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的社會
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譴責Brenton Tarrant表現的方式,但是政客們一定要考慮施政可能引發的後遺症,往往就是罪魁禍首。今年紐約市的特殊高中考試放榜,亞裔進入特殊高中的錄取率低於去年,仍然是佔有率最高的族群。放榜後,我們竟看到政客們振振有詞的「莫名奇妙」,把非裔和西語裔的錄取偏低,說成是因他們家庭窮被歧視了,最後竟怪罪SHSAT考試制度的不公,箭頭直接指向亞裔。
有華人希望我們挺身駡政客他們,坦白說,早就想廢SHSAT的政客們,處處積慮的顧選票已非一朝一夕,要怪也只能怪亞裔的選票不夠多。去年有一位政客就當面跟我們說:「你不要怪我支持市長廢特殊高中考試,這是一種趨勢不可擋,再者你的同胞都很了解並支持我,給了我很多競選經費,我非常感謝。」碰到這樣的對話,我們除了無語,再多說一句都是多餘,只能以一句「Good Luck」收場。
私底下曾向友人表示,既然擋不住就讓它早點來,看他們變成什麼花樣?華人的子弟優秀,有法有破,只要不朝令夕改,政府一定會發現強者就是強者,教育靠的是用心學習,而不是為特定族群開方便之門。最讓人感到安慰的是,最近從幾位來自國內的友人口中得知,他們的小孩一個比一個強,上的都是名校且學習成績優異。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在我們的心目中,除了會做生意賺錢,基本上是學識乏善可陳,但是他們孩子的表現,我們比他們更高興,然後調侃的說:「由此可見你做的不錯,上天施恩賜福給你的小孩。」
華人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認真探索、累積研究都有學理,我們不是在鼓吹迷信,也不提倡消極宿命,只是希望華人知福、惜福、再造福不能任人擺佈。待時而起、順勢而揚,我們必須了解時空的變化,便可以精準掌握時間、資源、精力不耗費在完全不可知的領域,如果一定要說方向,它就非「政治」莫屬。又有人說,「按照美國不斷湧進的非法移民人數,不到30年,白人就有可能成為真正少數族群」。我們已不止一次談到,倘若成真,首先美國的立國精神與價值觀將不復存在,再者更不利於亞裔的生存,因為已失去了被利用來對付主流白人的價值,特殊族群會比白人更歧視亞裔。
不過不用擔心,科技再發達,只要有天在必有「天理」,根據一所著名的昆尼大學民調顯示,如果市長白思豪決定競選總統,在所有已宣布或潛在競逐白宮的民主黨人中,光紐約的得票率,白思豪在全州只有24%的選票支持,得票最低,顯示是最不受歡迎的一位。
即使是在他已領導5年多的紐約市,也只有36%的人對他評價正面,相反的則有48%。昆尼大學民調分析師斯諾表示,在紐約全州的白思豪支持率,處於2014年上任以來的最低水平。
我們痛恨煽動族群的政客其來有因,佛州道格拉斯高中(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發生槍擊案已滿一周年,又有一倖存者自殺身亡,這已是短短一星期內第二宗同類悲劇。該所高中去年情人節發生槍擊案,釀成17名師生死亡後,已接連有學生懷疑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上一次是19歲的女生Sydney Aiello在家中舉槍自盡,因為她一直陷入「倖存自責」的心態。第二次自殺是一名高中二年級的男生,警方尊重家人不透露學生姓名。(這事若以玄學來解釋就比較複雜,冤魂未散相互牽引。)
康州Sandy Hook校園槍擊案發生6年後,一名遇害兒童的家長自殺身亡,連同上述我講的二名自殺的年輕人,等於全美短短一星期,已有三名槍擊案受害人輕生。康州Newtown警方25日表示,當天早上7時許發現49歲死者Jeremy Richman的屍體,據說他生前致力推動大腦異常與暴力的研究,女兒Avielle Richman6歲被殺後,他和妻子還一起成立「艾薇兒基金會」,希望找出凶手犯案原因,避免同類血案再次發生。6年來他們夫妻二人又生了2個小孩,但是女兒慘死的陰影,竟最終造成再次的發生不幸。
有人一定會提到「控槍」,也許控槍是硬體上的限制,問題是軟體比硬體更可怕,一個是精神上的煽動,另一個是紐約州未來要注意的藥物的「迷惑」像「大麻合法化」。上月在舊金山瘁逝的日裔公辯官Jeff Adachi,法醫於22日公布驗屍報告,直指因可卡因與酒精混合而觸發原有心臟問題,他死於意外。驗屍報告並說明在他體內找到其他物質,包括「小量難以量化」的大麻,還有不同的藥物Zantac、Ibuprofen、Benzodiazepines等等。(一個在法院工作的辯護官能服用這麼多藥物,難怪舊金山大麻合法化,還有成立毒品注射站。)
華人完全可以感受到美國社會的轉變快速,且因政治的不斷極端化,正使所謂「多元化」成為令人不安的代名詞,所帶動的潛在情緒,使各式各樣的意外,好像隨時隨地會在人的身邊發生。華人不應該過度介入移民的問題,雖然自己也是移民,但是從地緣上的距離,我們來美是為了自力更生,走入主流政治領域的過程緩慢,某些特定族群就不同,他們用超快的速度走入政治「鐵票」的工具,使他們不論在福利、工作上,連教育上都展現強勢。
