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21日訊】在美朝劍拔弩張之際,美軍最高指揮官鄧福德將軍出訪韓中日三國。有專家觀點稱,鄧福德訪華,應該已與中方達成不會有第二次「抗美援朝」的共識;中共十九大後,朝鮮問題會成為中方當務之急,朝鮮戰爭或在明年春天爆發。
17日,鄧福德將軍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之後趕赴日本。在訪華期間,鄧福德先後與中共軍委聯參部參謀長房峰輝、軍委第一副主席范長龍、軍委主席習近平會晤,並參觀了中共北部戰區的一處訓練基地,與北部戰區司令宋普選會談。
此前,鄧福德還會晤了韓國軍方高層和總統文在寅。赴韓途中,他曾表示,美軍要確保在對朝外交經濟手段失敗後,「總統有切實可行的軍事選項」;並要和中方軍隊加強交流,防止誤判。
鄧福德將軍此次出訪韓中日,是在朝鮮發佈攻擊關島基地的戰爭威脅時成行,外界猜疑美國軍方是否已開始了對朝動武前的溝通工作。
中美應該已有共識 不會再有「抗美援朝」
香港科技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丁學良8月20日在《美國之音》節目中分析,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美國並未預料到中共會出兵,鄧福德將軍此行是吸取了當年的教訓。
他認為,朝鮮這幾年搞核開發和導彈項目,把最重要的基地都設在中朝邊境。美軍如果動武,很難不會刺激到中共方面。而且中共的經驗往往把對手想像的更陰險。因此鄧福德將軍與中方對話非常必要,他要把美軍可能展開的行動以及動機向中方交底,以免北京誤判美方是在針對中方。
而旅美學者、《中國戰略研究雜誌社》社長李偉東則認為,美朝戰爭不會立刻爆發,但朝鮮問題最終是要由一場戰爭來解決。但朝鮮是有核國家,美國要發動戰爭,需要韓國的配合和日本的軍事支援,特別是中共的軍隊協助,否則很難完成打擊朝鮮。
他表示,在台灣、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中美雙方的底線都很清楚,不存在什麼「誤判」。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朝鮮,因此鄧福德將軍此行就是希望了解中方的底線,而中美應該已經達成共識,就是不會再有「抗美援朝」。
李偉東還認為,鄧福德將軍訪問中共北部戰區,可能是直接討論朝鮮問題的軍事預案,因為北部戰區直接負責中朝邊境的防務。
李偉東表示,美國對朝開戰面臨三大難題:一個是朝鮮核武器,一個是中方是否配合,一個是韓國堅決反戰。
他說,中朝官方已多次公開叫板,中方肯定不會再「抗美援朝」。但中朝有幾十年的「血盟」關係,如何應對朝鮮問題,對北京仍是重大考驗。
北京可能的對策
有關北京對朝鮮問題的應對方案,丁學良教授認為,北京可能會同意替換金正恩,但不會參與改變朝鮮體制。而李偉東認為,由於金正恩長兄金正男已經被殺,如果要撤換金正恩,中方有可能把金正男的兒子作為候選,之後即使不能維持朝鮮現有體制,至少要保證朝鮮新政權「親中」。
李偉東分析,中方與美方共同解決朝鮮問題有三個策略:下策是中方保持中立,讓美國打朝鮮;中策是中方祕密支援美方,以後共同管理朝鮮;上策是中美聯合軍事行動。
《華爾街日報》此前曾報導,中共軍隊最近為了應對美國對朝攻擊的可能性,在中朝邊境從新部署了部隊,開挖防核武地下工事,並動員北部戰區的特種部隊和傘兵部隊進行了實彈演習。
《華盛頓郵報》分析了北京面對朝鮮半島發生衝突時的可能的應對方案,包括在中朝邊境設置難民營,派出快速部隊控制朝鮮核設施,也可能出兵阻止美韓聯軍越過韓朝邊境推翻朝鮮政權。
戰爭或明春爆發
關於朝鮮戰爭爆發的時機,李偉東認為,目前中共外長王毅再次強調地方和平,金正恩「暫停」了打擊關島的計劃,這一輪戰爭危機已經過去。
而且,在臨近中共十九大之際,中美都不願貿然開戰。而在十九大結束後,朝鮮問題會成為中方當務之急,戰爭的爆發可能會在明年春天。
鄧福德在作「戰前溝通」?
