯示,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比如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跌至一成。有教師直言:「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 那麼為何在當今中國,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子弟靠什麼改變命運?

主持人:觀眾朋友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直播節目。近日,北京高考狀元在接受採訪時說,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難上好學校,並且直言,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這番話再度引發人們對於「寒門難出貴子」的熱議。

據研究顯示,中國重點大學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從19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比如北京大學就從30%降到10%左右,有教師直言,寒門子弟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當今中國為什麼再難出貴子?而對於寒門子弟來說又如何改變命運呢?今晚,我們請兩位嘉賓分析和討論,一位是在現場的時事評論員傑森博士,傑森您好。

傑森:您好,觀眾好。

主持人:另外通過Skype和我們語音連線的是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元華,李元華教授您好。

李元華: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非常感謝二位。歡迎大家在節目中間給我們文字互動或者電話互動,我們新添了手機短信互動,您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給我們提問,號碼是347-903-8806。您提問的時候,也希望您寫上地區和姓氏,另外您可以在YouTube觀看直播,也可以在YouTube上跟我們文字互動。

傑森,我想先請問您,這位同學他說的這番話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短片,我稍微講一下,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他又說,我生在北京市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我可以接受到很多教育資源,在學習時能夠走很多捷徑。他的結論就是,有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不能改變命運。您怎麼看他的這番話?

傑森:首先他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

主持人:18歲。

傑森:能說出這樣宏觀、體會社會現象的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同時也能看出來這位文科狀元真的還是有點思想的文科狀元。當然,他陳述的概念並不是嶄新的概念,中國媒體有關「寒門難出貴子」一詞,我第一次看到大概是2009年、2010年在國內的報紙出現的,反倒最近這幾年談得少了,難能可貴的是通過這位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的話,又把話題引出來了。最近這幾年說得少的原因是因為現象越來越嚴重。

中國總是這樣,當剛剛出現這個現象的時候,允許你討論;當現象非常嚴重而又無解的時候,就開始儘量阻止你討論或者不鼓勵你討論。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一番話引發這樣的討論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

主持人:他這番話的內容,請稍微跟我們講一下您的簡單感受。

傑森:第一點,他說的都是表面現象,他說,現在的高考是階層性的較量,他舉例自己,他的父母是外交官,從小給他不管是學習習慣、性格還是學習興趣等各方面的培養,使得他有這樣的能力和機會,同時他身處北京二中。雖然北京最有名的是四中還有人大附中,但是二中其實也是在城隍根底下的,據說好像周邊的房價都是15萬人民幣一平方米,所以它一定也不是一般的中學。從各方面角度來看,他的嶄露頭角其實是跟他背後強大的北京的地理資源、他的家庭資源當然還有他個人勤奮,綜合到一塊產生這樣的狀態。

有人說,中國如果還有什麼是公平的?那就是高考。不管是農民工的孩子,還是什麼高級領導的孩子,都得參加高考,最後有公平的分數。其實這是表面的公平。真正這個孩子說出來的事實是,雖然高考是終點線,但是大家從起點就已經不一樣了,從5歲、6歲起點就不一樣了,比如說,這位高考狀元孩子用2年的時間,農村的孩子可能用10年也不一定趕得上。這個概念上我的感覺是,這個孩子引發這樣的討論本身就非常有社會積極意義在裡頭。

主持人:李元華教授,我們知道您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執教了20年,對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非常了解。這個孩子他說,現在農村的孩子上好學校是越來越難了!您是否同意他這種說法?

李元華:我很同意他的說法。因為確實是這樣,這跟中共的教育投入有關。中共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例一直不是很高,實際上在全世界排名是靠下的,它的投入是有側重性,是重點大學的重點學科投入,高等教育投入比基礎教育投入多,基礎教育又是重點之重的重點投入。在中國,大量的農村地區或者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極少極少。

現在的農村教育情況很堪憂,一是農村的學生在減少,大量流失,有一個數字,2009年和2014年相比,中國的農村學生總數減少了1,670萬人,在小學來講就減少了百分之六點多;初中減少了百分之十九點多。這說明什麼呢?一方面是很多學生人口在減少,一部分是流向城市,但是出現的新現象是更多不上學或者失學的少年在增多,這是農村的一大問題。

傑森:我想回過來談一下,「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其實是來自於歷史上我們說的「寒門出貴子」,比如在中國歷史上大家都看到,貧寒家庭的孩子有動力、更勤奮。「貴子」往往指的是尊貴,倒不一定是富貴的意思;是更有能力、有報復,最後成為國家的棟梁,類似於這樣。貧寒家庭的孩子從小知道苦是什麼,能夠吃苦,最終成為一個貴人。