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局長Kevin McAleenan27日表示,目前偷渡入境人數中幅度飊升至該局能力極限的臨界點,令他們將不得不在十幾年來首次恢復即捕即放的做法。他向國會發出緊急呼籲,促議員們迅速改革移民政策,同時調撥更多資源和賦予CBP更多的授權。他也說明,偷渡客利用法律上的漏洞,令當局幾乎不可能將他們驅逐。更糟糕的是,估計僅3月份在邊境拘捕的偷渡客已超過10萬人,其中包括5.5萬個家庭的4萬名兒童。(照這個速度,過去白思豪市長到任何地方,用英文講話後一定會再說西語,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那一天西語變成官方語言,也就不足為奇。)
政治鬥爭的「通俄門」
通俄門調查歷時近2年後終於結束,期間調查小組的保密措施滴水不漏,未有走漏半點風聲。該團隊自2017年5月起,一直在首都華盛頓西南中一個辦公室祕密工作,無論是調查團隊抑或外來訪客,進入前必須交出手機及電子設備,嚴防藏有隱藏錄音或間諜相機。調查一共進行675天,耗費公帑2500萬美元,成員有40名FBI特工、19名律師等,簽發2800張傳票,執行了500次搜查令。穆勒的報告在22日下午遞交給司法部長辦公室,接著司法部向白宮及國會先做出通報。幾天後,司法部長巴爾對公衆做出報告,他的結論摘要有以下幾個重點,分別是沒有證據證明川普陣營通俄,穆勒並未判斷川普曾否妨礙司法公正的結論,不過報告雖未指證川普違法,但也未為他擺脫嫌疑,只是列舉了正反兩面的證據,交由外界自行解讀。
由於穆勒在報告中沒有明指川普犯法,最終的決定權就落到了部長巴爾手中。穆勒認為單從法律和證據的層面,「難以斷言」川普的行為是否構成妨礙司法。巴爾在他的摘要中寫到,現有證據「沒有證明」總統參與犯罪,也無法證明總統懷有「貪腐意圖」,阻撓司法調查工作。
兩黨選民對通俄門調查報告的態度涇渭分明,支持總統川普的人認為調查只是政治打壓,白白浪費了巨額公帑,反對川普的人則深信,報告揭穿了川普的醜態,更可能影響到下屆總統大選。部長巴爾將在數周內將再次公開穆勒的調查報告,且不會先呈交白宮,除了巴爾之外,當初委任穆勒為特別檢察官的副部長羅森斯坦,也正協助審視報告內容。巴爾重申,自己會在符合法律前提下盡可能披露細節,但有關情節若不起訴便不能公開,避免侵犯個人私隱。
參議院少數黨領袖來自紐約的Chuck Schumer稱,巴爾的當務之急是公開報告並向國會提交相關證明。衆議長佩洛西也表示,巴爾不得向總統川普、川普的律師和其他官員「預告」報告內容,白宮也不得干涉司法部決策。川普25日對穆勒的調查已經有結論表示如釋重負,他告訴記者,他希望調查可以更早結束,但最終「我們為調查結束感到高興」,將調查報告全部公布於衆,「根本不會令我感到煩惱」。
不甘寂寞的總統川普同一天稍後,又猛烈抨擊那些稱他撒謊的人,他說:「有人幹了非常可惡的事情,我認為那是反對我們國家的叛國行為,他們向國會撒謊。他們當中很多人,幹了邪惡的事情,我們一定不能讓這種事情在另一位總統身上重演。」
華盛頓的共和黨人現在已從防衛轉為進攻,呼籲對推動通俄門調查及給這個冗長的調查火上加油的多名前朝高官及有關人士展開深入反調查。指他們挑起通俄門調查,應為此負上責任。一位白宮資深官員表示「在通俄門不成立後,如果我們對查明真相持認真態度,不僅是為了加政治分,你確實願意調查那些調查人員的背景。」
華人祖先都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相信美國也不例外,尤其說謊、興風作浪是政客們的基本生存之道,根本沒有任何邏輯和標準可言,不論正負批評或加持鼓勵,政客們說的10句話,你若能相信5句,在政治圈;這樣的政客就算是「正人君子」了。作為華人,我們真的期盼兩黨政客們,能減少權力慾望的鬥爭,咬緊牙關多為美國的未來著想,暫時停止自相殘殺的動作。
通俄門暫告一段落,26日衆議院推動投票表決,要推翻川普早前簽的否決權,結果以248票支持,181票反對,未能達到推翻所需的2/3門檻,雖然共和黨人有14名跑票,但川普的否決仍然維持。這不只是令有關建邊境圍牆資金問題爭拗暫告一段落,五角大廈已直接從國防經費撥了10億率先給了建牆使用。
結論
紐約州州長葛謨25日罕見的批評民主黨人,其中最重點是不到30歲的AOC,指他們花太多時間來攻擊總統川普,卻沒有時間來解釋自己對國家的看法。他在電台節目中表示,「民主黨一直過於相信,只要反對川普就能在選舉中獲勝。但我一直說,反對川普還不夠,只在球場的一邊踢球,根本無法取得勝利,你必須要提出替代願景看法,這才是民主黨應該要專注的重點,而不是這種Twitter層次的政策和分析。」難得看到民主黨的州長出來點出真話,當務之急民主黨不只是要減低駡川普的力度,且要從十多名表明競逐黨內提名候選人中,凝聚共識的地推出一位共主,這就要靠耐心的「停看聽」來增加抉擇的「智慧」。像AOC現在的成為網紅,是以駡川普起家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反川人士擁戴,但是每個人看到她瘋狂的主張,沒有一個人不以「瘋子」的後冠,毫不猶豫的加冕給她。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