日前,中國大陸獨立學者鄧聿文也曾發表評論文章指,鄧福德將軍是美軍鷹派代表,他此次出訪朝鮮周邊國家絕不是釋放和平誠意,而是就攻打朝鮮與各方展開戰前溝通。
韓國總統文在寅與來訪的鄧福德會晤後,突然公開表態稱,任何一方絕不允許不經韓國同意就對朝開戰,似乎印證了「戰前溝通」說法。
另外,中共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和鄧福德會談時,也明確表態「戰爭不是解決朝鮮問題的最終方案」,並呼籲美軍停止21日將啟動的韓美「乙支自由衞士」聯合軍演,都被鄧福德斷然拒絕。
戰爭是否會爆發?
儘管美朝之間的戰爭威脅一度令人緊張,但川普政府也表示,目前解決朝鮮問題,和平手段依然是首選。川普日前啟動了針對中美貿易的「301調查」。外界分析,美方目的之一就是逼迫北京對朝鮮增加壓力。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的首席戰略顧問班農對媒體表示,中美之間將爆發一場經濟戰爭,並直言「朝鮮問題壓根沒有軍事解決的辦法」。之後,班農因為白宮內部分歧被解職。
外界分析,班農的言論可能暴露了美國政府內部對朝政策的分歧,也可能洩露了美方對朝策略的底牌。
朝鮮多年來對韓國的軍事威脅,一直被認為是美國進攻朝鮮的最大顧慮。朝鮮多次威脅,如果遭受軍事攻擊,將使用部署在邊境地區的大炮將首爾變成「火海」。這也是韓國堅決反戰的主要原因。
但是外界認為,朝鮮將很快開發出攻擊美國本土的核導彈,面對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脅,美國拋開韓國和中俄、單獨對朝動武的可能性也很大。
(記者和穆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明軒)
17日,鄧福德將軍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之後趕赴日本。在訪華期間,鄧福德先後與中共軍委聯參部參謀長房峰輝、軍委第一副主席范長龍、軍委主席習近平會晤,並參觀了中共北部戰區的一處訓練基地,與北部戰區司令宋普選會談。
此前,鄧福德還會晤了韓國軍方高層和總統文在寅。赴韓途中,他曾表示,美軍要確保在對朝外交經濟手段失敗後,「總統有切實可行的軍事選項」;並要和中方軍隊加強交流,防止誤判。
鄧福德將軍此次出訪韓中日,是在朝鮮發佈攻擊關島基地的戰爭威脅時成行,外界猜疑美國軍方是否已開始了對朝動武前的溝通工作。
中美應該已有共識 不會再有「抗美援朝」
香港科技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丁學良8月20日在《美國之音》節目中分析,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美國並未預料到中共會出兵,鄧福德將軍此行是吸取了當年的教訓。
他認為,朝鮮這幾年搞核開發和導彈項目,把最重要的基地都設在中朝邊境。美軍如果動武,很難不會刺激到中共方面。而且中共的經驗往往把對手想像的更陰險。因此鄧福德將軍與中方對話非常必要,他要把美軍可能展開的行動以及動機向中方交底,以免北京誤判美方是在針對中方。
而旅美學者、《中國戰略研究雜誌社》社長李偉東則認為,美朝戰爭不會立刻爆發,但朝鮮問題最終是要由一場戰爭來解決。但朝鮮是有核國家,美國要發動戰爭,需要韓國的配合和日本的軍事支援,特別是中共的軍隊協助,否則很難完成打擊朝鮮。
