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滿漢全席108道已成絕響

2019年01月20日社會
【新唐人2019年01月20日訊】滿漢全席被稱為中華八大菜系之一,因食材珍稀,已成絕響。北京故宮2019年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特展」,策展人任萬平特別提及沒有滿漢全席,而且也沒有108道菜那麼多。
北京故宮新年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特展」,讓民眾遊覽故宮皇家建築,和了解昔日皇宮的年節習俗,策展人、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沒有滿漢全席,只有滿席與漢席。
她說,滿席與漢席只有兩種,滿席分成1至6等,前3種都不是給活人食用,而是皇帝祭祀過世父母時的祭祀宴,只有第4等席才是在太和殿舉行的最高等級國宴。滿席是在皇宮裡舉行,漢席則是在宮外舉行。
滿席分成餑餑宴與酒席宴兩階段,第4等級滿席一般是皇帝過生日、或是結婚才會舉辦。漢席則像是皇帝到太學講學後宴請,或科舉考試結束後為新科進士舉辦的瓊林宴。
任萬平說,在新年前後舉辦滿席,要選擇能儲存的蘋果、梨子等鮮果,例如皇帝生日的萬壽宴,在春天可能用桃子、秋天用葡萄,但是點心和乾果的數量與種類都是一樣的。她說,108道菜是演繹的,實際上沒有那麼多。
關於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中國一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關於滿漢全席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般認為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66歲大壽的宴席,為漢、滿兩族特設三天六宴,提供3百多款佳餚,旨在化解滿漢不和。
後世沿襲此一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也有說法指起源於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為款待鄉試後新科舉人所設的宴會,因宴席中要唱吟《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故稱「鹿鳴宴」,因材料豐富,被認為是形成滿漢全席的雛形。
傳統滿漢全席共有108道菜,大滿漢分三天三夜,六道宴席進行,融和滿漢兩族之菜餚特色。除盡享珍饈百味,宴席的排場擺設、器皿餐具、工藝供品、規格禮儀等,都是舉世無雙之作。
清代的滿漢全席聚天下之精華,選用「三十二珍」為原材料,分別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這「四八珍」。
山八珍指駝峰、熊掌、猩唇、猴腦、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魚翅、大烏參、燕窩、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禽八珍指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草八珍指猴頭蘑、銀耳、竹笙、驢窩蕈、羊肚蕈、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由於古時貨運不便,各種材料得來不易,更顯珍貴。
當時滿漢全席有宮內和宮外之別,官府中舉辦滿漢全席時,首先要奏樂、鳴炮、行禮恭迎賓客入座。客人入座後由侍者上進門點心,進門點心有甜、鹹兩種,並有乾、稀之別。
之後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後才正式入席,賓客到齊後把四整鮮撤下來,主菜要在行完敬酒禮後才奉上。整個過程先後共換桌面4次,調換滿、漢菜式,俗稱「翻台」。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