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率領部將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大唐經此動亂,從盛世巔峰轉入衰敗。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有許多高人都留下了預言,只是事後人們才理解過來。
安史之亂之前,遠近臣子對安祿山的囂張跋扈都很擔憂,唐玄宗卻未能醒悟。
有道之人李遐周曾奉詔入宮,有一天忽然不見了,誰也不知他去哪兒了,只見牆壁上留下的幾首詩,其中一首是:「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繫羅衣。」
當時的人看不懂這詩文的意思,直到玄宗到四川避難,人們才明白這首詩是說:安祿山和幽州、薊州的眾將都起兵反唐;哥舒翰於潼關兵敗,全軍覆沒,匹馬不還;玄宗到蜀地避難,御駕經過馬嵬坡,宦官高力士用羅巾勒死楊玉環。
高僧一行圓寂前,留下一份遺表和一個小袋子,讓人獻給玄宗。遺表上說,他日不要任用宗子為相,蕃臣為將。意思是唐宗室子弟李林甫為相會擅權於內,蕃臣安祿山會興兵於外,都城會被叛軍攻陷。可惜唐玄宗不理解遺表中的意思。
一行留給玄宗的小袋子,裡面裝的是一塊蜀地的當歸,也讓唐玄宗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唐玄宗避難四川,從四川回駕時,方才明白「蜀地當歸」的意思。
玄宗之前也曾向一行問起大唐的國運,一行說:「鑾輿有萬裡之行。社稷終吉。」玄宗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後因安史之亂,唐玄宗避難奔蜀,御駕行至萬裡橋時,忽然想起一行說的話,果真是萬裡之行。唐朝第22代皇帝唐昭宗曾被封為吉王,一行所說:「鑾輿有萬裡之行。社稷終吉。」,意思是大唐國運到昭宗時就要完結,日後果然應驗。
高僧一行圓寂前,留下一份遺表和一個小袋子給玄宗。圖為《高僧觀棋圖》,一行禪師為觀棋者。(公有領域)
唐朝開元末年,西涼府都督進獻了一首新的曲子,唐玄宗招待宗王們到偏殿欣賞樂曲。曲子結束後,大家都紛紛稱讚,唯獨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默然不語,玄宗問李憲怎麼回事?
寧王說:「這首曲子音調雖美,但是臣也聽說,一支樂曲要從宮音開始,商音結束,中間由角、徵、羽眾音組成,首尾都要呼應宮商。可是這首樂曲的開頭就已經離開了宮調,徵調和商調雜亂而且音勢粗暴。臣又聽說,『宮』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宮調不強意味著君王勢力薄弱,商調過強意味著臣下作亂犯上。雖然徵兆微弱,隱形在音律之中,傳播在歌聲裡,但有一天終會應在人事上。臣擔心有一天會有亂臣賊子威逼作亂,陛下恐有流離之難,徵兆都在這首曲子中預言了!」
玄宗皇帝精通音律,聽到寧王的解釋,當即沉默不語。安史之亂發生後,寧王聽音知國運的預測能力也得到證實。
安祿山擔任范陽偏校時入宮面奏,宰相張九齡見安祿山心氣驕橫,對裴光庭說:「將來禍亂幽州的人就是他。」
後來安祿山當上了平盧將軍,率領唐軍征討契丹,戰敗而歸。張九齡上奏,應當按治軍不嚴依法處死安祿山,但玄宗賞識安祿山的勇猛,還是赦免了他。
九齡勸玄宗說:「安祿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應當即刻誅殺,以絕後患。」玄宗終是沒有採納張九齡的建議,把安氏放歸藩地。後來玄宗到蜀地避難時,想起九齡的忠言不禁落淚。當時張九齡已經去世,玄宗就特地派人前往韶州祭拜他,並厚恤他的家人。
張九齡勸諫皇帝及早誅殺心懷不軌的安祿山。圖為張九齡畫像。(公有領域) 李淳風預言楊貴妃之死
《推背圖》第五象圖讖是:畫中一個婦人躺在地上,旁邊有一副馬鞍和一部史書。馬鞍喻指安祿山,史書暗指史思明。躺在地上的婦人,喻指被玄宗寵幸的楊貴妃會被賜死。李淳風以圖預言此二人將引發「安史之亂」以及楊貴妃葬身於馬嵬坡的結局。
從這些高人的預言來看,安史之亂似乎是上天注定好的悲劇。換個角度想一下,假如唐玄宗相信了這些預言,能早些洞察先機,或許歷史的劇本就被改寫了。@#
《推背圖》第五象圖讖是:畫中一個婦人躺在地上,旁邊有一副馬鞍和一部史書,馬鞍喻指安祿山,史書暗指史思明。躺在地上的婦人,喻指被玄宗寵幸的楊貴妃會被賜死。圖為《推背圖》第五象圖。(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1、《明皇雜錄》
2、《太平廣記》卷140
3、《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
4、《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一