現在說「寒門難出貴子」,寒門其實不光包括農村人;當然,清華、北大的統計數據展現,十幾年前,30%是來自農村,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幾。我覺得在這個語境下,指的是不管經濟資源還是社會資源相對都比較貧瘠的社會中下層人士,可能都叫「寒門」的概念。剛才李教授談到一個概念,農村貧困的現實,事實上是中共制度造成的,因為中國確實有戶籍制度,戶籍兩元化就把農村人相對定位成被歧視的階層。

我們知道農村的問題完全是制度造成的,不光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造成了現在的經濟形式,很多父母到外地打工,留守兒童有6,000萬,成為巨大的社會現實問題,同時農村的經濟投入也是問題。

剛才我說寒門不光是農村,其實在城市裡的分化也非常嚴重。印象中我當年居住的城市,只有重點中學和非重點中學,重點中學全市有十幾所,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最近這十幾二十年過去以後,如果再去問當時的情況,會驚訝地發現,現在整個重點中學都已經分化了,原來的十幾所重點中學裡頭只5所是最重要的,在5所裡頭有那麼一、二所是超級中學,而全省進入北大、清華的比例,61%是來自這兩所中學。

在教育分化過程中都是制度性造成的,各種各樣的制度。比如剛才李教授談到大學也分化,原來就是重點大學、非重點大學,後來江澤民在1990年代提出「211工程」,搞出100所重點大學;1998年,教育部又提出「985工程」,是江澤民在1998年5月份的一次講話,所以是「985工程」,又從100多所大學裡頭提煉出三十多所重點中的重點。最後還有九校聯盟,九所最頂尖的大學;九校聯盟上面還有釘子尖──清華、北大。可以看到一系列層層分化的中學體系以至大學體系,其實都是中共制度性造成的。

為什麼要制度性造成這樣的現實?回看歷史會發現,極權統治方式最希望社會是金字塔型的。因為極權統治權力集中,它希望社會是金字塔的結構,就可以從上到下便於層層控制、管理;它不希望像美國這樣的社會,是平坦的,平坦的社會對它來說就是混亂、就是不穩定,它希望是金字塔型。

我反覆地說,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教育體系;是篩選體系,事實上是完成了中共對於中國社會金字塔體系形成的過程,用教育體系形成篩選,篩選的過程中,使得最能符合它要求的人群進入它所需要的相對來說的高層社會。可怕的是,我們發現這個形式、這個層次在固化,固化的過程就是非常讓人痛苦的過程。

主持人:我想請問李教授,剛才傑森談到一個宏觀的概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我們也談到二三十年前的大學裡包括重點大學,其實農村的孩子都不少,30%或者是更多,我們往往看到這些孩子都比較學習努力,甚至學習比較好,這一、二十年確實開始急遽下滑。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階層分化,最終體現在什麼方面造成農村的孩子不能進入好學校?

李元華:這還是在於基礎教育。它不是像表述的完成義務教育,像它文件表述的那樣讓大家普遍受教育;還是一種選拔性的教育。選拔性的教育裡邊中共還有一個「面子工程」,所以任何一個地區都希望能給展示、展現當地教育發展、發達,就跟剛才傑森博士講的一樣,在普遍的篩選上就會逐漸出現塔尖似的教育。由於投入的不均衡,就造成了學校的分化,比如說,屬於社會下層、低階層的人可能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如果是家庭富裕的子弟,有可能你考不進重點學校,你可以花錢上一些高檔的私立學校或者其它途徑,或者可以繳一些贊助費進入比較好的學校,這樣的話能縮短;如果是屬於社會底層來講,根本就沒有可能去完成這個。

主持人:李教授,我還是想問一下具體的,為什麼社會底層就沒有辦法進入好學校?是不是現在的貧富差距,或者是進入好學校越來越需要花錢,而貧窮人家、農村人家或者貧寒人家錢越來越少,跟錢有沒有相關之處?

