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04日訊】恐怖的熱浪今年席捲全球,多個國家的高溫記錄被打破,讓科學家也感到震驚。氣候學家稱,這一切與人類的活動有著明顯的聯繫,而這只是剛剛開始。
從東京到中東、從北美到歐洲,恐怖的熱浪正在席捲全球,抗暑成為熱詞。美國一個專家報告指出,2017年因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全球各地皆出現異常高溫,北極覆冰厚度創新低,而中國是第一大污染國,美國緊追其後。
從東京到中東、從北美到歐洲,恐怖的熱浪正在席捲全球,抗暑成為熱詞。(網絡截圖)
在中國,中央氣象台連續第20天發布高溫預警,內蒙、遼寧、河北、天津最高氣溫衝上40°C,武漢7月連熱天數則打破了67年的記錄,山東濟南刷新10年最高氣溫記錄。
武漢7月連熱天數打破了67年的記錄。(AFP/AFP/Getty Images)
8月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稱,如果氣候繼續惡化,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平原,於2070年前將成為死亡區域。
在韓國,韓聯社8月3日報導稱,韓國首爾當天氣溫一度達到39.6攝氏度,江原道洪川郡氣溫更飆升到41攝氏度,創下111年有記錄來的最高值。
韓國首爾氣溫一度達到39.6攝氏度。( PARK JI-HWAN/AFP/Getty Images)
由於持續高溫天氣,從5月20日到7月31日期間,韓國已有29人因患溫熱病死亡。韓國總理李洛淵日前表示,政府正推動修改法律,計劃將炎熱天氣列作自然災害。
在日本,致命洪水之後的熱浪創造了41.1°C的全國氣溫記錄。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8月3日,名古屋市飆出攝氏40度以上高溫,創下當地自1890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記錄。
7月23日,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高溫中,與民眾一起用水潑街來降溫。(BEHROUZ MEHRI/AFP/Getty Images)
日本京都市、埼玉縣熊谷市、岡山縣高梁市、大分縣日田市,及東京都市中心等地,最高氣溫都在35度以上,是典型的猛暑日。日本政府不斷發佈高溫預警,提醒民眾注意採取防暑降溫措施。
新唐人亞太台報導,截止8月1日,日本已有超過5.75萬人因中暑被送醫,其中有125人,不幸因為中暑而死亡。
在北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已經連續三天氣溫超過52.8°C;洛杉磯7月6日創下了43.8°C的歷史最高記錄,由於熱浪席捲酷熱難當,洛杉磯大批民眾湧到聖莫妮卡的海邊避暑。
恐怖的熱浪今年席捲全球,洛杉磯7月6日創下了43.8°C的歷史最高記錄。(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美國氣象部門已發布高溫預警,酷熱天氣導致聖地亞哥山區發生林火。洛杉磯消防隊長西克說:「我們有計劃性地將消防器材放在部分地區,尤其是那些可能發生林火的高風險區域。」
在德國,據德國氣象局檢測,剛剛過去的7月是該國自1881年有經常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之一。持續的異常高溫乾旱,使得河流水位嚴重降低,而平日防暴用的強力水炮車,也不得不走上街頭,執行澆灌花草的任務。
在意大利,意大利氣象台當地時間8月1日發布高溫預警,從當天開始,意大利將迎來本年度夏季最炎熱的一週,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城市最高氣溫將會達到40攝氏度,而一些城市短時間內更是會突破43攝氏度。
在西班牙,該國國家氣象台宣布,大部分地區將會在本週迎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
在歐洲,靠近北極的芬蘭在7月17日達到31.8°C,這是該地區的歷史最高記錄。阿姆斯特丹則在7月份創造了34.8°C的歷史最高記錄,而英國則在經歷有史以來最乾旱的一年。
在中東,阿爾及利亞的瓦爾格拉在7月5日創造了非洲歷史最高溫度——51.3攝氏度。(PIERRE-PHILIPPE MARCOU/AFP/Getty Images)
在中東,阿爾及利亞的瓦爾格拉在7月5日創造了非洲歷史最高溫度——51.3°C。
因為高溫乾燥的天氣,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西伯利亞,加利福尼亞到俄勒岡州,大面積的森林正在燃燒。弗格森火災迫使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本週在旅遊旺季結束時關閉。本週早些時候,雅典以外的另一場大火至少造成84人死亡。
因為高溫乾燥的天氣,雅典東部森林發生野火燃燒。(LOUISA GOULIAMAKI/AFP/Getty Images)
因為溫暖的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氣,極端的降水也在發生,這是氣候變化另一個預期的結果。
「今年夏天發生的事情令人難以置信,」無黨派氣候科學研究和傳播組織Climate Central的首席氣象學家和氣候問題項目主任Bernadette Woods在接受媒體Axios採訪時說,「我從沒想到今年這麼多的氣溫記錄會被打破。」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氣候研究員丹尼爾•斯溫稱:「從我作為氣候科學家的角度來看,最引人注目(和令人不安)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幾十年前的科學預測在我們眼前得到驗證。」
