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保監會主席項俊波2017年4月落馬後,至今已經過去近一年,但新的保監會主席任命遲遲不見露頭,頗顯反常。然而,這個中謎題,近日終於要解開。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3月4日全文公布,從官方的話語來看,此次改革是「如箭在弦」,非發不可。然而,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雖然通過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但僅是把《方案》的部分內容提交了全國人大審議。這又等於說,箭不會齊發,而是會先射出幾支,餘下的慢慢來。
那麼這先射出的幾支箭會是哪些呢?從各種跡象看,除了大家都熟知的監察委,金融監管三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合併很可能是最先離弦的箭之一。
有消息說,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併只包括三會,合併為金融監管總局,不涉及央行。
其實,謎底就藏於此。
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者合一,近似於「大部制」改革。如果早早任命了項俊波的繼任人,到了這次的「三會合一」,就必然面對三名主席「去二留一」的棘手問題。對中南海而言,與其在後來安置上被動,還不如乾脆就讓保監會主席留空。
從這個角度看,在項俊波落馬之初,中南海就已動了「三會合一」的念頭,但一直拖到此次北京兩會才正式實施。不妨這樣猜想,做了三屆央行行長的周小川鐵定退休,他的接班人如果就在「三會」主席之中選任,也就是在郭樹清(銀監會主席)和劉士余(證監會主席)中二挑一。餘者擔任金融監管總局局長,「三會」主席的去處就都有了著落。
「三會合一」的另一個重要證據是,據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網站消息,日前,「一行三會」分別召開會議,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表示贊成。這是中共國務院下屬機構中,為數甚少的發布「挺機構改革」言論的其中4個,分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改革之刀不架到你脖子上去,表這種忠心何用?
2017年8月中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後,已明確由分管金融的副總理兼任該委員會主任,目前是馬凱,將來很可能是劉鶴。
可以預見,將來的架構是一委統管,下面是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發改委、財政部等幾大部門。央行行長要麼由劉鶴兼任,要麼郭樹清或蔣超良(湖北省委書記)上位,屆時自見分曉。
當前的金融分業監管(銀行、證券、保險分業)起始於1997年,定型於2002年。「三會合一」是從分業監管「倒退」回混業監管,從當前業界情勢來看,確是大勢所趨。但在中共治下,混業監管並不代表著統一監管之下的二級部門之間就不會扯皮。過去的中共部委合併,「形合神離」的情況就屢見不鮮。對「三會合一」的實際成效,我們只怕還不能樂觀。#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王馨宇)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3月4日全文公布,從官方的話語來看,此次改革是「如箭在弦」,非發不可。然而,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雖然通過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但僅是把《方案》的部分內容提交了全國人大審議。這又等於說,箭不會齊發,而是會先射出幾支,餘下的慢慢來。
那麼這先射出的幾支箭會是哪些呢?從各種跡象看,除了大家都熟知的監察委,金融監管三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合併很可能是最先離弦的箭之一。
有消息說,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併只包括三會,合併為金融監管總局,不涉及央行。
其實,謎底就藏於此。
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者合一,近似於「大部制」改革。如果早早任命了項俊波的繼任人,到了這次的「三會合一」,就必然面對三名主席「去二留一」的棘手問題。對中南海而言,與其在後來安置上被動,還不如乾脆就讓保監會主席留空。
從這個角度看,在項俊波落馬之初,中南海就已動了「三會合一」的念頭,但一直拖到此次北京兩會才正式實施。不妨這樣猜想,做了三屆央行行長的周小川鐵定退休,他的接班人如果就在「三會」主席之中選任,也就是在郭樹清(銀監會主席)和劉士余(證監會主席)中二挑一。餘者擔任金融監管總局局長,「三會」主席的去處就都有了著落。
「三會合一」的另一個重要證據是,據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網站消息,日前,「一行三會」分別召開會議,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表示贊成。這是中共國務院下屬機構中,為數甚少的發布「挺機構改革」言論的其中4個,分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改革之刀不架到你脖子上去,表這種忠心何用?
2017年8月中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後,已明確由分管金融的副總理兼任該委員會主任,目前是馬凱,將來很可能是劉鶴。
可以預見,將來的架構是一委統管,下面是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發改委、財政部等幾大部門。央行行長要麼由劉鶴兼任,要麼郭樹清或蔣超良(湖北省委書記)上位,屆時自見分曉。
當前的金融分業監管(銀行、證券、保險分業)起始於1997年,定型於2002年。「三會合一」是從分業監管「倒退」回混業監管,從當前業界情勢來看,確是大勢所趨。但在中共治下,混業監管並不代表著統一監管之下的二級部門之間就不會扯皮。過去的中共部委合併,「形合神離」的情況就屢見不鮮。對「三會合一」的實際成效,我們只怕還不能樂觀。#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