李元華:是這樣的!那麼中共來講,就是在教育上它把它作為一種產業,就是推行產業化的時候,就這個所有的教育都用錢來衡量是越來越明顯了。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十幾年前我在中國大學任教的時候,我學校旁邊有一所學校,是北京海淀區的一所重點小學,如果要想進入這所小學要繳4萬塊錢,今天來講,十幾年過後應該錢更多了。

我也看到過資料,比較特殊的,比如像北京國際學校比較多,有幾十所,這幾十所學校裡邊,每年學費在20萬人民幣以上的就占1/5,10萬以上到20萬的有2/5,剩下的是在10萬以下的占2/5,一年的投入就是人民幣20萬、10萬或者幾萬,對一般收入的家庭來講是天文數字,有的人可能很長時間或者一生都掙不了這個學費的數字。

再有一個,比如像北京,因為有戶口管理,你如果不是城市的人員,你要在當地就學的話,要繳所謂的「贊助費」等各種費用,一般的學校也是幾萬元起步,這對收入低的家庭來講,很難承擔得起這個費用。

傑森:其實不光是錢的問題。當然我們知道,中國社會有權力的家庭子弟,他可以進入他想讀的學校,他有錢的話,他也有便利,但是更是見識的問題。我們知道其實有的時候相對來說社會底層的人,因為他的社會接觸面、對整個社會的認知程度,他甚至不覺得上學有用處,他從他有限的視覺空間裡頭看到的是,眼前的掙錢可能更重要。事實上很多時候、很多孩子不是他上學了最後沒有機會,而是從小家裡給他灌輸的情況等各方面,使得他壓根就不把投入學校當成非常重要的人生途徑,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孩子最後一句話落到了: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不會改變命運。

社會真正階層固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底層人的思維、各方面勢力的侷限性,使得他們甚至不謀求社會的層次的變化。

主持人:但是我覺得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可能像您剛才說的,是資源的高度集中。如果當一個省裡頭只有那麼二三所超級中學,而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這二三所中學,底層人沒有辦法接觸這些資源,可能就沒有辦法往上拚搏。

傑森:對。其實我自己注意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字,國內有一份統計圖,我發現城裡的孩子占重點大學的比例,和農村孩子占重點大學的比例,大概在2002年或者2005年之前,幾乎比例的變化不是特別大,極端的分化是從2005年、2006年開始,農村的孩子開始迅速向下走,城市的孩子相對比例在上升。我的感覺核心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的騰飛是在2002年加入世貿以後,整個中國經濟徹底轉型成外銷經濟,很長一段時間出口帶動中國經濟。

而這個時候又湧現了一個非常巨大的現象,就是農民工,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輕人放棄了上學,到城裡頭去打工。如果這個過程是2002年開始,4年之後,展現在大學高考各方面的情況,就是2005年、2006年整個比例在逐漸下降。事實上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反倒是對農村孩子未來前途的剝奪。

主持人:抑制。

傑森:對,是抑制。而與此同時,城市財富的堆積使得城裡的孩子能力又在上升,以前城裡的孩子經濟上不是那麼充裕的時候,他沒有機會學很多的課外活動、到國外旅遊、到國外上學,現在很多城裡的孩子甚至在國外辦夏令營。財富過度集中的過程中,就使得很多人的視野分化得非常嚴重,這就是社會階層的存在。

主持人:資源的不均勻也會相當嚴重。

傑森:對,資源的不均勻造成社會階層的存在,而社會階層的存在造成整個未來人生道路的取向不同,取向不同如果一代代延續下來,就是社會階層的固化。這個過程在很多國家是靠幾十年、上百年形成的,中國就是靠十幾年形成的。很多人說中國經濟沒有固化,那是因為他是1970年代的人、70後80後,事實上中國就是在70後80後之後,90後00後發生了巨大的階層固化現象。

中國很多問題就是在短短10年、20年出現的,核心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政府在過程中不是起逆向作用;它起的是推波助瀾的作用。事實上階層分化、階層固化是世界性問題,這一點我承認,但是正常的政府是要逆化這個過程,逆向推動這個過程,使得相對來說階層有流動性,但是在中國,政府是在加強這個事情。

主持人:我們現在很快接一下線上觀眾電話;也歡迎觀眾通過手機給我們發短信提問:347-903-8806。一位是加拿大的陳先生,陳先生您好。

加拿大陳先生:主持人好,二位嘉賓好。首先高考很不公平,你如果看北京的中考卷和高考卷,你就可以發現要比河北的簡單得多,所以很多北京戶口的學生到河北來上高中,混到班裡中等生的水平,他們回北京考就能上清華、北大了。

很多人都說,高考是唯一能夠打敗富二代的途徑;我一個朋友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他說:「其實並不是!你即使考上了清華、北大,很多情況下你也只能到人家富二代公司裡去打工。」謝謝。

主持人:謝謝陳先生。我們也很快接一下加州丁先生的電話,丁先生您好。

加州丁先生:方菲主播好,二位博士好。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單純,現在官二代、政二代、紅二代、紅三代都是他們的天下,他們的做人處事態度都是橫行霸道,都是不講理的。