世界氣象組織則在日前發布聲明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近期全球極端高溫和降水等事件正在增加,這與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的長期趨勢總體相符。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從東京到中東、從北美到歐洲,恐怖的熱浪正在席捲全球,抗暑成為熱詞。美國一個專家報告指出,2017年因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全球各地皆出現異常高溫,北極覆冰厚度創新低,而中國是第一大污染國,美國緊追其後。
從東京到中東、從北美到歐洲,恐怖的熱浪正在席捲全球,抗暑成為熱詞。(網絡截圖)
在中國,中央氣象台連續第20天發布高溫預警,內蒙、遼寧、河北、天津最高氣溫衝上40°C,武漢7月連熱天數則打破了67年的記錄,山東濟南刷新10年最高氣溫記錄。
武漢7月連熱天數打破了67年的記錄。(AFP/AFP/Getty Images)
8月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稱,如果氣候繼續惡化,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平原,於2070年前將成為死亡區域。
在韓國,韓聯社8月3日報導稱,韓國首爾當天氣溫一度達到39.6攝氏度,江原道洪川郡氣溫更飆升到41攝氏度,創下111年有記錄來的最高值。
韓國首爾氣溫一度達到39.6攝氏度。( PARK JI-HWAN/AFP/Getty Images)
由於持續高溫天氣,從5月20日到7月31日期間,韓國已有29人因患溫熱病死亡。韓國總理李洛淵日前表示,政府正推動修改法律,計劃將炎熱天氣列作自然災害。
在日本,致命洪水之後的熱浪創造了41.1°C的全國氣溫記錄。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8月3日,名古屋市飆出攝氏40度以上高溫,創下當地自1890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記錄。
7月23日,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高溫中,與民眾一起用水潑街來降溫。(BEHROUZ MEHRI/AFP/Getty Images)
日本京都市、埼玉縣熊谷市、岡山縣高梁市、大分縣日田市,及東京都市中心等地,最高氣溫都在35度以上,是典型的猛暑日。日本政府不斷發佈高溫預警,提醒民眾注意採取防暑降溫措施。
新唐人亞太台報導,截止8月1日,日本已有超過5.75萬人因中暑被送醫,其中有125人,不幸因為中暑而死亡。
在北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已經連續三天氣溫超過52.8°C;洛杉磯7月6日創下了43.8°C的歷史最高記錄,由於熱浪席捲酷熱難當,洛杉磯大批民眾湧到聖莫妮卡的海邊避暑。
恐怖的熱浪今年席捲全球,洛杉磯7月6日創下了43.8°C的歷史最高記錄。(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美國氣象部門已發布高溫預警,酷熱天氣導致聖地亞哥山區發生林火。洛杉磯消防隊長西克說:「我們有計劃性地將消防器材放在部分地區,尤其是那些可能發生林火的高風險區域。」
在德國,據德國氣象局檢測,剛剛過去的7月是該國自1881年有經常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之一。持續的異常高溫乾旱,使得河流水位嚴重降低,而平日防暴用的強力水炮車,也不得不走上街頭,執行澆灌花草的任務。
在意大利,意大利氣象台當地時間8月1日發布高溫預警,從當天開始,意大利將迎來本年度夏季最炎熱的一週,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城市最高氣溫將會達到40攝氏度,而一些城市短時間內更是會突破43攝氏度。
在西班牙,該國國家氣象台宣布,大部分地區將會在本週迎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
在歐洲,靠近北極的芬蘭在7月17日達到31.8°C,這是該地區的歷史最高記錄。阿姆斯特丹則在7月份創造了34.8°C的歷史最高記錄,而英國則在經歷有史以來最乾旱的一年。
在中東,阿爾及利亞的瓦爾格拉在7月5日創造了非洲歷史最高溫度——51.3攝氏度。(PIERRE-PHILIPPE MARCOU/AFP/Getty Images)
在中東,阿爾及利亞的瓦爾格拉在7月5日創造了非洲歷史最高溫度——51.3°C。
因為高溫乾燥的天氣,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西伯利亞,加利福尼亞到俄勒岡州,大面積的森林正在燃燒。弗格森火災迫使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本週在旅遊旺季結束時關閉。本週早些時候,雅典以外的另一場大火至少造成84人死亡。
因為高溫乾燥的天氣,雅典東部森林發生野火燃燒。(LOUISA GOULIAMAKI/AFP/Getty Images)
因為溫暖的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氣,極端的降水也在發生,這是氣候變化另一個預期的結果。
「今年夏天發生的事情令人難以置信,」無黨派氣候科學研究和傳播組織Climate Central的首席氣象學家和氣候問題項目主任Bernadette Woods在接受媒體Axios採訪時說,「我從沒想到今年這麼多的氣溫記錄會被打破。」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氣候研究員丹尼爾•斯溫稱:「從我作為氣候科學家的角度來看,最引人注目(和令人不安)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幾十年前的科學預測在我們眼前得到驗證。」
世界氣象組織則在日前發布聲明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近期全球極端高溫和降水等事件正在增加,這與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的長期趨勢總體相符。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