5、《推背圖》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曉玉)
李遐周的預言詩
安史之亂之前,遠近臣子對安祿山的囂張跋扈都很擔憂,唐玄宗卻未能醒悟。
有道之人李遐周曾奉詔入宮,有一天忽然不見了,誰也不知他去哪兒了,只見牆壁上留下的幾首詩,其中一首是:「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繫羅衣。」
當時的人看不懂這詩文的意思,直到玄宗到四川避難,人們才明白這首詩是說:安祿山和幽州、薊州的眾將都起兵反唐;哥舒翰於潼關兵敗,全軍覆沒,匹馬不還;玄宗到蜀地避難,御駕經過馬嵬坡,宦官高力士用羅巾勒死楊玉環。
僧一行以中藥「當歸」預言
高僧一行圓寂前,留下一份遺表和一個小袋子,讓人獻給玄宗。遺表上說,他日不要任用宗子為相,蕃臣為將。意思是唐宗室子弟李林甫為相會擅權於內,蕃臣安祿山會興兵於外,都城會被叛軍攻陷。可惜唐玄宗不理解遺表中的意思。
一行留給玄宗的小袋子,裡面裝的是一塊蜀地的當歸,也讓唐玄宗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唐玄宗避難四川,從四川回駕時,方才明白「蜀地當歸」的意思。
玄宗之前也曾向一行問起大唐的國運,一行說:「鑾輿有萬裡之行。社稷終吉。」玄宗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後因安史之亂,唐玄宗避難奔蜀,御駕行至萬裡橋時,忽然想起一行說的話,果真是萬裡之行。唐朝第22代皇帝唐昭宗曾被封為吉王,一行所說:「鑾輿有萬裡之行。社稷終吉。」,意思是大唐國運到昭宗時就要完結,日後果然應驗。
高僧一行圓寂前,留下一份遺表和一個小袋子給玄宗。圖為《高僧觀棋圖》,一行禪師為觀棋者。(公有領域)
寧王聽《涼州曲》知國難
唐朝開元末年,西涼府都督進獻了一首新的曲子,唐玄宗招待宗王們到偏殿欣賞樂曲。曲子結束後,大家都紛紛稱讚,唯獨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默然不語,玄宗問李憲怎麼回事?
寧王說:「這首曲子音調雖美,但是臣也聽說,一支樂曲要從宮音開始,商音結束,中間由角、徵、羽眾音組成,首尾都要呼應宮商。可是這首樂曲的開頭就已經離開了宮調,徵調和商調雜亂而且音勢粗暴。臣又聽說,『宮』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宮調不強意味著君王勢力薄弱,商調過強意味著臣下作亂犯上。雖然徵兆微弱,隱形在音律之中,傳播在歌聲裡,但有一天終會應在人事上。臣擔心有一天會有亂臣賊子威逼作亂,陛下恐有流離之難,徵兆都在這首曲子中預言了!」
玄宗皇帝精通音律,聽到寧王的解釋,當即沉默不語。安史之亂發生後,寧王聽音知國運的預測能力也得到證實。
宰相張九齡精準的觀人術
安祿山擔任范陽偏校時入宮面奏,宰相張九齡見安祿山心氣驕橫,對裴光庭說:「將來禍亂幽州的人就是他。」
後來安祿山當上了平盧將軍,率領唐軍征討契丹,戰敗而歸。張九齡上奏,應當按治軍不嚴依法處死安祿山,但玄宗賞識安祿山的勇猛,還是赦免了他。
九齡勸玄宗說:「安祿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應當即刻誅殺,以絕後患。」玄宗終是沒有採納張九齡的建議,把安氏放歸藩地。後來玄宗到蜀地避難時,想起九齡的忠言不禁落淚。當時張九齡已經去世,玄宗就特地派人前往韶州祭拜他,並厚恤他的家人。
張九齡勸諫皇帝及早誅殺心懷不軌的安祿山。圖為張九齡畫像。(公有領域) 李淳風預言楊貴妃之死
李淳風預言楊貴妃之死
《推背圖》第五象圖讖是:畫中一個婦人躺在地上,旁邊有一副馬鞍和一部史書。馬鞍喻指安祿山,史書暗指史思明。躺在地上的婦人,喻指被玄宗寵幸的楊貴妃會被賜死。李淳風以圖預言此二人將引發「安史之亂」以及楊貴妃葬身於馬嵬坡的結局。
從這些高人的預言來看,安史之亂似乎是上天注定好的悲劇。換個角度想一下,假如唐玄宗相信了這些預言,能早些洞察先機,或許歷史的劇本就被改寫了。@#
《推背圖》第五象圖讖是:畫中一個婦人躺在地上,旁邊有一副馬鞍和一部史書,馬鞍喻指安祿山,史書暗指史思明。躺在地上的婦人,喻指被玄宗寵幸的楊貴妃會被賜死。圖為《推背圖》第五象圖。(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1、《明皇雜錄》
2、《太平廣記》卷140
3、《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
4、《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一
5、《推背圖》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