主持人:謝謝。還有一位加拿大的齊先生,齊先生請您簡短發言,因為時間的關係。

加拿大齊先生:我說農民工、農民子弟的出路問題,這個罪惡的制度就是1950年代,傑森可以告訴我們哪一年實行戶籍制度把農民綁在農村。毛澤東、共產黨就是靠槍桿子、靠農民起來的;像希特勒是靠德國的陸軍起來的,結果他把德國的陸軍貶到最低。這個罪惡的制度要回溯到1950年代。

主持人:感謝觀眾朋友。

傑森:1955年毛澤東出的有關戶籍制度。

主持人:我想戶籍是一方面,但是確實近一、二十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想請李教授再分析一下,「寒門難出貴子」是中國的一句俗語,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寒門更能出貴子;也有很多人說,自古以來寒門都出不了貴子;也有人說在海外也是寒門很難出貴子。您怎麼看橫向、縱向的比較?

李元華:可能還是比例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古代像范仲淹這樣有名的人,他從小喪父、母親改嫁,讀書的時候一天熬一鍋粥,苦讀,最後他就能讀出來。比如像我們說的一些成語,「囊螢」、「映雪」包括「頭懸梁」、「錐刺股」都是刻苦讀書的這些人,就是說,通過讀書確實是有這一條路。今天來講,中國的現實是什麼呢?這條路越來越窄,基本就沒有可能了,我們並不說極個別有沒有;我們只說它占的比例,比例是越來越小,讓人擔憂。

主持人:傑森,我想問的是,有人說,在海外也是「寒門難出貴子」。但是我覺得這裡有一個問題,在中國所謂「寒門難出貴子」隱含的條件是,只有上了好學校才能夠走「富貴」這條路,好像高考就一考定終生;但是在海外,很多人並沒有這種感覺,因為選擇和條件非常多。

傑森:事實上是社會現實造成的中國教育體系變成了篩選體系。因為中國社會非常殘酷,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上好的中學才能上好的大學,上好的大學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整個社會從一開始就存在嚴格的等級觀念。

主持人:它好像是條非常狹窄的通道。

傑森:非常狹窄的道路。特別是像美國等西方社會,相對來說比較處處給人機會。有些人因為年輕、各方面不懂事,很小就已經生孩子了,我看到很多人很年輕就生了孩子,後來又努力回到社會、去讀書,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最後在公司做得也非常不錯。

西方社會相對來說給人很多機會,而且政府的政策、各方面的資助,使得人生在任何階段都有這樣的機會,同時社會對大學的認知也在不斷調整。比如谷歌在十幾年前剛剛建立、開始招人的時候,通常都招聘頂尖的十所大學研究生院的計算機系,過去了十幾年,它基本上調整了方式,它發現真正有能力的人反倒是學歷不很高,可是他奔一個目標努力不懈地完成。所以最近這幾年它招生的過程中大量調整。美國很多公司都是這麼做的,結果創造出非常多的技術奇蹟或者經濟奇蹟。

中國目前的大學教育體系、篩選體系,其實對中國整個社會是非常大的制約。我剛才說了,為什麼中國政府要這麼做呢?便於管理。因為通過這樣的體系一步步訓練出來的人,最終你達到它的標準的時候,它把你放在社會比較頂尖的位置上。

比如參加高考考到狀元的北京二中的學生,他此時此刻有這樣的認知,但是認知也就是認知。因為在我看來,未來他一定會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一旦進入精英階層,他內心對於評價政府的顧忌會非常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更可能非常容易成為政府的一員,而不是成為政府的對立面。這就是為什麼中共在整個篩選的過程中,它可以讓你有認知,但是最有思想、最有認知的人,最終一定是為它所用的那一批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看到它對社會的控制會更牢固一些,但是於此同時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相對來說,整個出現萬馬齊瘖的社會背轉現實。

主持人:李教授,請您談一談,中國的寒門子弟在社會上的發展、出路是什麼,他們靠什麼來改變命運?

李元華:應該要靠中國現實政策的變化,如果不變化,路會越走越窄。從這十幾年的發展趨勢能夠看出,如果國家對於教育的投入還是如此,學校的資源、教育資源還是巨大的差異,從寒門想變成貴子的可能性、道路會越來越窄。

主持人:謝謝。節目時間基本上也到了,非常感謝二位今天的評論。感謝觀眾朋友的參與和收看,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推薦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