他表示,在台灣、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中美雙方的底線都很清楚,不存在什麼「誤判」。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朝鮮,因此鄧福德將軍此行就是希望了解中方的底線,而中美應該已經達成共識,就是不會再有「抗美援朝」。
李偉東還認為,鄧福德將軍訪問中共北部戰區,可能是直接討論朝鮮問題的軍事預案,因為北部戰區直接負責中朝邊境的防務。
李偉東表示,美國對朝開戰面臨三大難題:一個是朝鮮核武器,一個是中方是否配合,一個是韓國堅決反戰。
他說,中朝官方已多次公開叫板,中方肯定不會再「抗美援朝」。但中朝有幾十年的「血盟」關係,如何應對朝鮮問題,對北京仍是重大考驗。
北京可能的對策
有關北京對朝鮮問題的應對方案,丁學良教授認為,北京可能會同意替換金正恩,但不會參與改變朝鮮體制。而李偉東認為,由於金正恩長兄金正男已經被殺,如果要撤換金正恩,中方有可能把金正男的兒子作為候選,之後即使不能維持朝鮮現有體制,至少要保證朝鮮新政權「親中」。
李偉東分析,中方與美方共同解決朝鮮問題有三個策略:下策是中方保持中立,讓美國打朝鮮;中策是中方祕密支援美方,以後共同管理朝鮮;上策是中美聯合軍事行動。
《華爾街日報》此前曾報導,中共軍隊最近為了應對美國對朝攻擊的可能性,在中朝邊境從新部署了部隊,開挖防核武地下工事,並動員北部戰區的特種部隊和傘兵部隊進行了實彈演習。
《華盛頓郵報》分析了北京面對朝鮮半島發生衝突時的可能的應對方案,包括在中朝邊境設置難民營,派出快速部隊控制朝鮮核設施,也可能出兵阻止美韓聯軍越過韓朝邊境推翻朝鮮政權。
戰爭或明春爆發
關於朝鮮戰爭爆發的時機,李偉東認為,目前中共外長王毅再次強調地方和平,金正恩「暫停」了打擊關島的計劃,這一輪戰爭危機已經過去。
而且,在臨近中共十九大之際,中美都不願貿然開戰。而在十九大結束後,朝鮮問題會成為中方當務之急,戰爭的爆發可能會在明年春天。
鄧福德在作「戰前溝通」?
日前,中國大陸獨立學者鄧聿文也曾發表評論文章指,鄧福德將軍是美軍鷹派代表,他此次出訪朝鮮周邊國家絕不是釋放和平誠意,而是就攻打朝鮮與各方展開戰前溝通。
韓國總統文在寅與來訪的鄧福德會晤後,突然公開表態稱,任何一方絕不允許不經韓國同意就對朝開戰,似乎印證了「戰前溝通」說法。
另外,中共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和鄧福德會談時,也明確表態「戰爭不是解決朝鮮問題的最終方案」,並呼籲美軍停止21日將啟動的韓美「乙支自由衞士」聯合軍演,都被鄧福德斷然拒絕。
戰爭是否會爆發?
儘管美朝之間的戰爭威脅一度令人緊張,但川普政府也表示,目前解決朝鮮問題,和平手段依然是首選。川普日前啟動了針對中美貿易的「301調查」。外界分析,美方目的之一就是逼迫北京對朝鮮增加壓力。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的首席戰略顧問班農對媒體表示,中美之間將爆發一場經濟戰爭,並直言「朝鮮問題壓根沒有軍事解決的辦法」。之後,班農因為白宮內部分歧被解職。
外界分析,班農的言論可能暴露了美國政府內部對朝政策的分歧,也可能洩露了美方對朝策略的底牌。
朝鮮多年來對韓國的軍事威脅,一直被認為是美國進攻朝鮮的最大顧慮。朝鮮多次威脅,如果遭受軍事攻擊,將使用部署在邊境地區的大炮將首爾變成「火海」。這也是韓國堅決反戰的主要原因。
但是外界認為,朝鮮將很快開發出攻擊美國本土的核導彈,面對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脅,美國拋開韓國和中俄、單獨對朝動武的可能性也很大。
(記者和穆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