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9日訊】近期媒體披露,唐代文學家杜牧墓地因缺乏保護變成了菜地。對此,西安市文物局回應,「杜牧墓」的說法僅憑文獻資料,不能稱之為「杜牧墓」。輿論批評相關部門歷史責任意識淡薄,保護文物不力。
據陸媒報導,11月24日,大陸唐史學會和汾酒集團聯合主辦的「杜牧墓保護研討會」在西安舉辦;11月25日下午,當專家學者和記者前往杜牧墓遺址時,才發現杜牧墓無處可尋,遺址處只看到一片低窪菜地。
西北大學的學者在看到現場說,希望能按照史書記載將杜牧墓封土恢復起來,並建一個紀念館,在清明節能夠開展祭祀杜牧的活動,既是對杜牧的紀念,也是對傳統文化保護提升。
此事經報導後引起關注。對此,西安市文物局官員在回應媒體時稱:「杜牧墓」的說法並不準確,僅憑文獻資料,不能稱之為「杜牧墓」。
該吳姓官員介紹,1960年代,當地對土地進行平整,這個區域就變成了農田。他說:「關中這塊兒的土地好多都是60年代平整土地的時候平整的,墳頭全平了,很多墳頭都平了,就是把它的封土,地面的上東西都不見了。」
據《咸寧縣誌.陵墓誌》載:「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馬村先塋,自為墓誌」。《長安縣誌》記載:其墓在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面積約1畝,墓頂有一大樹,60年代遭平毀。
史料記載,杜牧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氏家族墓位於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道司馬村。在西司馬村,村民世代相傳,村子西南角埋葬著唐代大詩人杜牧。
據從事村史修撰的西司馬村68歲的村民關山介紹,杜牧墓確實存在。他說:這是真的,就是杜牧的墓,在村子的西南角是一個祖墳塋,埋了二十多位杜家的人。保存兩千多年了,現在已經都平毀完了,杜牧的墓也毀了。當時這個墓有七八米高、地盤四方有二十五六米大。
關山回憶:1967~1968之間,由於下了數天的連陰雨,為了用乾土給當時的生產隊飼養室墊圈,所以挖掉了墓土。之後村民不時私自挖土蓋房,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盡。直至如今,塚的中心只遺留下一個方坑。
杜牧墓地的被毀以及地方文物保護官員的回應,引發了大量批評。有評論《忍看杜牧墓地變菜地》寫道:文獻中記載位於西安的杜牧墓卻變為了菜地,與垃圾、豬圈相伴,引得整個社會驚愕唏噓。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稱,僅憑文獻史料,無法確認是「杜牧墓」。乍聽起來,有點道理。但細細想來,既然身份不明,為何不找業內權威專家,對墓地進行深入論證和考察呢?如果是杜牧墓,那就要爭分奪秒地搶救和修復。總好過不咸不淡地看著墓地荒蕪。
另有陸媒評論指出,杜牧墓受到冷遇和薄待的背後,暴露的是地方政府的拜金功利思維,同時也是缺乏歷史責任感的體現。評論說:曾幾何時,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之下,大陸各地掀起了爭搶名人故裡的高潮,就連西門慶也成了各地爭搶的香餑餑。
但對於如杜牧墓這種名氣不是很大,由於無法立「變現」,即卻被各方所無視,顯得「門前冷落車馬稀」。但是從歷史、從文化、從人文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不給予重視。因為而消失在風雨中的歷史遺蹟,是不會再生的。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其文學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其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家喻戶曉,千古傳唱。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據陸媒報導,11月24日,大陸唐史學會和汾酒集團聯合主辦的「杜牧墓保護研討會」在西安舉辦;11月25日下午,當專家學者和記者前往杜牧墓遺址時,才發現杜牧墓無處可尋,遺址處只看到一片低窪菜地。
西北大學的學者在看到現場說,希望能按照史書記載將杜牧墓封土恢復起來,並建一個紀念館,在清明節能夠開展祭祀杜牧的活動,既是對杜牧的紀念,也是對傳統文化保護提升。
此事經報導後引起關注。對此,西安市文物局官員在回應媒體時稱:「杜牧墓」的說法並不準確,僅憑文獻資料,不能稱之為「杜牧墓」。
該吳姓官員介紹,1960年代,當地對土地進行平整,這個區域就變成了農田。他說:「關中這塊兒的土地好多都是60年代平整土地的時候平整的,墳頭全平了,很多墳頭都平了,就是把它的封土,地面的上東西都不見了。」
據《咸寧縣誌.陵墓誌》載:「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馬村先塋,自為墓誌」。《長安縣誌》記載:其墓在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面積約1畝,墓頂有一大樹,60年代遭平毀。
史料記載,杜牧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氏家族墓位於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道司馬村。在西司馬村,村民世代相傳,村子西南角埋葬著唐代大詩人杜牧。
據從事村史修撰的西司馬村68歲的村民關山介紹,杜牧墓確實存在。他說:這是真的,就是杜牧的墓,在村子的西南角是一個祖墳塋,埋了二十多位杜家的人。保存兩千多年了,現在已經都平毀完了,杜牧的墓也毀了。當時這個墓有七八米高、地盤四方有二十五六米大。
關山回憶:1967~1968之間,由於下了數天的連陰雨,為了用乾土給當時的生產隊飼養室墊圈,所以挖掉了墓土。之後村民不時私自挖土蓋房,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盡。直至如今,塚的中心只遺留下一個方坑。
杜牧墓地的被毀以及地方文物保護官員的回應,引發了大量批評。有評論《忍看杜牧墓地變菜地》寫道:文獻中記載位於西安的杜牧墓卻變為了菜地,與垃圾、豬圈相伴,引得整個社會驚愕唏噓。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稱,僅憑文獻史料,無法確認是「杜牧墓」。乍聽起來,有點道理。但細細想來,既然身份不明,為何不找業內權威專家,對墓地進行深入論證和考察呢?如果是杜牧墓,那就要爭分奪秒地搶救和修復。總好過不咸不淡地看著墓地荒蕪。
另有陸媒評論指出,杜牧墓受到冷遇和薄待的背後,暴露的是地方政府的拜金功利思維,同時也是缺乏歷史責任感的體現。評論說:曾幾何時,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之下,大陸各地掀起了爭搶名人故裡的高潮,就連西門慶也成了各地爭搶的香餑餑。
但對於如杜牧墓這種名氣不是很大,由於無法立「變現」,即卻被各方所無視,顯得「門前冷落車馬稀」。但是從歷史、從文化、從人文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不給予重視。因為而消失在風雨中的歷史遺蹟,是不會再生的。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其文學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其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家喻戶曉,千古傳唱。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