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11月07日訊】「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這首北宋蘇軾的詩,描寫的正是「橙黃橘綠」的立冬時節。
立冬又叫做十月節,在漢魏時期,立冬這天,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去西郊迎冬氣,進酒餚,撫卹辛苦一年的將士們,而在宋時,每到立冬,人們還會穿上明亮的新衣,拜尊長,祭天地,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宋代陸遊有詩曾道:「兒童冬學鬧比鄰」,說的是在古時的農家十月會舉辦「冬學」,冬天夜裡最長,又是農閒季節,古人們利用這個時節學習知識禮儀,充實自己,並舉行拜師禮,而一些老師人家,也會在立冬這天,在庭房掛起孔子像,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們。
北宋時期,京師地寒,每到立冬,上至皇宮禁院、下至民間百姓,都會儲存食物準備過冬。所以立冬之日,車載馬駝便會滿載著新鮮蔬果充塞道路,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民間相傳:「立冬補冬,補嘴空」,說的是在立冬這天,勞作了一年的人們會在家裡休息,殺雞宰羊,吃頓大餐,慰勞一家人的辛苦。而其中最重要的食物,就要屬餃子了!
北方有句諺語:「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起源於東漢末年,相傳名醫張仲景曾在辭官回鄉的路上遇到被嚴寒凍爛雙耳的窮苦百姓,他便用藥材熬煮羊肉,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分給大家吃,這一碗帶著仁愛之心的餃子,不但幫老百姓們治好了凍耳,還為他們醫好了傷寒。從那以後,立冬吃餃子的習俗便代代相傳,人們還認為,在秋冬季節交替的時候吃餃子,正應了「更歲交子」的諺語,吃了餃子,不但一年到頭都會像餃子一樣圓滿。還可以磨練我們像餃子一樣的「肚量」,包羅萬象,海納百川。
立冬之時,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寒冷的天氣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此時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以增加肌體的御寒能力,所以補氣養血,溫中暖腎的胡蘿蔔、羊肉、洋蔥、牛肉等都是立冬水餃餡料的好選擇。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到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要吃生蔥,以抵抗冬季的濕寒,福建、潮汕一帶,民間還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立冬時節的甘蔗已經成熟,就算多吃也不會上火,不但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又叫做十月節,在漢魏時期,立冬這天,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去西郊迎冬氣,進酒餚,撫卹辛苦一年的將士們,而在宋時,每到立冬,人們還會穿上明亮的新衣,拜尊長,祭天地,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宋代陸遊有詩曾道:「兒童冬學鬧比鄰」,說的是在古時的農家十月會舉辦「冬學」,冬天夜裡最長,又是農閒季節,古人們利用這個時節學習知識禮儀,充實自己,並舉行拜師禮,而一些老師人家,也會在立冬這天,在庭房掛起孔子像,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們。
北宋時期,京師地寒,每到立冬,上至皇宮禁院、下至民間百姓,都會儲存食物準備過冬。所以立冬之日,車載馬駝便會滿載著新鮮蔬果充塞道路,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民間相傳:「立冬補冬,補嘴空」,說的是在立冬這天,勞作了一年的人們會在家裡休息,殺雞宰羊,吃頓大餐,慰勞一家人的辛苦。而其中最重要的食物,就要屬餃子了!
北方有句諺語:「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起源於東漢末年,相傳名醫張仲景曾在辭官回鄉的路上遇到被嚴寒凍爛雙耳的窮苦百姓,他便用藥材熬煮羊肉,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分給大家吃,這一碗帶著仁愛之心的餃子,不但幫老百姓們治好了凍耳,還為他們醫好了傷寒。從那以後,立冬吃餃子的習俗便代代相傳,人們還認為,在秋冬季節交替的時候吃餃子,正應了「更歲交子」的諺語,吃了餃子,不但一年到頭都會像餃子一樣圓滿。還可以磨練我們像餃子一樣的「肚量」,包羅萬象,海納百川。
立冬之時,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寒冷的天氣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此時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以增加肌體的御寒能力,所以補氣養血,溫中暖腎的胡蘿蔔、羊肉、洋蔥、牛肉等都是立冬水餃餡料的好選擇。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到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要吃生蔥,以抵抗冬季的濕寒,福建、潮汕一帶,民間還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立冬時節的甘蔗已經成熟,就算多吃也不會上火,不但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